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了么?人们越来越离不开微信了,不论是工作、社交还是生活。据美国著名分析师玛丽米克《互联网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至今年5月止,微信的活跃用户达到 9 亿多。
社会心理学认为三个人即是社会。而只要是社会,就有既定的礼仪规范。
为了让大家在使用微信的时候,情商不掉线,特意为大家整理了以下九条小“禁忌”。
1
除了工作原因,
请不要在初见面就强求别人和你互换微信号
◆ ◆ ◆ ◆
尤其对慢热的人来说,听到别人对自己说“欸,我们加个好友吧!”简直就是灾难。
比如剪个头发,被理发师追着加微信号:“美女,加个微信吧,下次来再找我啊!”
人与人之间都有心理安全距离,当和自己不熟的人靠近的时候,你就会感到压力很大。而微信是个私人空间,若是被别人追着要求加微信,多少会觉得自己的私人安全领地被侵犯。
2
请不要一上来就问对方“在么?”
◆ ◆ ◆ ◆
尤其是那些久不联系或者联系甚少的微信好友。
更有甚者,你回复了对方“怎么了?”却没有收到TA的回音,留下你在手机前面凌乱。
微信社交礼仪的标准格式是:
打招呼/称呼+找对方的原因+表达情感。
比如,如果你想要对方帮忙,请说“在么?我想请你帮个忙:xxxxxx。打扰了,谢谢。”这样对方可以根据你要帮忙的事情,确定应不应该在线。
如果你无聊和想和对方聊天,请说“忙么?我有些无聊,想找你聊聊天。你有事就不打扰了。”这样对方可以根据自己的安排,确定该不该回复你。
3
请不要让我们聊天的唯一内容就是
“请帮我点个赞!谢谢~”
或者“请帮我投个票,xx号,谢谢~”
◆ ◆ ◆ ◆
尤其是那些平日里在我的微信好友名单里沉睡的人。
要知道,助人行为的产生是因为我们能从助人的行为中收获回报,不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是即时的还是延迟的。
而当我对你既没有物质所求,也没有精神所求的时候,收到这样的信息也许会觉得被打扰了,如果偶尔帮忙点一下,可能是我闲得发慌了。
4
请停止群发“好友清理”的相关消息
◆ ◆ ◆ ◆
这类消息一般容易被解读为:刷存在感,刷优越性。
有时候收到此类消息,收信人才反应过来原来这个人也在自己的微信好友名单之中。
或者有时候收到消息,收信人反而很茫然:TA是谁?为什么我会有这个人的微信?
而这两种情况的最后结果都很可能是删除对方的微信。
5
如果你不是我领导和客户,
请不要在我上班时候给我发语音。
◆ ◆ ◆ ◆
尤其一条语音消息五六十秒。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你,在上班很忙的时候,或者开会的时候,或者见客户的时候,收到了来自朋友的语音,是听还是不听?
更何况读文字只需要几秒就能获取信息,听语音却要花十几秒全部听完,有时候还不易抓到关键内容。
如果是无关要紧的事情,请用文字代替语音。
如果是十万火急的事情,请用电话代替微信。
6
如果你找了别人聊天,
在对方说了“我正在忙,稍后再说”,
或者对方只是嗯嗯啊啊地回复你,
请停止交谈。
◆ ◆ ◆ ◆
无论是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还是在虚拟世界的交往中,我们不仅要认识自我,还要能够认识到别人对自己的行为的反应。
所以当别人是明确自己在忙,或者用简单词汇暗喻表达自己很忙时,我们要做的就是按下自己十分想聊天的心。
切忌不要再问:“你在忙什么呀?”或者“你别老嗯嗯啊啊的,你在干嘛呀?/你什么意思啊?”
对忙得要起飞的人来说,回答你的任何问题都分身乏术。
7
请不要在多人群里和某个人长时间聊天。
◆ ◆ ◆ ◆
建群的目的是为了方便一个大家都需要知晓的消息,以最高效的方法告知所有人。
起的是一个类似于资源共享、消息共享的作用。
若是在群里和别人单独聊天,尤其聊的还是仅你们自己知道的或感兴趣的内容,不仅不利于建立自己的内心边界,也不尊重别人的心理边界。
这种行为对群里其他人来说,会产生很大困扰:
设置了群消息免提醒,又担心会错过什么重要的消息提醒;
不设置群消息免提醒,有可能手机会振动到没电。
如果是单纯聊天,请私下进行。
如果是事件通知,请公布通知内容即可。
8
请不要对别人的朋友圈进行随意的恶意评价。
◆ ◆ ◆ ◆
有的人看别人的朋友圈内容时,只是为了彰显自己的“个性”,不论别人发什么都要怼:
发了人物照,怼“诶哟,p了吧?/胖了吧?”
发了风景照,怼“哟,又在浪。/哟,又在装逼。”
发了工作照,怼“这么勤劳,装给谁看啊。/ 这么上进,赚了不少吧。”
发了心情状态,怼“做作。/矫情。”
这种行为除了显示说话人的自卑、情绪控制能力低下,还缺乏同理心,无视他人的感受。
论公论私,发朋友圈都是因为发的人想发了,你要是不想看可以将对方的朋友圈屏蔽。
9
请不要在别人的朋友圈消息下面聊天。
◆ ◆ ◆ ◆
比如偶尔发朋友圈的我,秀了一次猫。
结果半小时内收到了18条新消息,其中15条是两个我并不很熟的朋友,在我的朋友圈下面聊天。
提醒无果,最后我删了那条消息。
别人发朋友圈消息,只要没有“仅自己可见”,就是期待他人的意见、态度、评论。
试想一下,当别人看到朋友圈新消息提醒,开心地点开,看到了与自己无关的聊天,必然是会觉得失落甚至些微的愤怒。
所以从尊重和设身处地考虑的角度出发,请不要在别人的朋友圈的评论区和他人聊天。
在这个高科技创造的虚拟世界中,大家都有自己的规则和边界,一个高情商的人,懂得遵守他人的规则,尊重他人的情感。
最后用丹尼尔 • 戈尔曼的话,作为今天的结尾:
“如果为我们时代最需要的两种道德立场是什么,那就是自我克制和同理心。
”今日互动:
在使用微信时,
你最不能接受的行为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