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亦缺亦美中秋帖 不复不得又一年
日期:2017-10-05 来源:美树嘉文艺志 阅读:

亦缺亦美中秋帖 不复不得又一年

很多古字帖都不是完整文章,《兰亭序》那样现场作文并书写的更是少之又少。

许多珍贵的墨宝名帖,其实是书法家当时随手写的便签或者一页记录家事的随笔,命名就常用起首或文中几个有意义的字,比如王羲之《姨母帖》、李白《上阳台帖》、楊凝式《韭花帖》.....这些只言片语虽不正式隆重,却最见人真性情和真功夫。

王献之作为与父亲王羲之并称「二王」的书法圣手,据说曾在魏晋之后近两百年间,影响力更甚于他爹。

他是个不拘泥于传统的革新者,把行书和草书的流动逐渐熔炼成连绵的「一笔书」,使书法的潜力,骤然突破出一个新世界

《中秋帖》虽极有可能是宋代米芾临本,而且文字残缺不全,无人能解,却仍是王献之「亦行亦草」之风的极品。 

——美树嘉文艺志

回复数字“01”可得微信目录

回复“转载”可得转载说明

艺术之美  人文之思    美树嘉文艺志

亦缺亦美《中秋帖》

美树嘉文艺志

-

《中秋帖》為纸本,縱27cm,横11.9cm,3行 22字,行草書。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曾被認為東晋王獻之傳世手卷真蹟。全文如下: 

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中秋贴》

然而歴來學者對此帖作過頗多研究和揣測,過程有點像偵探故事

首先,沒有人能解讀這22字的意思。有人嘗試加如下的標点,但亦是解不通:“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爲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

其次,許多專家學者們公認這篇不是王獻之的真跡,而是宋代書法家米芾臨摹出來的。

理由是米芾家藏王獻之另一帖名【十二月帖】,而這帖的文字是:

「十二月割至不中秋不復不得相未復還慟理反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十二月帖》

此帖也有人曾加標点如下: 

「十二月割至不?中秋不復不得,想未復還慟理,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慶等大軍” 。

同樣,文字也不通。

如兩相比較,我們可以發覺【中秋帖】是節臨【十二月帖】的。【十二月帖】中的 “十二月割至不” “未復” “慟理”這十個字未臨, “反”因草書形近 “為”還被誤臨成 “為”字。

“一笔书”的四个字——不复不得——是《中秋贴》的精华笔墨

另外,《中秋贴》用竹料紙書寫,這種紙東晉時尚製造不出,約到北宋時方出現。

從行筆中看,所用毛筆是柔軟的無心筆,而晉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筆,吸水性較差,筆的提、按、轉折往往不能靈活自如,常出賊毫,如此帖那種豐潤圓熟、線條連貫、行氣貫通、瀟灑飄逸的效果是寫不出來的。

因此,據歷代書畫鑑定家研究,大多認為是宋朝畫家米芾所臨摹,今日世上基本公認這個結論。

宋 米芾《盛制帖》

米芾的行草最体现王献之风范且自成风韵

因此可以推算,米芾所藏《十二月割帖》墨跡本,乃《中秋帖》的底本。那麼《十二月帖》為什麼文字也不通呢? 

據明代董其昌考證,《十二月帖》與宋太宗淳化年間的《淳化閣帖》中王獻之的《慶至帖》原為一帖,後被割裂。因此《十二月帖》也叫《十二月割帖》。

 董其昌在題跋中也寫到,當時大令(王獻之)的書法太受歡迎,有人把一幅書法中的字單個剪下來買,結果剩下的就殘缺不全沒法讀了:

「人得大令書,割剪一二字,售諸好事者,以此古帖每不可讀」

一百多年前,敦煌莫高窟藏經洞遭遇斯坦因(A. Stein)等國外探險家一次次狂盜之後,那些劫餘的文書在押往北京的過程中又被雁過拔毛,有人把剩下的一撕為二,以充抵數字。《十二月帖》被割裂的經過是否與此相關,不得而知

由此看來,《十二月帖》是從《慶至帖》切割出來,而《中秋帖》又是從《十二月帖》節臨出來的。

「甚省如何」

有許多學者認為,法帖上 “字不成句” 的現象並不罕見。其成因大概是在摹刻時,原稿已是殘缺不全。所以摹刻師傅只能將原整的字刻在碑石上,殘缺的字便欠奉了。據說有人將《十二月帖》拼入《慶至帖》來讀也欠解云。

撇開這些不談,僅就《中秋帖》的書法藝術而言,各字連綿不斷中又時起跌宕,豐潤圓熟與血肉豐滿,較之《十二月帖》的清朗灑脫之美,似乎更能打動人。此帖確實當得起 “神韻獨超,天姿特秀”這樣的評語云。

《中秋貼》全賞

麻烦将手机横过来看

❤ 

点击下图可得微信目录

❤ 

趁我容颜未老

芳华犹在

点击下图可得 

除美图秀秀之外的一件随身美颜利器

❤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入美树店得:日常好物,美树嘉品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亦缺亦美中秋帖 不复不得又一年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