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说好要战死沙场,现在却都狼狈回乡
日期:2017-10-10 作者:喇嘛哥 阅读:

说好要战死沙场,现在却都狼狈回乡

 

2017年10月9日,小长假上班第一天。鄂尔多斯,大雪。

一整天,猫在家里只做三件事:听老歌、刷微信、听运筹帷幄老婆上大课。

一直以为梦想不死的自己,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无声无息的变成了俗不可耐的隔壁老王。大概是上班的第一天,为了生计奔波的人们,朋友圈都很萧瑟,除了风雨无阻的微商还在使劲的兜售产品,剩下的就是我们这些鸡汤的搬运工在卖命叫床。

 

天阴沉沉的,没有一点晴朗的迹象,比天气更糟糕的是了无牵挂的茫然,即使有人说草原那边大雪,却再也找不到一个让人挂念的理由。亲人不在,故乡就是一个地名而已。曾经那个说好要战死沙场的梦想青年,如今都任劳任怨狼狈回乡了。岁月中年,心老才是致命的妥协。

 

到了晚上7点,我的微信运动显示只走了77步,没有什么忧伤,却莫名的落寞。后来终于找到一个出去的理由,就是决定看一场电影,于是就看到了《缝纫机乐队》。

 

《缝纫机乐队》是大鹏的第二部导演作品,延续了小人物逐梦的故事,讲述了一群有梦的摇滚青年帮小镇集安重拾音乐梦想的故事。 

 

老实说,电影很一般,梗是老梗,套路也很陈旧,兜售的情怀更是隔夜的情怀。摇滚精神勾兑了工业鸡精,一群喜剧演员卖力演了一部悲剧,一群老摇滚闪电般的打了N回酱油。甚至剧情的漏洞都能让毛驴自由出入,比如带着钢盔骑着摩托的老摇滚们阴魂不散的从北京跟到偏远小城吉安,又恰如其分的在需要他们出场的时候出现在北京街头。这个人设差点快逼着编剧出场来一段字幕说明!最主要的是故事牵强附会,本来修理工胡亮一个人就能发传单找乐手,为什么还要花重金找一个过气经纪人帮自己攒乐队?硬生生的加进一个吃棒棒糖的绝对男主,难道大鹏就是为了推出缝纫机乐队这个梗得吗?尤其是大吉他的植入某种程度看来就是强行的执念,失去了情感动机。故事演到这里,彻底把大鹏这个赤裸裸的卖吊丝情怀的那点小聪明暴漏的所剩无几。。。。。。。

 

但不知道为什么,我自己却很不争气的落泪了!

 

有三处泪点:一处是胡亮向命运妥协,却供着摇滚不死的碎石,那样子那么熟悉,好像多年前的自己,放下梦想的前夜,不就是这般悲壮的收官了吗;一处是大鹏回京打车,音乐响起,两名摩托车骑手驶过,车上插着他的梦想的那段。无数次梦中醒来,不就是力不从心的想起过去,不甘心又一声叹息吗;再就是看着那一票儿打酱油的摇滚老炮已经老去的面孔和那首百听不厌的终场歌曲,彻底接通了貌似已经淡忘的青春岁月,那熟悉的音乐里依然完好无缺的保存着我们青涩又骄傲的面孔。。。。。。

 

于是泪目,于是闪回很多关于自己年轻时候的画面,与其说是被电影感动,不如说他唤醒了自己的过往。谁不是从那个准备战死沙场的少年变成了当下狼狈回乡的中年。

很多年前那个看着《阿郎的故事》都能哽咽的少年,那个不肯妥协的少年,那个清纯如水的少年,那个相信只要努力世界都要为你让路的少年,那个把爱看得比生命还重的少年,那个要和世界较劲的少年,像胡亮一样,当我们一次次把真情实意美好憧憬都掏空了、看透了,无声无息放下了。归来时已经行囊空空,木然到了无牵挂,才发现通往梦想的路,一直都在施工再建中。

 

人到中年的悲剧不就是从不知天高地厚的莽撞年华终于落停成打酱油的摇滚老年吗?不就是拿着保温杯给年轻一代吹吹成年旧事吗?不就是无能为力的把所有的破碎寄放在摇滚的嘶喊和形式中吗?除此之外,我们心知肚明的知道,谁也无法改变,这个时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把我们摔在时光隧道里,无能为力才是所有中年的悲壮和无奈。看着那些曾经桀骜不驯的面孔老成路人甲的时候,我想,60后、70后已经老去成为不争的事实!

影片最后空前拥护的画面,无疑是为老去一代的画饼充饥,他残忍的告诉你:别总嚷嚷世界抛弃了你,世界原本就不属于你!

 

 梦想跌跌撞撞,现实怎能没有磕磕碰碰,中年最大的好处是:如果终究归于平淡,你可以把责任推给岁月无情。如果说,年轻的好处是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做抵押,去担保一个说出来都会被人嘲笑的梦想而不用担责的年龄,那么中年就是收拾人生烂摊子的厨娘!总会把那些颠沛流离的伤、腐烂的梦想,一次次清洗,冲刷,而后原谅了自己所有的过往。

 

走出影院,已经是午夜过后,街上无比冷清,雪很大,脚步却匆忙。

突然想起明早高考的儿子集训的时间还没有敲定,月初的房贷马上到期,老父亲身体是否安好,女儿的学习规划,答应别人的工作还没有头绪。。。。。那些缅怀和过往瞬间烟消云散。我知道,哪怕明日就算天寒地冻、路远马亡,除了前行,再无路可走,哪怕梦想陨落,理想流产,而责任是唯一的方向。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说好要战死沙场,现在却都狼狈回乡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