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语音 即可收听)
那天看见一事挺有意思,媒体报道宜宾县的法院受理夫妻离婚诉求时,要求双方先答一份“离婚试卷”。试卷有填空、简述和陈述等题型,有“结婚纪念日、配偶和孩子生日、家务事如何分工”等客观题,也有“陈述对婚姻和家庭现在的想法”等主观题。得60分以上法院认为有挽回余地,60分以下可以初步认定婚姻关系岌岌可危,而法院则参考双方所答分数判决是否准予离婚。对此很多媒体表示支持,认为是法院裁判中有人情味的体现,也有人质疑一份考卷无法充分反映当事人的婚姻质量。
在相关报道里着重介绍的,是一对申请离婚的夫妻答这份“离婚试卷”,两口子都得了80多分结果法院驳回了离婚申请。可能这是当事人考试生涯头一回因为得高分而遗憾吧。不过看很多支持者的观点,认为这种考试就是要用量化的方式,把关系还有一定基础的当事人鉴别出来。拯救他们的婚姻,确保他们不因一时的草率留下遗憾。看得出来这出发点都是好心,换句话说这份“离婚试卷”上寄托了很多人的美好希望。正因为如此,这份试卷自身的质量就格外重要了。
在报道中我们看到,试卷的命题人是主审法官,他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理解,决定题目内容、答题形式以及分数权重。因此就算我们肯定这个创新的方向,对于出题的具体环节也难以完全放心。作为国家法官如果遇到法律范畴内的事务无疑是值得信赖的专家,但这离婚试卷不是法律文书,涉及内容跟法律条文也并非严丝合缝。想要确保试卷的科学性,除了法官以外还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士提供意见,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专家不可或缺。单靠法官这个群体出题,也难免收到生活背景、家庭状况和工作状态的影响。
另外说到答题者,也就是希望离婚的夫妻,他们面对试卷时的心理状态也是一个微妙的变量。同样一份试卷上的问题,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还是一种激动的心态去回答和评判,结果可能截然不同。而且当事人的个体差异,会体现在记忆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方面,就算做了试卷也很难对双方感情做出量化的衡量。如果不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盲目依赖离婚考试恐怕效果也不会太好。
关于这事儿,您怎么看?
欢迎订阅 刘思伽
微信号:fmliusijia公众号原创文章归 刘思伽 版权所有任何组织、机构和个人不得擅自转载和二次修改转载请联系 :liusijia@rb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