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时候在朋友圈记录过这样一条,大意是说:发怒时比冷静时更礼貌。受伤后第一个念头是保护其他人不受伤。想要成为这样的人类。路漫漫其修远兮。
每一次大规模的公共讨论结束后,就下意识地在心里再默念一遍这样的愿望。近两天亦是如此。
似乎是去年看某个综艺访谈的时候,从一位很阳光很面善的外国男演员那里听来这样一句话:Hurt people hurt people. 第一个 hurt 是形容词,第二个 hurt 是动词,翻译成中文,就是「受伤的人会伤害更多的人」。
虽然没有学过心理学,但我觉得这句朴素的经验主义言简意赅地道出了人类社会大部分纷争的根源。
不看其他人,单单反思自身,我确实承认我在「感到被冒犯」的时候会表现出显著的攻击性——之所以说是「感到被冒犯」,因为有些时候对方并不是有意为之,但后果却着实伤到了我。
这样的场景在家庭生活中尤其常见。因为代际差异,再加上平时不在一起住,两代人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节假日碰到一块儿,母上大人就忍不住会唠叨我的某些习惯(这是那代人表达关心的方式)。但我素来讨厌被干涉,可能就会语气不好地顶回去。然后母上大人听到我这样的语气又会觉得被冒犯,可能又会语气不好地再唠叨回来。一来二去,两个人就会声音越来越高剑拔弩张吵起来。
在家庭的情境内发生这样的冲突,或许还多多少少会因为血缘与亲情的关系而有所顾忌、有所收敛——否则,要修补关系又是一笔成本。又或者,某位与争吵双方都足够亲密的人出来息事宁人地当个和事佬,看在面子与交情的份上,大约也是能一人少说一句的。
但如果是在公共场域内感到自己被冒犯,彼此间是陌生人的关系,或许会让人觉得无需那么多礼数——反正不认识,撕破脸皮又有什么关系,吵起来就吵起来,根本不需要修补关系。而且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陌生人间也很难找到这样一个「和事佬」的角色,无所顾忌,冲突恶化的可能性就更大一些。
而由于新技术的发展,网络成了一种最新型的公共场域。个体在网络空间上的顾忌又更小些,不管无心或是有心,「冒犯别人」是件成本很低的事。前两年我就曾在微博上感叹,每次收到不友善评论,除了跟平台举报并要求删除,似乎没有什么别的办法。管理员虽然鼠标一点就可以删除页面上的纪录,但是这样的评论对人造成的心理伤害却是不可逆的。
可是,每个个体受到的伤害总是需要有地方纾解、有地方发泄——人在感到被冒犯的时候会表现出显著的攻击性。这样的负面情绪,极有可能又通过网络空间再反弹给对话的另一方,或是扩散出去给更多人。毕竟,比起现实生活,网络仍然更自由、约束力更小。
长此以往,就可能变成一个恶性循环。如破窗效应所描述的那样,如果环境中的不良现象被放任存在,就会诱使人们效仿,并且变本加厉。一旦大多数人觉得网络环境恶意满满,在进入网络上的公共讨论之前就自动进入「攻击模式」,是不是又会有更大的几率让更多的人感到受伤?然后,受伤的人又会伤害更多的人。
这是我身处人群之中时,感到尤其惋惜的一件事。
事实上,如果网络上的「对话」演变成「对骂」,那「公共讨论」也就不复存在了。无论「公共」或是「讨论」,依我之见,其精髓在于一种共享、共有、共同遵守的规则。在此过程中,沟通、理解、尊重、让步都是常见的事。然而在「对骂」中,往往充斥着情绪与私德的倾轧。
■
过去两天在后台向大家征集的问题也和公共讨论有关,第一条问的是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第二条问的是大家所定义的人身攻击。今天先写写我个人的想法,明天再放上读者们的答案摘抄。
其实我想到的一些零零碎碎的事大多都是关于语言习惯的。
网络上的公共讨论往往以文字的形式来进行,其实在传达语气的时候或多或少有偏差。也许有的情况确实是你无意冒犯,但在别人读来,或许有不同的观感。
举个例子,假设我平时是个「用感叹号来代替所有标点符号」的人,在和别人讨论问题时也这样用,别人在读我的文字时或许就会觉得:这个人为什么这么偏激这么怒气冲冲。毕竟,按照一般解读,感叹句是用来表达情绪强度的。
感叹号以外,问号甚至更危险。假设我本意是想说个「疑问句」,真的就是单纯的好奇、不明白、想请教,于是敲下一行:「请问您觉得我哪里说得不对?您不指出来,我怎么知道我哪里错了呢?」但保不准有些人以为我说的其实是个「反问句」,那就变成是「挑衅」了,于是气氛一下又很紧张。气氛紧张起来,要进行友好的讨论就很难了。
所以,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纷争,进行公共讨论时最大限度地使用陈述句,最大限度地避免感叹句和反问句,我认为会比较安全稳妥。因为凭我的观察,将人激怒的,很多时候并不是讨论的内容,而是讨论的态度。
强迫自己多用陈述句,一方面减少误读,另一方面也能避免一些思维模式。比如,反问句很容易夹带主观臆测和偷换概念。「你这样说,不就是XXXX吗?」类似于这样的表述,是大学辩论场上用以打压对方最常见的卑劣招数之一。这类不合逻辑的指控或许一时能赢得场面,仿佛很爽,但却实实在在地摧毁了一场讨论的根基。这种句式常常伴随着「扣帽子」和「贴标签」的行为,措辞严重些的,就已经属于污名化和人身攻击了。比如,「你这样说,不就是包庇杀人犯吗?」
事实上,「贴标签」和「扣帽子」的行为,有时并不需要反问句也能出来单打独斗。比如,「不接受你这种圣母白莲花的洗地」一句中「圣母白莲花」和「洗地」都是标签。
这种强行指控在我看来是近年来最泛滥的网络暴力之一。或许有些人觉得,无非网络流行语嘛,用着接地气,连这都要批判,这不是上纲上线吗?但这样的用词把世间万事都塞进有限的模板里,是对人对事极大的不尊重和轻慢。说句不好听的,是种找架吵的行为。而至于吵架的后果,便是上文所提到的恶性循环。
(以及,「上纲上线」这种文革式词语,也是不得了的标签。动不动说别人「贴标签」和「扣帽子」,同样是贴标签和扣帽子。至于「人渣」「贱人」这样的在网络时代兴起之前已有的辱骂性质的标签,大家应该反射弧更灵敏些。总之,这些词语我个人都不建议在公共讨论里使用。)
刚刚说完句式和用词,突然想起以前在辩论队的一些彬彬有礼的朋友,他们的彬彬有礼体现在:论证中要举例子时,他们会下意识地最大限度用自己来举例,尤其是那些可能不太好的例子的时候,而不是「比如你今天如何如何」「比如他今天如何如何」「比如小明今天如何如何」。举例子本身已经是一种「对事不对人」的论证方式,但他们甚至不希望例子里的人称代词和化名让更多人感到被冒犯,所以用自己举例。回想起来是很暖的。我还做不到这样的下意识,所以对他们感到很敬佩。
最后可能还是回到思维模式问题了。我昨天还在跟人开玩笑说,这个世界上大多数的冲突是来源于人内心那种「总有刁民想害朕」的被害妄想,以及那种「先发制人」的复仇冲动,于是很多矛盾就被制造了出来、或是一些小矛盾被激化成了大矛盾。
一个实用技巧是,感到被冒犯的时候,先暗暗提醒自己一句:说不定人家是无心的。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