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稿原创
图片来自小宝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欢迎转发朋友圈儿
1
一窝小嘴儿微张着,早就找好了最有利的位置,坐也不是站也不是的眼巴巴等着。桌上的菜早已经摆满了,他们擎着筷子,等着饭桌上最中间早已留好的那一块空位置被一道最好吃的菜填满。终于上来了,终于好了,快啊,拿起筷子夹一块,一拉,唉?怎么回事啊?再夹起一块试试,一拉,唉,没有丝啊,唉,没意思。孩子们悻悻离开,家长喊着:“吃饭啦,上哪去啊?”
“哎呀,不吃了不吃了,不饿。”一伙儿小崽子跑出去玩去了。留下二舅不好意思地站在屋里看看那盘拔丝地瓜,摸着头发不怎么多的脑袋笑笑:“唉,糖熬过了。”
姥姥家里人多,饭局多,过年过节孩子大人二十多口,掌勺的总是我爸。这么多年过去,这么多的家宴吃过,回忆里却只有这一段儿清晰留住,怎么也抹不去。还是孩子的我们那份儿期待,二舅摩拳擦掌准备露一手的决心,爸爸抽根烟冷眼旁观的模样,以及拔丝地瓜做好以后众人的失望,二舅的尴尬,爸爸看似平淡的掐了烟钻回厨房。
当时的老爸一定以为,哼,拔丝地瓜,怎么能算做正儿八经的菜?顶多算个甜品。他哪知道那是孩子心中的最爱。
我又怎么会忘记,回家以后,老爸打算挑战一次,结果端着一盘湿淋淋的地瓜块,气得倒进了垃圾桶,我和老妈想笑又不敢笑,毕竟他是那样一个自负的人,几十年厨艺从未砸过。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知道这道不被大人看得起的菜,就连经验丰富的厨子也未必能做得好。
拔丝地瓜——童年的最爱之一——有谁和我一样?
2
秋风萧瑟,凛冬将至,空气变得肃杀,树叶簌簌下落显得寂寥,但在北方却有一个热闹闹的开始,这就是秋菜上市。
过去没有大棚,北方到了冬天寒冷无比,白菜、萝卜和地瓜是餐桌主打,水果自然是耐放的苹果。到了秋末快入冬的时候,大批的秋菜进城,在大街小巷粗暴地堆砌在地上,等着人成麻袋地买回家。各家则开始挖菜窖子,支起大锅烧开水烫白菜,搬出大缸来积酸菜。
现在一年四季没有什么菜是吃不到的,北方的秋菜规模也小了很多,不过每年还是能看到一辆辆箱货拉着满满的白菜、地瓜、萝卜开进城,在未封闭的居民小区落脚,今年我还意外地看到了两次毛驴车,兴奋极了。
几乎所有的食物都是要趁着新鲜劲儿吃才可口,地瓜却是一个例外。北方的年长主妇们都知道,地瓜买回来要放一段时间。新买的地瓜,面、干、不甜。必须要放置一段时间,口感才会变得好起来。这个放,也有讲究。放得不好,地瓜发了芽,瓤里面尽是纤维,口感差,不再具有食用价值。放得好的地瓜,煮熟了剥了皮,瓤湿润软糯,能流出甜美汁水,入口即化,甜而不腻。要是烤着吃,啃那烫嘴的,连着皮糖分聚集黏腻的一层肉,简直能打败八级寒风。
大人们把地瓜当饭吃,孩子的心中只有拔丝地瓜。
外壳炸脆的地瓜被熬好的金黄的糖汁包裹,瞬间半凝固,趁着热拿筷子一夹拔出长长的金黄的细丝,几个人一起来,整个桌子就闹得不可开交。那份儿快乐,拔出丝的惊喜,糖的甜和地瓜的外焦里嫩叫孩子们怎么不爱呢?
爱它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太难吃到。地瓜随处可见,可会做拔丝地瓜的人不好找。还是孩子那会儿,只有参加婚礼的时候,才有可能在婚宴上吃到大厨做的拔丝地瓜。过去的婚宴当然不是在饭店,都是在家里,结婚的时候从饭店请来厨师搭棚子做菜,拔丝地瓜是必做的。我爸给我讲过一个故事,说他年轻的时候参加婚宴,有一个厨师非常有名,厨艺高超,但是人老了,手头儿不快了,地瓜炸好了糖还没熬好,等熬好了地瓜早就软了,这一盘儿拔丝地瓜搞砸了整个婚宴,老厨师很难过,从此退休不干,再也没人请他做婚宴。可见这拔丝地瓜并不好做。
所以在姥姥家,当二舅在饭桌上说起自己也会做拔丝地瓜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哪能放过他,非要让他露一手。我爸,则坐在一边点起一根儿烟。
第一次成功了。没几分钟,我们就把盘子一扫而空。
之后再去姥姥家,我们又央求二舅给做一盘儿。
结果这第二次,就失败了。
从那以后,二舅再也没给我们做过。在那个年代,孩子们的要求是可以被忽视的,大人们总觉得拔丝地瓜不叫菜,过年过节一大家子人等吃饭,非要做什么拔丝地瓜,耽误时间,像是在瞎胡闹。给你们这群小崽子做个一次两次就行了,回回都要,想挨揍啊?
我小时候爱钻厨房,二舅第一次做拔丝地瓜的时候,我钻进厨房跟着看。他把地瓜切成滚刀块儿,放进锅里炸成金黄色,这边儿就开始支锅熬糖。二舅说,熬糖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油熬,一种是用水熬,据他说,水熬的更好吃,所以他用水。“看好了哈,糖和水,一比三的比例,放锅里小火儿熬,熬到勺子划拉锅底儿,糖跟着一起掀起来,就成了。”
“这个比例不好弄,糖是固体,水是液体,这个比例弄不好怎么办?”
二舅笑笑:“那就多放点水,反正水会蒸发,只不过熬的时间长点呗,做这个就得看耐心。”
眼看着糖熬成了,二舅说这个时候最关键,要马上把炸好的地瓜倒进锅里翻几个个儿立马出锅。如果糖熬好了没立刻出锅,糖会在几秒内就变糊,变苦,拉不出丝,如果糖没熬好就放进地瓜,出锅就是水淋淋的,黏糊糊,一样拉不出丝。
“这道菜,难就难在火候儿上,有时候你越想做好越做不好,就是一下子的事儿。”
我记下了。
二舅第二次失败,盘子端上来我就看出来了,他手慢了。他是个慢性子的人,认真起来,糖反而熬过了。
我爸的失败呢,他是个急性子,颠勺炒菜没问题,这么磨磨唧唧的菜他烦得慌,糖还没熬好,就把地瓜到进去了。成了一锅浆糊。
3
人成长到一个阶段,就会跟某样东西说再见,我们长大了,没有任何人告诉我们,我们自动地跟拔丝地瓜说了再见。其实没有什么正式的告别,并没有谁会在心里说:我以后不吃拔丝地瓜了。只是姥姥家的这群孩子,谁也不会再吵着要拔丝地瓜了。
独居的那些年里,大多数的时间都是一个人,唯一能对话的是家里的墙壁、镜子、电视机、厨房里的一口锅。
突然有一天我就想做拔丝地瓜。
买来地瓜,洗干净,削皮,切滚刀块,放油锅里炸。家里只有一个电磁炉,炸地瓜和熬糖不可能同时进行,只能一样样来。熬糖的时候我不停看着盘子里金黄的地瓜块,想起爸爸给我讲的老厨师的故事,就怕它软了。二舅的话响起在耳边,“比例掌握不好,就多放点水。”
熬糖的时候,我用勺子一遍遍试探锅底,二舅的话又响起来,“耐心,耐心。”那感觉就好像,二舅和爸爸同时站在我的身后一样。而我那个时候大概有好几年没有见过二舅,也有很长的时间没有回家看望父亲了。
当糖水神奇地可以在锅底掀起来的时候,我听着二舅的指导把地瓜一股脑儿倒进去,翻了几个儿装盘。我成功了!金黄的拔丝地瓜,筷子一夹能拉出一米多长的丝。无法控制的笑声在空荡荡的房间里回响,很快变成了无声的沉默。
拔丝地瓜出锅要趁着热尽快吃,最好几分钟内就消灭,不然糖硬了粘在盘子上拿都拿不下来。所以说,它是一道烘托热闹气氛的菜,需要大家一起抢才好吃。而我,就只有我。两筷子下去,盘子上的地瓜再也弄不下来。
我拿刀费劲地把盘子上的地瓜切下来,吃了几口就觉得腻。小时候家里一群孩子还有妈妈、姨她们这些女士一起吃,一人一口还觉得不够,老想多抢点,现在整个盘子都是我的,吃两口就够了。
而那口熬糖的锅和被糖粘住的盘子,花费了大概一个多小时才清理干净。蹭锅的时候我又和自己说话了:“这哪是一个人吃的东西。”
4
菜谱里多了拔丝地瓜打头阵,出去说话我硬气了很多。别人的拿手菜都是红烧排骨什么的,我说我的是拔丝地瓜。于是我也有了招待朋友的机会。
但是,我失败了。
和二舅一样,糖熬过了。
熬过了的糖瞬间变黑,拔不出丝,味道也是苦的。朋友笑我说了大话,我不好意思地一笑了之。我知道我是认真了,太想做好一盘菜,这难道是一盘认真了就会输的菜?我究竟为什么那样认真?是为了朋友,还是为了自己不再寂寞。
从那之后,我再也没有做过拔丝地瓜。
5
再次吃到拔丝地瓜,是多年之后的现在。
我结婚了。
我嫁的人对厨艺一窍不通,他的父亲却是个好做饭的男人。
公公和爸爸不同,他总是喜欢做一些有趣的食物,比如曾经我特别爱吃的焖子,再有就是拔丝地瓜。所以婆婆家的餐桌总是能闻到一股老顽童的气息。知道了我们爱吃,他就一次次做。我开始特别渴望冬天来临,地瓜一下来,几乎每个月都能吃到拔丝地瓜。
公公好为人师,第二次做拔丝地瓜的时候(大概知道我也做饭并且还爱吃),非把我叫到厨房要教我。“你看着哈,就这么,这么,不就得了吗?”我心想,哼哼,我早就会做了。但是表面上却是一副小学生的样子:“哇塞,爸,你太厉害了,这糖熬得真棒!”公公连笑也不笑,我知道,他爱面子,心里偷着乐呢。
拔丝地瓜做多了自然也有失败的时候,有一回,公公就失败了,平时做得好,还不等出锅,他就在厨房喊:“倒出地方没有,桌子倒出地方啊,快点,筷子准备好了吗?”可那次他不声不响地自己把地瓜端进屋,说:“这回不太成功哈,凑合吃吧。”我和老公、婆婆三个人一个劲儿说:“行,还行,不错啊。”
失败就失败,下回再来,公公没像我和二舅那样,失败了一次就再也不做了。下周末的饭桌上,公公又在厨房喊:“好啦,桌子倒出地方了没?”
我们早把桌子空出地方了,眼瞅着厨房等着呢。公公端着盘子进来,二话不说,自己先拿筷子站着拔,拔得跟自己一样高,嘴里还不停惊叹着:“看看,看看,这丝!”
这回可算一雪前耻了,我和老公也一个劲儿配合:“爸,绝了,绝了。”背后我俩偷着乐,这老顽童得意得就好像把日本鬼子突突了一样。
在夸张的赞美和惊叹声中,一次普普通通的家庭晚餐开始了,公婆家还是过去那种老式的怀旧风格,四个人坐在地板上围着一个比我年纪还大的绿漆小饭桌抢着拔丝地瓜。热闹闹的气息包围着我,几乎让我觉得自己还是那个十来岁的孩子。
“爸,那个,今年还积不积酸菜了(其实是明知故问)?”
“积。”
“搬白菜的时候叫我们,我们帮你。”
“切,等你们,黄花菜都凉了。”
公公家住在7楼,60多岁的公公每年冬天搬两箱地瓜,一棵一棵把白菜搬上楼积一缸酸菜,都是因为,我爱吃(那酸菜,啧啧,真是绝了门儿了,这个我下回再写)。
冬天来了,该下雪了吧,家里的饭桌上有你有我,热气蒸腾,就不觉得冷。
以往吃的故事请戳链接:
吃的故事1 一个苹果梦
吃的故事2 星巴克的热巧
吃的故事3·厨子里有江湖
吃的故事4·冬至的饺子
吃的故事4·找到那一世的排骨香
吃的故事6·做一个像黄瓜一样够本儿的女人
吃的故事7·勇敢说出自己不喜欢的口味吧
吃的故事8 一棵大葱是如何带坏一锅饺子的
吃的故事9·原来炸鸡和米饭可以这样吃
吃的故事10·每一天,我都有一个英雄梦想
吃的故事10·你有多久没吃泡面了?
吃的故事12·炎炎夏日,我要吃碗热馄饨
一种食物可以是童年的回忆
可以是家的温暖
也可以是爱情的甜
有时候喜欢一种食物
不是喜欢它的味道本身
是想念吃它时的感觉
苹果打赏二维码,谢谢!
故事|读书笔记||电影|感悟
微信平台键入“目录”可以查看以往文章目录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的画廊
暗号:买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