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那里是一个擦肩,在我这里是整个夏天。
《四月物语》
文 / 远夏
前几天苹果开了新产品的发布会。
每年这个时候,新款的iPhone都能吸够眼球,引起轩然大波。它几乎走在科技的最前端,以独特的设计和理念告诉世人,什么才是好的。
不过第二天上午,我便在朋友圈里被网易严选的一个H5刷了屏——找一找你10年前用的手机。
如果不是那一张海报,可能我已经忘了自己十年前那部手机的准确模样。
也多亏那张海报,像一个连通过去的按钮,才让我勾起了那些残缺的记忆。
我拥有的第一部手机,是诺基亚N73。
对比起最新上市的iPhone X,它并不好看,甚至可以说有点丑。只占了机身一半的屏幕和半个指甲大小的实体按键,这样的设计在2017年看来也显得有些愚蠢。
我还心血来潮地跑去淘宝上搜了一下,发现它的绰号从当年的“机皇N73”变成了“直板按键学生老人备用机经典款N73”,价格185元。
似乎一切关键词都在强调着“过时”两个字。
但初二那年,被爸妈带去数码店买下它的那一刻,我还是如获至宝般激动。
如果要列出少年时期最开心的事情清单,买手机可以归在Top3里面。
因为那意味着,我开始得到许多想要的东西。
那不只是一部手机,而是可以光明正大拥有自己小秘密的能力,能用短信把心事寄送给重要的人的能力,能听到想听到的声音的能力。
对于十几岁的我们来说,这些能力太珍贵了。
一般来说,住宿学校是不让学生带手机的。
但几乎所有人还是会偷偷带着,无时无刻和老师宿管们打游击战,甚至还因此练就了手机盲打的能力。
只要把它藏在宽松校服的袖口里,便可以一边盯着巡查的老师,一边飞快地在键盘上敲打,连按完拼音后第几个选项是想要的字都一清二楚。
而这一切艰苦,都只是为了捍卫那些已拥有的“能力”。
晚修下课后,所有人都会回到宿舍的被窝里摸出自己的手机,不惜用被子把自己捂得满头大汗,来遮住那已被调至最低的屏幕背光。
那时候还没有wifi,聊天是要真金白银的,一条短信1毛钱,常常聊着聊着就停了机。
而一条短信最多只可以输入100个汉字,所以只能尽量长话短说,不断删减标点符号。
在当时,愿意把几百字的话语发成短信,是一种奢侈的心意。
憋了很久,愿意把所有思念凝聚成“我想你了”四个字,发成一条短信,也同样是令人感动的浪费。
不像现在,随便发着“一炮把你干上天”的表情包,可以肆无忌惮地说着“约吗”,试探性地把“喜欢你”挂在嘴上,反正一点儿也不需要成本。
而手机里的短信,好像也只剩下接收验证码和广告的功能了。
鳗鲸常常羡慕我128G的内存,照片视频全都放手机里不需要删除,从来没清理过网易云音乐的缓存,微信聊天记录就算堆到了30G也毫无所谓。
可如果现在有人问我,歌单里最喜欢的是哪首,问我记忆最深刻的一条信息是什么,其实我也统统都答不上来。
尽管他们就活生生地待在我手机里。
十年前的N73,只有128M的内存,比现在少了整整1024倍。
这也意味着,要把什么东西留在手机里,是需要精准算计的。
先删掉无关紧要的消息,再把20个字以下的回复剔除,最后把值得纪念的言语都存在收件箱里。
实在存不下了怎么办?
回想起来很疯狂,那时候迫不得已要删掉的信息,我都会一字一句把它们抄在笔记本里。
记得有次坐的士,不小心把手机给丢了,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那些还没来得及抄下来的心意,再也见不到了,为此还在家郁闷了很长一阵子。
而现在连稍稍的卡顿,都让人急着去刷机格式化,以求它能像刚买到手时候的崭新。
要是丢了手机,唯一心疼的也是自己损失了几千块。
也不知道是因为心意不难得了,还是心意不值钱了。
最后。
尽管嘴上说着怀念,但现在让我用回没有4G网络,不能下载APP,发张图片还要10分钟的诺基亚,不用24小时我肯定立马崩溃。
科技进步是没有错的,它只负责给我们带来更好更便捷的生活方式。
我们把锅甩给它,无非只是为了掩饰一件事:我们成长了。
我们总是把成长和失去联系在一起,却未曾想过,正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得到了更多,所以才把那些潜意识里“不那么重要”的东西,一件又一件地抛弃掉。
想要的东西,到最后好像也只剩下“可以随手获得的感情”和“钱”。
那些心意和过程,那些经历有多深,都也已经沦为“过时”的产品。
但就算让所有人重新用上诺基亚,也于事无补。
我知道的,长大了,就回不去了。
有点难过的晚安。
(长按赞赏我)
插图 | 《her》
音乐 | Dream Odyssey - MONO
作 者 介 绍
远夏
比较文艺的痞子
“嘿,长按二维码,跟我们一起有趣”
我们想给你一个理由 继续面对这烂生活
信箱:WeAllMessUp@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