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
宣发圈的朋友告诉我这部封存了五年的片子要重启的时候,我正在健身房上健身课。
教练是不让在上课时候长时间用手机的,可我看到他这条消息时候,还是兀自愣了神很久。
牛逼。
一个礼拜后,它正式宣布定档12月14日。
那晚整个朋友圈刷下来都是它那张墨绿色的海报,海报上面是14岁的张雪迎在密如铁栅的防盗窗里探身张望,好像在等什么本该在那一刻出现的东西。
就像张望了它五年的我们一样。
《狗十三》
是啊,它其实早该在五年前的某一刻出现的。
至于为什么消失了,我们到现在都没得到一个太确切的答案,更无法去揣测什么。
消失这个词用在一部电影上其实是一件非常残忍的事情,那意味着电影作为光影艺术的光字被抹去了,镜头里的那束光不再被允许打亮,暗处将永远为暗处。
可我们这片土地上每年消失的片子还是很多,从当年《天注定》《少年那首歌》到最近几年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刀背藏身》《阳台上》。
而《狗十三》更是比其中的任何一部都让人心心念念。
为什么?
因为它离你我实在太近了。
就像豆瓣上这句热评说的那样,它拍的就是你我。
可能我们这些话听起来有些玄乎,甚至带着一种自媒体用词的耸动。
但等你看过它前几天发的预告片,你就会明白,我们到底在表达什么,到底什么是“将青春斩首示众。”
一
“十年来最好的华语片之一。”
这是预告片里停留最久的一句话。
有些话加了之一,就容易多一些贴标签词的意味,所以要我说,《狗十三》不该是这么形容的,它更适合这句话:
“十年来最好的华语青春片,没有之一”
别急,我再一点一点跟你说它好在哪。
演员。
果靖霖。
华表影帝,也许你很难叫出他的名字,但你一定看见过他,也早就对他的实力和演技习以为常。
张雪迎。
那一年应该还没多少人知道张雪迎这个名字。
拍这部片的时候他还只有14岁,演的很青涩。
但也恰恰因为她的14岁,让她在《狗十三》里表现出了极高的角色契合度,那就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在演自己的故事。
灵性,信念,就连双眼中的那一束随着剧情从有到无的光,都被她演的真实无比。
导演。
狗十三的导演你们应该都认识。
曹保平。
如果从06年的《光荣的愤怒》开始算,《李米的猜想》,《烈日灼心》,《追凶者也》,十二年过去,他没有一部电影作品低于豆瓣7.5,而且还硬生生制造出了4个影帝影后提名。
不过现在再去由着导演的好坏谈《狗十三》的口碑其实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了,因为它就摆在那了。
它不同于以往的大部分国产院线电影上映前的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五年的小范围放映和节展早就给了它值得说道的口碑呈现:8000多人评价,豆瓣8.5。
第64届柏林电影节水晶熊单元评委会特别推荐奖,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
二
这三个词被放在了预告片的最开始。
串在一起想表达什么?
它和其他的所有青春片都不同,没有堕胎,出走,撕逼,甚至连青春,爱情都着墨不多。
更多的是借着一个未成年少女的内心世界,去折射中国父母在子女教育上的驯化意识。
故事的主角叫李玩,13岁,父母离异,大部分时候都只能住在爷爷奶奶家里。
那一年是李玩进入青春期的第一年,她不是那种国产青春片最常出现的叛逆少女。她和看这篇文的大部分女孩一样,温顺听话,在那个年纪渴望被爱,渴望有人陪伴,渴望有人理解。
只是她的所有渴望,怎么也换不来她想要的东西。
她想要父母的爱,但是她们离异了,父亲再婚还生了一个更讨人喜欢的小男孩。
而她只得到了一种叫爱因斯坦的小狗,爸爸送的,在他眼里好像只要有了这只狗陪李玩,自己的关怀缺位就能显得理所应当一点。
她想要得到理解,但是父亲把他最爱的天文学研究给禁止了,要求他把所有时间都花在她最不喜欢的英语上。
她想要陪伴,但是爷爷把唯一能陪伴她的爱因斯坦弄丢了,让她难过的是,大人们连去找都懒得去找,仅仅就搪塞着给李玩买了一双旱冰鞋,让她不要闹了。
爸爸说,这是长大必须经历的东西。
成年人在用他们认为理所应当的手段去解决我们本不需要被解决的青春。
斩首示众。
这些还都只是剧情的冰山一角,但已然构成了我们残酷青春的启幕式。
驯化,这是从来没有人拍过的,也是从来没有人敢拍的。
因为这么多年来,我们早已不知不觉的把这种驯化,当成了理所应当的教育组成部分,当成一个孩童,长大成人必须经受的洗礼。
甚至你可能就这样过了二十多年,直到看到这部电影,才会意识到当年我们经历的故事有多么的不对劲。
就像曹保平五年前为这部电影说过的一段话:
这是一部关于女孩成长的电影,表面上看它是关于成人和孩子之间的爱,爱的方法和沟通的电影,没有恶人,只有各种误会,不理解,冲突。
然后他顿了一下。
但其实不是,这不是教育,这是暴力。
三
这篇文写到这里已经有2000多字了,但我总觉得还没完。
就像预告片里最后的那一句意味深长的画外音:
“这样的事儿,以后还多着呢”
我已经看过成片了,这句话在电影里出现了两次。
一次是喜欢李玩的男孩对李玩说的,那是一副大人的口气,轻描淡写的想用这句话劝李玩放弃找回那只走丢的狗。
你无法想象这样的话,从一个少年的嘴里出来,会是多么让人毛骨悚然的事情。
而更让人发麻的是第二次:
李玩背对着那个男孩,用同样的语气说出了这句话。
一切最后都不可避免的变成轻描淡写,就像李玩最后咽下去的那一块狗肉。
最后
电影最后,李玩看着五岁的新弟弟,被父亲用自己曾经经受过的话术教育着,驯化着。
哪有什么特别的青春啊。
不过是轮回罢了。
音乐/ - The Funeral
配图/《狗十三》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