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的英雄,大多数是无谋的,不,准确的说法是“不谋”。他们
做事,只是出于一种看起来比较
简单的
价值判断,如同李贽说的,出于最初一念之本心。这种最初一念之本心,就是孟子说的是非之心:对的就去做,错的就不做;善的就去扶,恶的就去打。
见义勇为,容不得
反反复复的算计。
天堂一定是由这些简简单单的人物组成的,而精于算计的人只能组成地狱。
鲁智深就是“不谋”的典型。
就做事而言,鲁智深有两个特点:
一是做前“三不”: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
二是做后“三不”:不悔,不怨,不惜。不悔己做的,不怨受惠的,不惜
失去的。
他有一句
格言: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
所以,他做事坚决、干净、彻底,不
瞻前顾后,不
犹豫不决,不三思而行。没有那么多的算计,更没有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他就因此把
自己的生活毁了。但即使这样,他也不思量、
不后悔,对
自己被毁掉的
生活毫不留恋,并且对以后如何也毫不在意。
他只有一条禅杖,一领直裰,一顶光头,赤条条来去无
牵挂,飘飘然
潇洒走天下,难怪他是三十六天罡中的天孤星!
金圣叹曾用四个“遇”字说鲁智深:遇酒便吃,遇事便做,遇弱便扶,遇硬便打。
这后面三句右。我都没有意见,只“遇酒便吃”四字,委实冤枉了我们的智深
兄弟。他固然是好酒,但不贪酒,不酗酒,
事实上,他常常是遇酒不吃——在桃花山,因为
不喜欢李忠、周通的为人,满桌的酒他便没吃;在瓦罐寺,在极度饥饿中,面对一桌酒菜和崔道成的邀请,他也没吃;在暗中尾随保护林冲的途中,他也一路不吃滔;在华州,急于救史进的他,面对朱武等人杀牛宰马和奉上美酒,他仍是“一滴不吃”!(
很有哲理的日志 www.wenzhangba.com)
他是率性而为的人,又是
内心极有分寸的人。率性和有分寸是一对矛盾,要处理好,很难。
率性
可爱,有分寸可敬。
李逵比鲁智深更率性,所以有时候比鲁智深更可爱。但李逵往往没分寸,让人害怕,所以没有鲁智深可敬。
武松分寸感极强,所以很可敬。但不够率性,所以不如鲁智深可爱。
既可敬又可爱,这正是他高于李逵、武松等人的地方。
他的“不谋”,由于两个原因。
一、他不怕。他不计后果,别人还在琢磨、犹豫时,他己
挺身而出了。
二、他不躲。“遇弱便扶,遇强便打”,这正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
境界。遇到弱,还谋什么?扶就是了;遇到强,还谋什么?打就是了。
鲁智深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人,他的
魅力就来自于他的这种简单,我们就爱他的这份简单。他几乎是
随遇而安,坦然接受
命运。他
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
挫折和转折,是打死镇关西之后,不得不做了和尚。他特别适合军界(他武功一流),并且已有相当的基础与人缘(老种经略相公与小种经略相公都很欣赏他),按说前程远大,却一下子变成了他极不适应的和尚,按我们的想法,他一定
非常痛苦,但是,他竟然坦然接受了。
而且,接受之后,他竟然就认了,以后他有很多还俗再做军官的机会,他都终身不改——一件直裰,一穿终身。令我们非常吃惊的是,他还就真的修成了正果。
嗨,谁知道我们的正果在哪里等着我们呢?这
世界上的事,谁能说得清呢?我们自己算来算去,机关算尽,谁知道上帝会怎么拨弄我们呢?套用“让上帝的归上帝,撒旦的归撒旦”这句话,让上帝的归上帝,自己的归自己吧。
什么是上帝的?我们的命运,穷通
得失;什么是我们的?担当在人间碰上的一切。
简单到最后,就是
智慧。
鲁智深是什么?是一种
精神,是一种
高贵,是一种令人心仪的
气质,是《水浒传》这部小说给我们树立的一个人格精神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