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有书
「 这 是 有 书 君 陪 你 共 读 的 第 98 本 书 」
文 | 井姑娘 · 主播 | 赏新晴
▲点击打开视频,即可观看
《有书快看》之5分钟带你看完《倾城之恋》
更多有趣、有料,有内涵的视频,关注公众号:有书快看
亲爱的有书书友,你好,本周我们一起共读了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非常感谢大家这一周的陪伴。在共读过程中,大家的点评我都有认真参考学习,其中有几条评论很有意思,值得我们单独拎出来共同探讨一下:
有位读者说,在抗战时期,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只沉溺于男欢女爱小情小调中,没有家国观念,格局不大。我觉得有这样的理解特别正常。在我初读《倾城之恋》时,也有类似的感受。
张爱玲的文学生涯与二战、中国抗战无法分割,在那个“严峻”时代里,其他作家都试图通过文字,来鼓动人民对抗侵略者的士气,而张爱玲呢,依旧谈论市井生活,男女情爱。甚至,她居然讲过这样一段话: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
而这就是《倾城之恋》的结尾。
通过一周的共读,我们应该都知道,张爱玲在这里用的是“反讽”的手法,一座大城市的倾灭,千万人死亡,千万人痛苦,不可能是要成全白流苏跟范柳原的爱情故事。
但是,就算知道它是反讽,仍然难免有些刺耳。试想一下几十年前,当很多中国老百姓正处在水深火热的时候,听到这段话,又会是什么感想?难道你是把战争当成白流苏的陪嫁吗?
直到今天,大家自然承认她的才华,但仍然有很多人诟病她、非议她。
其实,无论是历史、文学作品,亦或是小说,都应该融入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生活背景中。
张爱玲出生于晚清没落大家族,祖父张佩纶原是清末的著名大臣,祖母李菊耦则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张家虽然没落了,但依旧是大家族。
《倾城之恋》中的“白公馆”多多少少有张爱玲自己家庭的影子。作为晚清的遗老遗少,他们是与时间脱轨的一群人,成日里只知道抽鸦片,捧戏子,想着法子寻欢作乐,以抵抗王朝没落带来的不安与绝望。至于世道如何变幻,他们是统统不去理会了,更谈不上去关注民间疾苦,操心国家大事。
张爱玲小时候,父母就离婚了。她的童年,母亲这个角色是缺失的。父亲娶了新太太,后母因为自己不能生养,对张爱玲姐弟俩十分苛刻。中学时,因为后母的挑唆,张爱玲被父亲毒打并关了好几个月禁闭,差点死去。在佣人的帮助下,她逃去香港投奔母亲。
张爱玲的母亲是位美丽勇敢的现代女性,但她爱自己胜过爱子女。她与各路情人约会,从不避讳女儿;她嫌女儿是个拖累,处处看不顺眼;她一边为女儿花钱,一边又让女儿感觉寄人篱下。严重时,母亲会冲着她咆哮,“你简直就是一个害人精!”
从小没有与母亲生活过的张爱玲,一直把母亲当成心中的偶像,但是这一段母女俩真刀真枪的相处,毁灭了所有美好的想象。
由于母亲给的生活费用极少,张爱玲在学校过得相当艰难。
大三那年,香港沦陷,香港大学亦停办。张爱玲想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完成学业,便向母亲求助,母亲没有给她钱,只让她赶快嫁人:“若现在嫁人,不仅可以不读书,还可以用学费装扮自己;继续读书,不仅没有装扮,还要为学费伤神。”
21岁的张爱玲不想嫁人,更不想再仰人鼻息过日子,于是迫不及待地谋求自立。她主动辍学,开始卖文为生。而她在文坛最活跃、文学生涯最璀璨的时期,正好就是1941年到1944年抗战之间。
我们可以想像,一个二十出头的小女子,与家庭决裂,没有经济来源,她满心想的应该是如何让自己生存下去,哪里顾得上其他!而她的家庭背景与生活背景,也注定了她是写不出那些扎根于泥土的文章来的。
也有读者留言,说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塑造的女主角白流苏清醒自持,不会为爱飞蛾扑火,但她自己为什么会嫁给渣男胡兰成呢?还为了这个男人将自己放低到尘埃里?甚至为了他,自己也背负上了汉奸的骂名?
著名导演李安曾这样评价张爱玲:“张爱玲是个没有爱的人。有时候我们会奇怪,她既然那么了解男女关系的本质,为何还要飞蛾扑火?张爱玲是个有心理疾病的人,这是几乎所有经历童年阴影、不得父母疼爱的人都有的问题。”
李安所说的“童年阴影”指的就是张爱玲幼时的家庭不幸。当然,我不否认童年经历对一个人的影响,但是,张爱玲真的是一个病态的、没有爱的人吗?
张爱玲敏感内向,从不轻易表露感情,但她却清楚地记得每个人对自己的恩情。她从父亲家里逃出后在母亲和姑姑那居住了一段时间,那段时间母亲为她的花费她一一记在心里,等后来写作拿了稿费,便存了二两金子打算还给她。
姑姑对她的长期照顾她也牢记心中,1980年,远在美国的张爱玲得知姑姑境况不佳,便将自己在国内的著作版权交由其丈夫李开第先生处置,所得稿费也一并赠予这两位老人。
而对于为何会爱上胡兰成,他人的流言蜚语都不能作数,因为“历史大部分靠猜测,剩下的则是偏见。”我们只能看看张爱玲自己怎么说,她在《小团圆》里写过那么一小段:
“这天晚上在月下去买蟹壳黄,穿着件紧窄的紫花布短旗袍,直柳柳的身子,半鬈的长发。烧饼摊上的山东人不免多看了她两眼,摸不清是什么路数。归途明月当头,她不禁一阵空虚。二十二岁了,写爱情故事,但是从来没有恋爱过,给人知道不好。”
有多少女子的爱情,起始于这空虚。
上帝说,要有光,便有了光。女人说,我要恋爱,便开始恋爱。遇到胡兰成的时候,刚好是张爱玲想恋爱的时候,胡兰成只是赶巧走过来,成全了她的梦想。
其实这个时候,不管走过来的男子是谁,只要遇到这么个合适的对象,张爱玲都会把他变成自己的恋人。因为青春时我们爱的,多是自己的倒影。
只不过,张爱玲运气不太好,碰上了一个渣男。可谁又没遇到过几个渣男呢?只不过有的人被渣男毁了,张爱玲却不同,纵然曾经将头低到尘埃里,她最后也会从这尘埃里开出花来,从来不曾放任自己在爱情里沦陷过。
还有读者说,白流苏最后的结局仍然不过是上一段婚姻的延续,流苏仍然是找的一个长期饭票,重蹈覆辙,小说并没有进步的意义。
作为女性作家,张爱玲没有像同时代的其他作家一样,把女性写成参加革命战争的女革命者、女英雄,她在小说中讲述平凡女人的平常故事,关注女人的命运,希望能由此引导女性从男人话语权力中解放出来,做到精神和人格的独立。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版本的“娜拉走后怎样”,是一个离婚的弃妇无处容身、谋求生路的故事。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范柳原要的是调情,流苏要的却是一纸婚约,她背后是生存的焦灼与无奈,这与范柳原是不大一样的。
柳原意在求欢,流苏旨在求生存,这是女性根本的悲哀,也是张爱玲的洞见所在。
而这悲哀的主要原因,即是白流苏无法养活自己。经济不独立,人格便难独立。越早获得经济独立,便能越早获得人格独立。
当然,作品中白流苏的选择有她的时代局限,小说的结局在当时来说是合情合理的。张爱玲虽然未能给她指出一条正途,但已经清晰地剖示给当时的女性看——传统之路通向死亡。
事实上,社会进步到21世纪,“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依附意识还在少数女性身上阴魂不散,张爱玲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依然闪烁着光芒。
有书君语:本周我们共读的书是《倾城之恋》,作品深刻地反映出乱世中的人情全然没有些许纯真,使人性得到稳定和规范的竟是险而又险的“传奇”力量,这部小说对人性冷漠的描写令人震慑,仿佛出自一个饱经沧桑的大家之手,其艺术之圆熟,语言之精美堪称中国现代爱情小说之精典。
为了提高书友们的阅读体验,我们也同时提供了《倾城之恋》的纸质版书籍,如果您对本书感兴趣,可以点击下图即可购买纸质书籍,一起品读这场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吧!
点❤可享书友优惠价购书
赏新晴,有书签约主播。愿我的声音让你安静而丰盈。欢迎关注公众号: 听晴声(sxqreading)。
有书推荐:婚姻,才是爱情的安全感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购买《倾城之恋》。随手点个赞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