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友闲谈,说推销员中从来没有骗过人的就是售楼小姐的那句话:“这房子将会升值……”果不其然,贬值的房子几乎没有,只要是手里有房,住上十几年却发现房子远远高于当时的购买价格了,而如果租房子呢?账里账外你懂得,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工资的涨幅永远也跟不上房价的翻滚,房价的上涨一则是刚需,每年2000万的农村人口涌向大中城市(还不算城市适龄青年成家);再就是囤积,不管是为了炒房还是为了增值,城市里每户有两套、三套房子的并不鲜见。有人戏说“要想不买房,除非摆平丈母娘”,但估计很快丈母娘就不稀罕房子了,自己家还闲着几套,还不如让闺女住自己家的房子里,心里更踏实些。
2002年的时候,聊城的房地产出现了第一次井喷,连续有好几个小区开始建设,那个时候最好的小区是鼎顺花园,房价最高应该是1700元一平米,在聊城的老体育场还布置了一个展销会,但那个时候真正买房子的人还不算多。我感觉原因有五:一是有单位的人还在期待着单位能统一集资建房,比较便宜;二是房价相对于工资来说还是比较高的;三是大家在思维模式上还没有接受商品房这个模式,还停留在家属院思维里;四是根本没有投资的理念,花钱都是量入为出,对于贷款买房的方式还未大胆接受;五是农村人口还没有大量涌向城市,刚需还没这么强,丈母娘的要求也没这么迫切。
育新街的房子四楼的市场价才1480元,优惠价在1400元以下,如今住了十五年的房子居然涨到7000多了,从经济上来算一下,不但白住了十五年,财富还打着滚盈余了,这真是天下第一便宜事!那个时候,各个房地产商为了促销还会组织演唱会,印象中费翔、那英、潘长江等人就是那个时期来的聊城。但现在根本就不用促销了,连夜排队去买房的长龙据说都让排队的人内心很崩溃。
尤其是过去这多半年,房价疯了一样的涨了起来,经过近两年的低迷,一下子打了“翻身仗”,看着新一拨“房奴”争先恐后的场面,再一次想起当年买房后时债台高筑的日子。最多的时候欠9个人的钱,如果再加上银行就是有10个债主了。最多的四万,最少的五千,银行里贷款是9万多,这是所能够贷出来的最大数字了,每天一睁眼就想起还欠那么多白花花的银子。吃顿改善的饭、买件新衣服都要算计好久,那种掐着手指头过日子的生活真的不好玩儿。遇到“债主”后更是有低人一等的感觉,欠了人家莫大的人情,不知道拿什么才能还上。
每天骑一辆廉价的破自行车,吱吱呀呀的声音时刻在提醒着我生活的压力有多大,其实很多的节俭并不是习惯,而是没有办法。纵然是这样,也要住在自己的房子里,租来的房子总感觉像浮萍一样没有根。虽然那个时候也有美国老太和中国老太关于房子的故事,但中国人固有的思维里,房子如果不是自己的,和寄人篱下有什么区别?只有有了自己的房子,才算是真正安了家!所以,再苦再难也要撑下去,实践证明,早买总比晚买强,买了总比没买好。
每当听说谁家买了别墅时,心里也会暗暗的羡慕半天,但仅停留在羡慕的阶段,真实的体会到什么叫囊中羞涩、英雄气短。还欠款几乎用了十年的时光,而这十年正是自己从25岁到35岁最应该“轻松玩耍”的年龄段,但又哪里敢拿钱去潇洒?有些时候,同学朋友来了,还是要打肿脸充胖子的去“胡吃海喝”一顿,但埋单的时候心尖上还是会没来由的抖上两下……
从农村到城市生活对一个农村家庭来说是一种颠覆性的革命,最困难的时候,母亲执意要把老家的房子卖掉,那是一个人无论走到天涯海角的根,怎么可以卖?被絮叨的没有办法了,我问母亲:“房子能卖多少钱?”她说大概可以买到四万。我说:“还是算了吧,那是你们老两口一辈子的心血,就攒下这点基业,还是留点念想吧,咱们以后还要回老家呢!再说了,你们一辈子攒的钱就值四万,跟我一年的收入扯平,大不了我多还一年就行了……”
说这话的时候,心里还有点小骄傲,一年的收入就可以扯平父母一辈子的积攒!但愿以后的日子里,我的儿子也可以在面对我时有这种小骄傲。
还是扯回到售楼小姐身上吧,虽然那个时候,她口口声声说这房子会升值,但是有几个人会相信?恐怕连她们自己也不相信。房价以后会何去何从?持续攀升还是维持现状,或者回归理性?谁也说不清楚。售楼小姐的话还能坚挺多久?房子是商品?是硬通货?还是一个家?
有房者希望保值或增值,无房者痛骂房价的无情和无理,但房子终归仅是一所房子,当它成了一个“家”的时候,它希望容纳更多的爱在其间,而不是困难、争吵、不和谐,更不是金钱、利益和挣钱的工具。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不一直就是从祖先到现在的理想生活吗?
虽然我有房子了,但也希望售楼小姐能骗骗人,别再让房子升值了……房奴十年,带走了我的青春岁月,但愿当下的年轻人不必再重复我当年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