文章吧手机版
年来渐觉芳华冷——《芳华》观后
日期:2017-12-18 作者:郑朝晖 阅读:

年来渐觉芳华冷——《芳华》观后

  冯小刚的《芳华》一出,基本上是好评如潮,偶有对此片的批评,便迅速被汹汹市声所淹没。因为这部片子阳光温暖,而且触碰了一些以前我们不常接触的内容,表现了一种温暖向上的人文情怀。——即便不是从这样的内容入手,看看那些美好身体,感受一下洒满阳光的练功房都是很美好的事情。在讲情怀都已经很奢侈的今天,这样一部片子还是多少能够让人感到冬日里的暖意的。

  然而,或许是剪辑方面出了问题,整部片子无论是完整性还是节奏上似乎都有缺憾,一些情节缺少了交代,一些细节刻画缺乏足够的铺垫,使得人物设定显得勉强和突兀,仿佛是急急忙忙把该交代的交代了,电影也就结束了。——而这一切的原因在我看来就是:想说的意思太多,一部片子承受不了;想说的意思自己又没有想透,片子本身自然也无法充分展示。

  首先是“文工团情结”。这是严歌苓和冯小刚所共有的。这种回不去的灿烂,实际上一直弥漫在那一代人的心间,挥之不去。从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到冯小刚的《老炮》,都有一种对于那个时代的无尽的追念。在中国历史上,整个二十世纪70年代和60年代是不同的,风起云涌的严苛的斗争在“天天讲、月月讲”当中渐渐显出了疲态,这个社会变得怠惰、茫然,而少年们却因此而有了少有的放纵自由,从现在回望那段时间,反而觉得有今天无法拥有的宁静与平和。这种怀旧的情绪,弥漫在了冯小刚很多作品里面。

  其次是严歌苓所有,而冯小刚所缺的冷峻的现实批判精神。《陆犯焉识》也好《芳华》也罢,严歌苓都有着温暖背后的暗黑与冷峻。比如《芳华》小说中,何小曼(电影中的“何小萍”)是被整个文工团所冷落、所孤立的,这是明线;而刘峰同样是被大家在心理上“屏蔽”的,这是暗线,之所以被“屏蔽”是因为这样一个“活雷锋”,实际上无形之中,对整个文工团造成了一种莫名的心理威压,以致于小说中说,当刘峰搂抱林丁丁的事件发生之后。“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因为大家终于发现,刘峰也不过如此。这是一种很微妙的社会心理,因为众人自觉其恶,为善者反不能见容于世,这是这个社会集体为恶的具体表征。阳光明媚的文工团背后有一个暗黑的文工团在,这才是小说的真实意图所在。可惜这样的意图,被冯小刚有意无意地忽略和消解了,但是作为这部小说的主线,何小萍的精神失常、刘峰的战地负伤和最终的生活落魄,都是这样的暗黑的现实的必然结果,而影片没有在这样的必然性上下功夫,势必造成情节的左支右绌,最后面目模糊了。当然,严歌苓自身的文工团情结,也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她冷峻的社会批判力的发挥。

  郝淑雯、萧穗子与陈灿的感情线索,算是影片里比较完整的故事线了,这条故事线中,萧穗子是纯情而真诚的,而郝淑雯究竟是不是一个心机婊就不得而知了,至于陈灿究竟是内心城府深沉的花花公子,还是随俗俯仰、无所用心的红二代同样也不得而知。——这个爱情三角所反映的复杂内容,并不是郝淑雯一句轻描淡写的“门当户对”可以涵盖得了的。这样的面目模糊使得故事本应该具有的内在张力变得若有若无了。

  关于历史、关于时代、关于人心和人的命运,冯导在自己的作品里想说的内容太多,但是自己又没有真的想明白。在他的意识里,《芳华》一定要有阳光,一定要水光潋滟,是作为导演心心念念不能忘怀的动机,以致于萧穗子吃番茄的场景,会变成冯导无法割舍的最美好的心念,据说这个镜头被删掉五六遍,都在冯导的坚持下最终还是出现在了影片里。一方面,希望能够表现悲剧性,一方面又被美好的记忆所牵绊,自然无法在作品的基调上保持审美的一致性。相比较而言,《老炮》就单纯得多,直接得多,所以他就驾驭得很好,悲剧性的基调一直饱满而有力地向前推进。与《老炮》相比,《芳华》所呈现的冯小刚,其实真的老了……

  曾经愤愤不平的悲壮的英雄主义,在《芳华》里面变成了黄昏时分落寞的感伤,在微微的叹息里,主人公再也没有绝地反击的勇气,而是以平静、淡然来与严苛的生活现实了最终的和解。这是影片结尾的时候唯一让我心生感伤的地方,芳华不再,生活还要继续,就这样吧。——最后,韩红的《绒花》唱得很好,她的压抑和收敛,恰到好处地将作品妥协的情绪表达了出来。

  岁月真的是最有力的敌人,它让青春不再,它让意兴阑珊,它让曾经芳华的记忆变得模糊,它让曾经芳华的世人在混沌中与命运握手言和

  当然最后还要赞许的是,那个六分钟的战斗场面,一气呵成,放在任何一部大片里都不会逊色,极有表现力,表现出了一个优秀导演的功力。另外还要说的是,那些阳光下的女孩子真的很漂亮,真的让人觉得,年轻真好。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年来渐觉芳华冷——《芳华》观后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