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关于小阿尔伯特实验的争论
日期:2017-09-14 作者:小弯钩 阅读:

关于小阿尔伯特实验的争论

在9月4日,也就是上上星期一,小弯钩发了一篇《巴甫洛夫如何套路一只狗》,里面提到了一个实验,即华生对一个9个月孤儿小阿尔伯特进行的条件反射实验。

本意是借此说明情绪可以由条件反射获得,以便更好理解文中其他例子及迁移到对生活中的应用。

鉴于重点突出的考虑,并没有对此实验进行更进一步的说明和延伸,引起了大家的一些疑问和讨论,深感读者的机智和思辨能力,也为自己没有讲清楚感到抱歉。

今天,再根据自己查找的一些资料详细说明一下这个实验,可能并不全面,也欢迎大家进行补充,对不当之处表示谅解。

实验还原

1、给阿尔伯特呈现白鼠、猴子、狗以及一些白色羊绒玩具,发现阿尔伯特对很多物体感兴趣,愿意接近并不时触摸它们,没有表现出害怕。

2、随后在阿尔伯特触摸白鼠的时候在旁边拿锤子敲击铁棒发出巨大的声音,重复多次,最后在没有声音的时候小阿尔伯特也对白鼠产生了极大的恐惧,看见白鼠就嚎啕大哭,远离并逃走。

3、之后,恐惧出现了泛化,阿尔伯特不仅仅害怕白鼠,还害怕与白鼠相似的东西:兔子、狗、白色的皮毛...

得出结论:情绪是条件反射的产物。

争议点

1、小阿尔伯特是不是孤儿?

在华生的实验记载中,小阿尔伯特从出生起就待在医院,后来被领养至巴尔的摩。

而Beck等人根据一些出生时间、影响资料、乳母信息等认为小阿尔伯特是道格拉斯,他的母亲是Arvilla Irons。

但后续又有一些心理学家根据小阿尔伯特的领养、健康状况以及刊登研究报告的杂志是否延期出版等又对Beck的结论提出质疑。

至于小阿尔伯特是不是孤儿,是不是道格拉斯,至今仍持有不同的说法。

 

2、实验对小阿尔伯特造成的影响。

最后可怜的小阿尔伯特怎么样了,一直是大家关心的话题

我们假设,小阿尔伯特就是道格拉斯的话,道格拉斯最后患上了脑积水6岁夭折,后人因此攻击华生,认为是华生的实验导致了小阿尔伯特的夭折。

但Beck等人没有发现道格拉斯在接受华生实验之后,其身上产生负面影响的直接证据,当然,也不能就此说没有影响。

如果阿尔伯特不是道格拉斯,他在离开医院后到底怎样了,我们不得而知

 

3、伦理学的争议

小阿尔伯特的实验在发表之后的前40年,并没有引起关注,直到华生在得到美国心理学会的褒奖之后,实验才被广泛征引,引起了伦理方面的巨大讨论。

有不少人认为,华生这样做太过残忍,让一个孩子恐惧至此,且有可能会伴随一生。

另一方面,这一实验确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心理学史上有里程碑的意义,对心理学另一主要学派行为主义的开创功不可没,也促进了后期的行为矫正和治疗技术的发展。

例如:自闭症干预领域中“泛化”方法的形成。直到现在,“泛化”的方法仍旧广泛运用在ABA及其他自闭症干预活动中。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对伦理设定标准的思考和规范的确立。

 

4、华生生性残暴吗?

华生在做这个实验之前,伦理标准并未正式出现,华生和同事也承认在实验之前,犹豫了相当长的时间。但是考虑到即使没有实验,阿尔伯特也会自然而然产生类似恐惧。

于是决定做这个实验,也意欲在实验之后对阿尔伯特重建条件反射借以消除实验可能造成的影响,但最终因为阿尔伯特离开医院而没能进行矫正实验。

但究竟如何,事实不得而知。

 

5、关于自己的一些想法

首先,新事物的形成过程中,总是要经过一番探索和牺牲。新中国的建立经历了无数人的抛头颅洒热血,我们才得以拥有今天的美好生活

心理学的发展亦是如此,我们今天熟知的一些理论,背后不乏一些沉重。但正是这些沉重,才让我们如今可以相对轻松

于我们而言,在苛责的同时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之上,于他们而言,没有他们,谁去承担。没有承担,我们何去何从

当然,也并不是说我们为了有成就就可以罔顾伦理和道德,只是在探索一个未知领域的同时,并没有意识到这样造成的后果。

而造成后果的同时,已经为时已晚,而有时候,哪怕预见了可能的后果,也会因为一些限制不得不去做这样的选择。

 

最后,对于所有做出的牺牲我都怀有深深的敬意,对由此促进人类发展的贡献都表示无比的感谢

参考资料: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罗杰·霍克

《华生实验被试小阿尔伯特的身份确认及争论》阎书昌

周一 “听见”武志红

周二 “看见”你的故事

周三 导师带你共读轻心理学

周四 武志红巡讲音频连载

周五 送你咨询师的礼物

周六 “听见”电影中的心理学

周日 在舒缓音乐中感受身体的存在

图片声明: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关于小阿尔伯特实验的争论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