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庆放假,恰好是我加入 WYN 一周年的日子了。
假期里和编辑们在群里闲聊,田心忽然说了句:“囧头,其实我以前很讨厌你,做什么都很刻意。” 他刚说完,Blake 又补充了一句:“是啊,我也觉得你现在真的不同了。”
虽然我对着屏幕翻了个白眼,但心里还是松了一口气,“没关系啊,那时候的我是假的。”
我曾经在一个谈话节目里,听蒋方舟提到,自己是“取悦型人格”。
她聊起天来,是每句话都会笑的。
尤其是当自己的观点和他人不一样的时候,更是恨不得把嘴咧开,极力地表达自己的善意:
“虽然我和你看法不同,也请你不要生气哦。”
后来才了解到,原来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是有说法的。
大概意思就是,这是一种心理障碍。有这种障碍的人,事事都会有强烈的自我牺牲情结,从而导致各种关系冲突,最后,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深感痛苦。
换一个说法,就是那些常常习惯性首先考虑他人,而忽略自己的“大好人”,或许会更容易让自己陷入苦恼。
从小到大,那些刚认识我的人,都会评价我三个字:“好相处”。
记得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刚从湖北的老家转学到深圳。
对大城市的战战兢兢还没过去,于是在班里只能小心翼翼地处朋友。
一个学期过去,我终于融进了一个 4 个人小圈子,能和她们上课传纸条、下课手拉手上厕所了。
后来,因为一件我已经记不清的小事,可能是无意中说了句中伤某人的话,也可能是不小心和另一个女孩子走得太近。
反正,另外 3 人突然生了气,开始孤立我。
过了一整个星期被孤立的生活,我决定解决这件事情。而解决方法就是:写信道歉。
至今我都记得,那封信写了长长的三页纸,里面写满了“希望你们原谅我,希望你们继续和我做朋友”,诸如此类的话。
大概那件事就是这个坏习惯的开始吧——不管是不是我的错,我都一定会先道歉。
我有写日记的习惯,在后来的日记里,我回忆了这件事,用了“可笑”这个词。
那一刻,估计我是终于意识到了这是一个特别怂的行为吧。
不去问清楚事情的来由就去道歉,真是怂到不能再怂了。可是这种事情,在中学时期发生得更多了。
某一次高中的换座位,老师按照那老套的“互帮互助”原则,将我和一个漂亮的女孩子安排在一起坐。
刚整理好自己的书,好看的同桌就告诉我:“今天下午我要去补考数学,到时候我把题目拍下来,你传答案给我好不?”
想都没有想,我又答应了。“作为一个老好人,怎么敢拒绝别人的请求呢”,我心里是这样想的。
那个下午,胖胖的我本来想和数学老师一起打羽毛球,却只能坐在教室里,偷偷写她出的补考试题。
在后来的两个月里,她从让我帮忙用手机传答案,到考试时,又直接把我的卷子拿走抄写,到最后,她会在没有老师监考的时候,递来自己的试卷,让我替她写答案。
她常常演技很差地,装作自己肚子痛,然后让我帮她写作业、买零食。
我开始在背地里怨恨自己,为什么总要帮这些无关的忙。
可是下一次请求来的时候,我又会忍不住说一句:“没关系。”
或许对我来说,做个“好人”就是最简单的选择吧。多退让一些,多模仿别人的习惯,自己就不用面对冲突了。
玩《模拟人生》这个游戏的时候,我注意到自己的一个小习惯,就是喜欢操控小人对骂。
有趣的是,游戏的里的仿真小人,会在我选择“朝对方泼果汁”或“扇巴掌”时,先背对着那人捂脸哭一会儿,再做出我命令的侮辱动作。
第一次看到这个动作的时候,我觉得看到了自己。
从小到大,我都在看父母争吵。这么多次下来,我都是只敢站在一旁不知所措地擦眼泪的。
或许,这就是我形成这种性格的原因吧。在面对和别人的争执时,我也只会哭,不敢辩驳。
不过,我也是看了蒋方舟的那个谈话节目之后,才开始真正思考自己这种性格出了什么问题的。
查了资料之后,我发现,原来“迎合型人格”的人也很可能会下意识地觉得,别人比自己优秀,因而想尽力获得他人的认可。
这大概解释了大一的那个阶段,我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同,刻意地去接触了许多自己并不认可的东西。
甚至,我会模仿身边几个朋友还有综艺节目里流行的刻薄性格,学着讲那些有点挑衅别人的话。
不过后来,这种模仿还是很快终止了,因为这似乎并不能帮我融入他们。
这种找不到自我的感觉,一度让我迷恋网络,有时会害怕接电话,在人多的聚会里,也会觉得紧张。
这甚至影响到了我的恋爱,也因此被朋友骂:“没有吵过架的恋爱,不能算恋爱。他有错你为什么不说啊。”
回到一年前吧,我想那时候,他们眼中的我,应该是“装酷”、爱插话、情商低吧。
坦白说,那时我之所以这样做,是觉得,这样就能让他们认为我是个有趣的人,会因此而喜欢我而已。
不过啊,后来我是明白了,要靠“让性格变得好玩、优秀”来帮自己融入一个集体,真是一件危险又不靠谱的事。性格本来就很难有好坏之分,而模仿只会让人觉得你更奇怪。
可能还是有幸运的地方吧,因为自己读新闻,写稿子,不得不跟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在接触到越来越多的人之后,我反而渐渐懂得了“拒绝”和“独立”的意思。
因为我发现,人并不是凭借迎合他人来跟彼此沟通的。
前段时间,我也在广州、深圳和一些读者开过选题会,我因此面对面接触了许许多多的陌生人。
因为不认识而没办法迎合,我反而和他们交流得更开心,还交到了不少好朋友。
蛮讽刺的,最真实的样子,反而是出现在这样的一个场景里。
其实,我已经做好了准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要和这样矛盾的自己打交道了。
我也知道,习惯用道歉来解决问题,本质上是逃避问题。尽管我还没有适应“不迎合”的沟通方式,不过没关系,我才 20 岁,还有时间改。
国庆躺在家里的时候,我刷着朋友圈,又看到了中学那位美女同桌的自拍。
她配的文字是:回深圳啦,同学们快来约一约。
这一次,我终于决定点开她的自拍头像,然后把她的朋友圈设置了“不可见”。
真是一个爽快的行动啊。
今日作者
编辑 / Blake Suki
音乐 / Kevin Rowe - The Broken
图片 / 四百击
关注我们,适当道歉
把这篇文章预览在群里以后,有位编辑突然回忆起了一件事:
“有一次,和朋友吵架之后,我马上就去道歉,但是后来想想又觉得自己很委屈,就在qq空间发了签名。然后那个朋友竟然跑到我面前说:其实你不用每次都主动道歉,你试试不道歉,我们可能反而会更好。”
大家听完,都觉得自己也曾做过类似的傻事。所以,这句话,我们把它放在了标题上。晚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