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浙商大会还在开着。各路大咖也还在继续粉墨登场。其间的所谓“金句”,照例一个比一个尺度更大。
昨天,一个叫做施一公的人,就在这个大会上放了一个“卫星”,说明年才开班的一所民办大学,“至2019年末,拥有教授师资力量规模超过洛克菲勒大学。在教师科研水平上,很可能成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在尖端研究方面异军突起;5年后,教师科研水平比肩东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成为亚洲一流,加入世界一流大学的团队;15年后,在各项指标上和加州理工相媲美,成为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最好的大学之一”
看完了新闻,我就开始挖空心思的想,这个西湖大学是个什么东东?它还没出世就敢宣称自己风华正茂?这个施一公是个什么东东,学还没办,就敢开口闭口“世界一流”了?
原来,这所大学据说叫做“西湖大学”。
原来,这所大学据说是由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丁列明、宁波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院长甘中学、杭州德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华绍炳等众多浙商捐赠的。
原来,据说施一公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还是这个西湖高等研究院的院长。
这我就明白了。西湖大学的底气,原来来自一群金主的捐赠,来自有一个院士和副校长的撑腰。
但我还是不明白,靠这些,大学就可以“比肩清华北大”了?那清华北大这百多年真是白活了。
我更不明白,靠这些,大学就可以只用15年成为“世界最好的大学”(所谓“之一”,也只是一种虚伪的谦虚)?
看来,在这些土豪和所谓教育家的眼里,办一所大学简直易如反掌,就跟有些教授在图书馆里抄袭一篇论文、有些商人蒙骗一笔买卖一样。
而事实上,中国的大学之所以办成现在这副德行,恰恰就在于办大学的这些人,用投资做生意的思维来办大学的。他们只看到了花大价钱可以请来一些诺奖的获得者,或者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几篇论文的“知名教授”,而没有看到世界上那些著名大学之所以知名,是因为有了经过几百年的不断沉淀而形成的大学精神。
敢说5年就可以把一所新大学办成“比肩清华北大”,15年就可以成为“世界知名”的人,不是对历史的无知,就是赤裸裸的掮客,而绝不是什么大学校长,教育专家。
我们这么一个国家,曾经想通过举全国之力办出一所两所世界知名大学,这些年来仍然做不到,难道一群浙商金主和几个院士就能办到?我表示怀疑。
或许,金主们有的是钱,可以花得起请来国际上的那些诺奖获得者和其他领域的知名教授,但我敢断言,绝不可能5年就“比肩清华北大”,就像国内某企业一掷千金买来世界球星,但是,到今天为止,中国的足球仍然让人失望一样。
其实,在我们中国,岂止是办大学?我们办许多事情,都是喜欢说大话,放卫星,喜欢急功近利,而缺乏了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的耐性。政府官员如此,办教育的人也如此;历史上如此,现在还如此。共和国成立这几十年,我们不就是这么折腾过来的么?
我奉劝“施一公”们,如果你们只是想给一所民办大学做广告,就干脆直白点,用不上非要搬出什么院士、校长来站台。如果不是做广告,而真的认为大学就这么容易办,干脆就此歇菜。就冲你们的如此轻浮的办学思想,哪里有“世界知名”的基因?
-- END --
关于作者
胡富
Fu Hu
广东雷州人士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从事新闻工作近20年,曾担任北京多家报社总编辑;
2007年弃文从商,于国内知名企业担任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