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捕》1976年在日本首映,1978年引入中国公映。
文/曹吉利
1978年,所有中国观众都是杜丘的“同谋”。
如果你爸妈走在街上,遇到一位穿着飒爽风衣、戴着冷酷墨镜的男子,忍不住多瞧了几眼,他们也许是想起了一部叫做《追捕》的日本老电影,里面高仓健扮演的杜丘冬人曾以一身风衣墨镜的穿搭,风靡中国万千少男少女。
四十年来,中国女性的假想情人、中国男性的模仿对象换过一茬又一茬,从唐国强到郭凯敏,从史泰龙到马龙白兰度,从潘粤明到胡歌,从王思聪到鹿晗,一直到现在几乎隔几天就能换一个。今天的年轻人可能做梦也想不到,自己母亲的梦中情人一度是唐国强和赵忠祥老师。
年轻时的唐国强。
直到1978年,《追捕》来到中国。作为文革后引入中国的第一部外国片,《追捕》标志着一种新的审美开始觉醒,它带给全体国人的震撼,无论怎样形容都不为过。同时它也送来一个中国女人共同的情人、中国男人共同的情敌——高仓健。
一晃近四十年过去了,吴宇森拍的新《追捕》上映,新版杜丘的饰演者张涵予特意重新演绎了那首没有歌词的《杜丘之歌》,用蹩脚的哼唱,和着福山雅治优雅的吉他,把我们拉回到了1978。
在新版《追捕》中,张涵予饰演杜丘,戚薇饰演真由美,福山雅治饰演矢村。
《追捕》和中国人的1978
1978年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在从东京到京都的新干线列车上,他描述自己的感受:“就像推着我们跑一样,我们现在很需要跑。”就在中日关系暖意融融的同一年,《追捕》被引入国内上映。
在今天的人看来,这个讲述检察官杜丘被人陷害,一边躲避追捕,一边找寻线索,最终将反派绳之以法,并且抱得美人归的故事有点缺乏新意,但在1978年,它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新鲜感。镜头里东京的摩天高楼、家用电器、时尚服饰,随处可见的电话、汽车,甚至女主角真由美父亲的私人飞机,在大多数还穿着千篇一律蓝灰色服饰、脚蹬自行车的国人眼里,这种启蒙般的刺激丝毫不亚于一次新干线旅行。
老版《追捕》给1978年的中国人展现了现代都市的大楼、汽车和时尚。
在这之前,我们能接触到的电影非常匮乏单一,国产片的题材一度被限制在样板戏的狭窄范围内。《智取威虎山》的杨子荣再英勇,《沙家浜》的阿庆嫂再机智,《红灯记》李铁梅的大辫子再动人,看了百遍千遍之后也会索然无味。
当年的进口片也不是没有,但大都是兄弟国家的革命电影,当时坊间如此形容七十年代引进的各国影片:“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又哭又笑,罗马尼亚电影又拥又抱,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日本电影内部发票。”即便是在日本相对过时的片子,也需要持内部票才能观看。
真由美骑马向杜丘走来。
就在这时,《追捕》出现了,中国人民就像电影里的杜丘,惊讶又欣喜地站在原地,看着飒爽英姿的女主角真由美骑马而来。
就在火焰跳动的山洞里,杜丘对搭救自己的真由美感激却费解:“我是被警察追捕的人。你为什么要救我?”真由美热情似火地回应:“我是你的同谋!我喜欢你!”
看到这一幕,恐怕每个中国观众都会虎躯一震,毕竟在那个年代,谁曾见过这样热烈而自由的情感表达?当时的中国男孩都幻想有一个真由美一般的女朋友。
真由美听起来像“真善美”,她的大胆和率性刷新了当时中国人对女性和爱情的刻板印象。
很多年以后,中国观众看到原版电影才知道,这句动人台词的后面是一段被剪去的画面:男女主人公脱掉衣服,在摇曳的火光中完成了生命的大和谐。至于原版中救助杜丘的妓女,在国内公映版本干脆没有出现,理由也很明确:美女救英雄可以,妓女就算了。
即便如此,《追捕》对于爱情的展现还是让中国观众耳目一新。说句事后诸葛亮的话,观念的启蒙还是要一点一点来,如果当时对《追捕》一刀不剪,那么两年后上映的《庐山恋》里,全体中国人的银幕初吻就失去了划时代的意义。
真由美的笑容迷倒了一代中国人。
《追捕》上映之后,同名的连环画、小人书也随之流行,甚至还有出版商迫不及待地替电影完成了续集,出版了名为《杜丘之死》的小人书。当年看过这本书的年轻人们,也不无炫耀地一遍遍向别人讲述杜丘和真由美后面的故事。
从1978年开始,《追捕》的热度一直延续到整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的国人开始了一场又一场娱乐文化的“大追捕”:全国追着看李连杰的《少林寺》,人人都煲过83版《射雕英雄传》,家家户户一起看《渴望》……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也像风一样跑了起来。
杜丘穿着风衣在电影中抽烟,也刷新了当时人们对男人的审美。
男人应该像高仓健一样穿风衣
风衣、墨镜,刀刻般沉静的面孔,这是电影里杜丘先生逃亡时的形象。看了高仓健的精彩演绎,那时的少女渴望像真由美一样,挽着杜丘先生的手在东京的街头走一走,男生们拼命凑够钱,然后火急火燎地赶往商店挑选风衣。据说当时有厂家制作了十万件高仓健同款风衣,没几天就销售一空。
新版《追捕》的主演张涵予第一次看《追捕》时还是一个初中生,他后来回忆,高仓健的形象给他带去深深的震撼。“在这之前我们见到的中国男人的形象都是唇红齿白、浓眉大眼的那种,工农兵的形象。高仓健的杜丘让很多人知道男人还可以这样,所以很多人理了杜丘式的板寸,穿上风衣,把领子一立,学高仓健。”张涵予对媒体所说的当年模仿高仓健的“很多人”中,应该也包括张艺谋。
新《追捕》弱化了杜丘和真由美的感情线。
1978年,第一次看到《追捕》的时候,28岁的张艺谋还是陕西咸阳棉纺八厂的工人。他很快学着电影里高仓健的样子披上风衣,保持沉默,还特意在无风时也把衣领竖起来。不久之后,他就辞去工作,考进了北京电影学院。直到现在,老谋子的干练形象依然有一点杜丘的感觉。
年轻的张涵予着迷于人们津津乐道的电影配音,他几乎把《追捕》全部台词背了下来,并在最终成为一名电影演员之前,做了很多年配音工作。张艺谋则更加幸运,他在日后不仅和高仓健成为忘年之交,还在2005年执导了一部偶像高仓健主演的电影《千里走单骑》。
高仓健在电影《千里走单骑》中的角色高田。
被高仓健征服的还远不止他们,远在香港的吴宇森看了高仓健的电影后萌生灵感,终于在1986年的《英雄本色》中,让周润发塑造了另一个经典的风衣形象——小马哥,完成了一次致敬。
高仓健对当时国人的审美绝对是颠覆性的,在他出现之前,流行的男性形象是以青年唐国强为代表的“奶油小生”。直到看见高仓健饰演的杜丘,中国观众才恍然大悟:原来帅哥不一定要把脸涂成粉白色,不一定要使劲睁大眼睛,不一定要声若洪钟、头发一丝不乱。直到今天,还有不少上了年纪的人念叨着再出现一个高仓健,一扫韩流的柔弱之风。
《英雄本色》中的小马哥(周润发)与豪哥(狄龙)。
“小鲜肉”时代不再需要硬汉
可惜时移世易,高仓健本人也已经去世三年,那个流行狄龙、姜大卫、黄日华的硬汉时代,已经在大荧幕上一去不复返了。
据说张艺谋曾经两次邀请高仓健出演自己的电影,但第一次没有成功。当时他准备好一个《英雄》里的侠客形象,沧桑冷峻,但对方很快拒绝,认为这不是自己想要的角色。三年后,张艺谋准备好《千里走单骑》的剧本,高仓健才欣然接受。
电影拍摄时,张艺谋让年迈的高仓健拍完一天的戏,先回酒店休息。到了九点要收工,副导演慌慌张张地跑来告诉张艺谋,高仓健没走。七十岁的高仓健说,导演和全体人员都在这里工作,补拍其他镜头,他不能走,就在山地拐角下站着,默默看着剧组工作,足足站了三个小时。
高仓健晚年的代表作《铁道员》讲述了一位忠于职守的铁道员的故事,戏中铁道员对职业的态度,就像高仓健本人一样。
三年前高仓健逝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悄然落幕。中日关系经历了许多次的起起伏伏,《血疑》《女篮五号》等日本影片席卷大街小巷的画面已成过往,追日剧成了相对小众的一个爱好。就连两国流行的审美标准,也都发生了改变。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高仓健所代表的男性形象都已经不太流行。近几年让中国人印象最深刻的日本男星,可能要数《Legal High》里表演夸张幽默的堺雅人,而最近的一个打动过中国人的披着风衣的日本男人,是《孤独的美食家》里的五郎,但他穿着风衣不是要逃亡,仅仅是为了去吃一顿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