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古人口中的下马威吧!
初次见面就出难题的情况绝对不是现代人独享,在距今几千年前的古代,尤其是外放做官的官吏而言,初初上任,究竟是承受任地官僚给出的下马威,还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烧给他们一个下马威,这关系着今后辖区内的管理是否顺利。
那么,为什么第一次见面出难题被叫做下马威呢?下马威的本义又是什么?
下马威的本义
“下马威”一词原本并不是指第一次见面就出难题,该词语在古时候的适用范围没有这么广泛,而是专指官吏外放做官,初到任时对下属显示的威风。
所以,下马威的意思通俗来讲,就是灭人威风。
由于下马威通常被用在官员初到任地,和下属同僚都是初次见面,久而久之,下马威一词就被衍化成了今天的“初次见面就出难题”。
第一次见面,给个难题,答不出来颜面无光威风扫地,这可不就是要灭人威风么?
下马威词语出处
关于下马威一词,有着独属于它的小故事。
西汉时期,一位名叫班伯的豪门贵族少年主动请缨,要求官职外放,去时局混乱的定襄做太守。
当地的豪绅大姓担心班伯到任之后对着下属显示威风,所以有所收敛,将以前犯事的人全都藏匿起来,以免班伯抓到“小辫子”。
班伯上任之后,就假装不识实情,大肆宴请豪绅大姓,和他们成了好朋友。好朋友当然要知无不言,班伯在得知那些犯事之人的藏匿地点之后,立马下令对其进行了抓捕和杀害,就这样很快地稳定了定襄局势。
这个故事在《汉书·叙传》中有详细的记载,其中一句:“畏其下车作威,吏民竦息”就是“下马威”一词的前身。
这里的下车作威,“下车”指的是班伯从车上下来的动作,寓其初到任地。
下马威一词的衍化
如上所述,该词最早是“下车作威”,代指官员初到任,古人用语非常含蓄,通常会用“下马”、“下车”来表示官员的到任。
所以,下车作为、下马作威等词语应运而生。
“下马威”读上来朗朗上口,词义又清晰简洁,就被广而流传开来。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下马威从“初到任对下属显示威风”的词义,转变成了“初次见面就向对方显示自己的威力”这样的含义。
初初读来不绝如何,细品起来,词义的衍化果然贴切无比。
为什么官员初到任地被称为下马?
大家对“下马”一词应该并不陌生,比如孔庙“下马碑”,朱熹墓前的“下马亭”上还刻有
“朱文公墓在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下马,顾名思义,就是指从马上下来的动作,然而发展到后来,下马又有了官员到任的意思。
如果把历史往前翻,就可以发现,相传黄帝时期人们已经能够造车,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车做为代步工具的国家之一。
不过,生产力并不高的古代,车也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历史,直至汉代时期,车成了封建等级制度的一个划分依据。
比如普通百姓只能坐牛车,富户官员可以坐马车,再高级点的官吏出行可以坐轻快马车,甚至国家专门对官员所坐的车进行了等级划分:
六百石到一千石的官吏只准“朱左”,也就是将车子左边染成红色;
两千石的官吏允许“朱其两”,车前可以多两匹马驾车。
就这样,看车子就能了解到官吏们官职的高低,久而久之,车就成了官员身份的象征。
如此,官员坐着代表自己官职高低的车架上任为官,到任地之后肯定要先下车、下马了,这就是用下马来指代官员初到任地的原因。
下马威一词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单单代指官员给下属一个威风了,甚至也演变成了初次见面的两个人,或者职位等级低的人给上司一个下马威,意图先灭了对方的威风,打压一下气焰,不仅古代官场如此,在现代职场也被运用的炉火纯青。
这是词语的进步,却也是太难改变的职场现状。
END
【文章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冷香小筑天字5号会员 婉婉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冷香小筑会员答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