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 天 陪 你, 一 路 读 行
点 击 上 方 蓝 字 关 注 一 读
这首歌没有一句歌词,
文|树树
你能想象一群自出生几乎没听到过任何声音,更没发出过任何声音的聋哑孩子完成了一场动人的合唱吗?
12分钟里,人们的情绪由刚开始的茫然、再到沉浸,感动,落泪,最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几秒钟过后,掌声变成了高举的大拇指。那是手语的“你们很好”“你们很棒!”。
这一群平日里听郎朗、小泽征尔等大师的人,现在被一首聋哑孩子的合唱深深打动。
(这个视频看了十几遍)
12分钟的合唱,对普通孩子来说可能只要练习几个月甚至几周,而他们却练习了整整五个春秋。
时间拉回到2013年。
画家李博和音乐人张咏正在准备一场乐队演出,某天他们走在街上突然听见一声呐喊,那声音听起来仿佛不是来自尘世,宛若海底鲸鱼的歌声。太好听了。
张咏和李博
一阵急急寻找,发现这居然是聋哑人发出的。他们萌生了采集失聪孩子声音样本放进乐曲中的想法。
很多人知道后都觉得这俩人真是疯了,让聋哑孩子发声岂不是天方夜谭。但既然成年人可以,孩子为什么不行呢?
抱着试一试的念头,他们来到了广西凌云特殊学校。真正置身于这个无声世界,才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的简单。
在手语老师的帮助下,李博和张咏一个班一个班地问过去,“你会发‘啊’吗?”“你的声音很好听,你愿意发声吗?”得到的回应除了摇头,还是摇头。
这些孩子发不出声音,更确切地说是不会也不敢发声。
他们从小就被告知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自己是残缺的。为了更好地与外界和谐共处,他们只有藏起自己的不完美,在寂静的世界寂寂无声。
就在李博他们打点好行李要离开的时候,一位只有4岁的小女孩蹦蹦跳跳地奔到两人面前,抓住李博的手,一声很长很稳的“啊”从她嗓子里发出,自信而清脆。
后来,这个小姑娘成了“无声合唱团”的第一个成员也是最小的成员。
建立聋哑孩子的合唱团。
这个决定意味着从未接触过手语的李博和张咏要一点点笨拙地从零学习。意味着,他们像候鸟一样,跨越2000多公里,多次往返北京与广西。意味着,他们每年花四五个月的时间帮孩子练习,一点点摸索让其发声的方法。
孩子们不知道声音是什么,不明白舌头怎么摆,平常人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做到的事,他们却一头雾水。
让聋哑孩子合唱,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十分稀有的尝试。怎样知道声音的存在,如何发声,怎样实现音准,怎样合唱,这些都要一点点摸索。
但是谁说:当你全心全意梦想着什么的时候,整个宇宙都会协同起来,助你实现心愿。
让孩子在老师说话时
通过拍打物品感受震动
失聪的孩子听不到自己声音更不知道音高
记住当时的感觉
然后一遍遍校正
一有时间孩子们就会聚在一起
共同练习
一千多个日夜,身为画家的李博很少作画了,搞乐队的张咏也中止了自己的演出,他们靠着之前积累的“家底”撑着也快乐着。
这期间,很多人嘲笑过,更多人在鼓励;很多人冷眼旁观,更多人热切期盼;很多人质疑,更多人在陪他们坚持……
特殊学校的老师们陪孩子练习
四年后,“无声合唱团”完成了第一首作品,只有1分钟。
2017年11月,“无声合唱团在厦门《龙舟唱晚》音乐节上表演
又过一年,“无声合唱团”在北京音乐厅用12分钟合唱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为了这12分钟,李博和张咏带着14个孩子,从广西的县城到北京,跨越几千公里。
飞机票买不起,那就坐火车,酒店住不起就住郊区的职工宿舍,外卖吃不起,就蹭人家的员工食堂,大巴坐不起,就找朋友借车,自己当司机。
(李博张咏和孩子们在一起)
当他们站上舞台,与正常孩子一样向这个世界展示自己,自信平和,过往的一切付出都有了答案。
“大音希声”出自《庄子》—— 越好的音乐越寂静无声。
这些失聪孩子的世界是寂静的,但谁又能说他们的世界没有音乐呢?
孩子们的表演为其赢得了掌声,也有人质疑:这一曲唱完,孩子们还要回到那个无声世界,费这么大劲又有什么意义呢?
他们不知道的是生活中并非所有事都能用既得利益来衡量,有些付出无法带来房子车子钱财,但他的价值早就暗中积蓄。
这些被上帝亲吻过的孩子,或许无法像正常孩子一样听说,但生命的欢快韵律已经开启。
现在成了无比活跃自信的那一个
曾经他们被认为是“残缺的”
现在他们被更多人认同,被接纳
就像李博所说:
“无声合唱团的价值不是要给孩子们的未来找一个出路,而是希望能带他们看到更大的世界,以后有更多的选择。
重要的不是台上的那几分钟,而是他们回去之后,能更好、更有尊严地活下去。”
我们每个人都不完美,会胆怯会犹豫会自卑会逃避,被外界的声音裹挟,听不清内心的声音。
但其实上帝为你关了门,仍旧保留了无数扇窗,叩开窗,便有了新的天地。
当你身在无人理解的黑暗,当你处在无力呐喊的泥沼,或许孩子们的歌声会从内心深处响起,给你力量。
生活自有其冰冷的一面,但也有温暖存在,人生并不完美,但走下去总会遇见光。
王二喜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