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谁最中国』 图自网络
從前慢,夜未央。
他寫了一輩子詩
晚年在南方一個詩意的小鎮
用一座詩意的建築
將這位藝術巨匠的回眸壹瞬永久封存
一個人:木心
一個鎮:烏鎮
一個美術館:烏鎮木心美術館
風啊
水啊
一頂橋
這是木心在去世前一年
對他而建的烏鎮木心美術館
設計方案的詩意概括
詩歌語言的節奏
色彩氣韻畫面感
甚至這位老人風輕雲淡的呼吸感
都濃縮在這句話中
從前慢
慢的是那時的呼吸
現在慢
慢的是當下的留白
未來慢
慢的是詩意的期盼
一個人|木心
說起木心
很多人都不陌生
因為他的学生陳丹青
木心本名孫璞
字仰中
號牧心
著名畫家陳丹青解釋
木心的名字起源於“木鐸之心”
是佛語說法
“木心先生自身的氣質、稟賦
落在任何時代都會出類拔萃”
經歷“歷史的荒誕”
從“流亡者”到“歸來的局外人”
他的一生真如佛教裏的輪回
而他的有些詩句
也如轉世般流傳
如今成為文藝青年們口口相傳的金句
一個鎮|烏鎮
《從前慢》
記得早先少年時
大家誠誠懇懇
說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車站
長街黑暗無行人
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壹個人
從前的鎖也好看
鑰匙精美有樣子
你鎖了
人家就懂了
《五島晚郵》
夜雨淒迷
壁爐火色正紅
記憶在
世事俱在
猶如多帆的三桅船
愛者(死別的,生離的)
——斜倚舷欄
回望,無言
往日衣履
往日笑顏
夜雨中,曳著音樂
徐徐向黑暗駛去
如若從《從前慢》、《五島晚郵》中
尋找一個地方
安放木心詩意的想像
那應該就是類似烏鎮
這
樣
的
地
方
一個美術館|木心美術館
木心是跨越民國
直至當代的華語作家、畫家及詩人
在海外華人圈,
被視為深得中國文化精髓的傳奇人物
讀他筆下流淌的字句
似有中華傳統文化的血液和精神
蒸騰而出、撲面而來
木心美術館
便收藏了他這一生所凝聚
釋放的美學財產
美術館坐落於
中國一個嶄新的文化地標
烏鎮
如同烏鎮本身
美術館的設計不嘩眾取寵
簡潔、怡然,舒暢自得
美術館的設計團隊
師承木心的朋友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
也像木心本人
汲取和跨越東方與西方
古典與現代的審美體系
化為一座文化交流的橋梁
夜未央時
應是梭巡
徜徉於此的最好時間點
此時
水面如鏡
倒影肅穆
燈光低語
天色廣袤深沈
美術館收藏過去時
收藏木心先生的繪畫和文學作品
收藏萌發於東方的氣韻生動
繪畫部分
包括他在文革末期的書法
彩墨肖像、中型風景畫
以及旅美初期的人體素描和石版畫抽象系列
晚年繪制的微型彩墨風景畫
蔚為大觀
文學部分
木心生前在兩岸出版的
散文、小說、雜論、隨筆、俳句、詩集
共三十余種
逾數百萬字
身後遺留手稿稿本四十余冊
木心美術館
是精神的,又是物質的
是有形的,又是抽象的
是極簡的,又是極富韻味的
“木心逃走了
我們今天進美術館去找他”
詩人阿爾弗雷德·科恩(Alfred Corn) 在2012年的木心美術館開幕式上說:
“在我的想象當中
他是一個氣度不凡
目光睿智而神秘的人
一見面就會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一位詩人羅伯特·康蒂 (Roberto Cantie)
在《魚麗之宴》中說
“星期六夜色未央
其實已經是星期日了
此時此刻
這世界必得停下來
讓我(們)講幾句對木心表示欽佩的話”
我們今天說木心
好像他仍然是鮮活如昨
如空氣環繞著我們的
幸好有木心美術館
令我可以有一個地方去擷取一絲
詩人木心
畫家木心
文學家木心的
心思、閱讀與靈動
去年
BBC攝制組去到烏鎮拍攝了木心美術館
木心開始進軍西方世界
“莎士比亞戲文朗誦會”
令觀眾穿越了西方戲劇與東方建築空間的完美碰撞
木心的身後事
便是盤根錯節
虬曲蒼勁的東西方文化脈絡上新發的枝椏
與美術館風格趨同
渾然一體的圖書館
咖啡館、影像廳
實用性與美學價值兼備
圖書館東墻整壁是逾百格書架
配置六十二枚世界文豪肖像
並放置木心《文學回憶錄》
涉及的古今中外文學珍籍
咖啡館位於美術館的負一層
毗鄰特展廳
除各種口味的花式咖啡
在這裏參觀者還可以品嘗西式糕點及簡餐
影像廳播放介紹
木心先生生平的
九段影像視頻和木心先生畫作的4k幻燈影像
而美術館所容納的
木心先生的柔和
強大的氣場
與時間有關
美術館空間裏的慢
慢到讓你體會日常生活中時間的呼嘯而過
夜
未央
此刻一切都靜止
足以讓妳在美術館營造的靜止狀態中
思緒漫遊
一眼萬年
從前慢
人們數著日曆過日子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誰最中國』微商城,立即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