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读者原创| 记忆中的旧书摊,是儿时结下的缘
日期:2018-11-02 16:30:38 作者:汪正明 来源:皖新读书会 阅读:

读者原创| 记忆中的旧书摊,是儿时结下的缘

  【读   者  原   创

     等   你  来   稿】

  那天闲来无事收拾书橱时,我发现了好多本散见于那一排排图书中的旧书。我把它们一一抽了出来,先是都堆放在书桌上,然后又禁不住用手一本一本地抚摸着。翻动着那一本本封面破损纸张发黄的旧书时,我的脑海里也在同时翻开了一页页的回忆……

  1

  那本厚厚的《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是我的邻家小阿妹送给我的。

  邻家大伯是个老实巴交聋哑人,与大妈一共生了五个儿子。在那个并不富裕时代儿女多吃穿都成问题,更不用说供儿女们读书了。于是住在县城爷爷奶奶同情大伯是个残疾人,又加孩子多,便把大儿子领到县城去抚养,并一直供他上了大学。于是大儿子便成了我们那个小山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每年放寒暑假时候,大伯家的在外地读大学的大儿子都要回家来度假。那时的我才上小学喜欢到大伯家去玩,而常跟我在一起玩的是比我大一岁的四儿子和比我小一岁的小阿妹。大伯家不是五个儿子嘛,哪里来的小阿妹?原来大伯家有五个儿子,而邻村的一个姓周的人家有四个女儿。光有儿子的人家想女儿,而光有女儿的人家又想儿子,于是两家一拍即合,便把都才几个月大的最小的孩子调换了,这样各遂其愿,周家有了儿子,大伯家也有了女儿。不过在寒暑假的时候,吸引我常往大伯家跑的,却更多的是大儿子带回来的那些书。

  后来我才知道,大儿子带回来的那些书都是文学著作,而他在大学读的就是中文系。记得我从四儿子和小阿妹手里借了好多本书来读,印象最深的是一本《苦斗》——多年之后我才知道那是欧阳山的《一代风流》中的一部。其次便是那本借而未还的《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了。

  儿时所玩的游戏很多,什么斗鸡、挤油、踩高跷、跳山羊之类的。我还记得做过家家的游戏时,我当爸爸,小阿妹当妈妈。那时的小阿妹,圆圆的脸,白白的皮肤,一笑脸蛋上便现出了两个深深的小酒窝。有一回我去她家借书时,她对我说:你喜欢哪一本,你就拿去,我送给你!我问:你大哥不怪你吗?她笑了笑,脸蛋上又出现了两个可爱的小酒窝,接着头一扬,说:不会的,我大哥最喜欢我了。这我知道,她的大学生哥哥是最喜欢她这个小阿妹的,时常替她梳小辫子。于是我便选了一本最厚而又最破的书——《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

  好多年过去了,小时候小阿妹送给我书的事,她自己恐怕早已不记得了吧,可我却还记忆犹新,因为那本《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虽然原本就已破旧,但却是我接触到的第一本外国文学著作。至今,不用翻开书,我还记得这本书里的第一篇小说叫《西蒙的爸爸》。而此刻重新翻开书来,我却发现在泛黄扉页上,写有几句读书的名言,什么“书籍全世界营养员”、“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在谈话”之类的,字迹工整而又稚嫩,那是我小时候抄录的。

  如今回老家时,偶尔能碰到寡居的邻家大妈。大妈告诉我说,小阿妹嫁到了外地,很少能回来,她的女儿跟我的女儿差不多大。大妈的小儿子被换到周家后,还未成人,就在一次下河洗澡的时候淹死了。而小阿妹在大妈家渐渐地长大,后来嫁为他人妇。我有好多年没见到邻家的小阿妹了,不知道当年的那个一笑就有两个小酒窝的女孩子,如今是什么样子的了。她还记得送给我的那本《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吗?

  2

  放下那本破旧的《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我又一一翻弄着那套巴金的《家》、《春》、《秋》。

  那套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大约是我最早购买的文学著作,不是在小学高年级就是在刚上初中时买的。在这之前,我买了许许多多连环画,有成套的,也有单本的;有大如《新华字典》的,也有小如火柴盒的。但从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开始,我转而购买文学著作了,从此一买而不可收。

  这么多年来,我的藏书之处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由竹编的小书架木质的大书箱,再到单独的小书橱,最终是依墙而立的大书橱了。而今每年暑假出外旅游的时候,每到一个地方我都要去逛逛那里的书店,我最得意的一次购书便是在鼓浪屿的书店里买了一本住在鼓浪屿的作家所写的关于鼓浪屿的书——舒婷的《真水无香》。至于平时去逛县城的新华书店,更是常事,找不到的书我便预订。

  3

  手指伸向《东方》、《将军吟》、《金瓯缺》、《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和《追赶队伍的女兵们》这一本本旧书时,我想到了当年读师专的时候在市区的旧书摊上淘书的情景

  那时的师专所在地离市区还有一段路,坐公交车要半个多小时。每到双休日的时候,我和寝室的一个室友喜欢坐公交到市区去逛旧书摊。旧书摊就位于现在的鸠兹广场附近,那一条街巷旁到处是各种各样的旧书,有的整整齐齐地摆放在小板车上,有的杂乱无章地堆放在地面上。我和室友每次在那旧书摊旁徜徉时,往往会有所收获

  这些淘来的旧书中,有的是成套的,不止一本,但摊主那儿未必有成套的。有时要逛好多次,才能把成套的书凑齐,而终于凑齐了一套旧书时的那种兴奋心情,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这些旧书上,有的写着最初拥有者的名字,有的盖有某某图书馆印章,甚至书后还夹有借书记录卡。而如今,这些书里书外都有故事的旧书,都归我所有了。

  不过在这些旧书中,唯一没有凑齐的是《李自成》。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长达五卷,在师专读书期间我只先后在旧书摊上淘全了前两卷。毕业从教后,有一次陪女友到市区参加自考时,在书店里看到了成套的《李自成》,我毫不犹豫地买了一套。后来女友告诉我,当时她惊呆了:她那时的月工资只有两百四十元,而那套《李自成》的定价是两百七十元,一套书的价格比她一个月的工资还高!女友成了我的妻子之后,从来没有在买书之事上跟我唧唧咕咕过。甚至有一回,我想买那套点评本的《金瓶梅》,但又因为它的将近千元的高价犹豫不决时,妻却怂恿我说:想买就买,别嫌它贵!

  即便到今天,去市区办事时,我还常到鸠兹广场旁边的旧书摊上去逛一逛,偶尔还能淘到一两本中意的书,只是身边没有了那个被我称为情种的那个室友。

  两年前的那个暑假,我曾单独一人坐高铁去了省城,但那次没有去在省城当老漂族的岳父母那儿,而是去一家酒店与毕业后二十年没见的几个室友们聚会。那天晚上,我恰好跟那个当年时常和我一起逛旧书摊的室友住一间客房。那晚我们聊到夜深,我在室友的低沉倾诉下,知晓了我的那个当年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的这么多年来的破碎情感史。师专毕业后不久,那个室友就结了婚,但新娘却不是与之通信两年的恋爱对象,而是被父母选中的贤惠媳妇。没过几年他就因感情不和离了婚,后来又与另一个同样离了婚的女人结了婚。然而好景不长,又因种种原因而再次离婚。为了给那个渐渐长大的女儿一个完整家庭,其时他正在考虑同第一个妻子复婚。

  我的那个室友如今的家在九华山下,他白天在学校教书,晚上在街上开了家大排档。那天晚上,早已是大腹便便的他邀请利用个假期到他那儿去玩,他说白天他陪我去游九华山,晚上我在他开的大排档里陪他喝喝酒。然而至今我也没有去陪他喝喝酒,也不知道他给了他的宝贝女儿一个完整的家庭没有。

  4

   接着我又翻了翻那几本《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那几本破旧的古典名著是几年前我从岳父家的老房子里拾得的。

  岳父满三十教龄提前退休后,便与岳母一道去了省城,成了老漂族。他们家的老房子起先空在校园一角,后来作为危房被学校拆除了。被拆之前,我进去看了看,那些老式家具一样也没看中,只找到了那几本书。当我把那几本书带回家时,妻跟我说起了那几本书的来历

  当年岳父以民师的身份考上师范时,妻刚会牙牙学语。岳父在校读书时省吃俭用,一次他用节省下来的饭票钱,除了给才会叫爸爸的女儿买了麦乳精之外,便买了一套四大古典名著。只可惜我在那老房子里拾得的那几本书里,没有了《水浒传》,而《三国演义》也只有上册,缺少了下册。

  5

  我又翻开了一本薄薄的旧书《新女儿英雄传》,那是我不久前从姐姐家拿回来的。

  至今我还记得,那本《新女儿英雄传》是我当年在县城的新华书店里买的降价图书。那时的县城新华书店有两个门市部,一个在市桥头,一个在十字街。有一次住在乡下的我进城时,恰巧遇到十字街新华书店在举办优惠促销活动,我一下子买了好几本降价书,其中一本就是《新女儿英雄传》。遗憾的是,如今十字街新华书店早已不存在了,整个县城只剩下了一个市桥头新华书店。

  外甥读小学时,我把那本《新女儿英雄传》送给他看了。一晃他都大学毕业了,时间过得真快。那次回老家时,在姐姐家看到了那本《新女儿英雄传》——虽然已经破旧不堪,但我却觉得格外亲切,扉页上的降价图书章还隐约可见蓝色字体显示定价为1.30元。

  6

   最后拿起的那本《周总理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却是我从学校的落满灰尘的书架上淘出来的。

  两年前我还待在我们这乡村中学校的分部,那里如今是全县唯一的一所分部学校,早已成了一个被遗忘角落。那时我的办公室就是一间老教室,教室的一面墙边靠放着几个书架。书架上虽然摆放着不少的书,但都是学生读物。平时无人问津,书上落满了灰尘,甚至还夹杂着一粒粒的老鼠屎。其时女儿还在上小学,为了选几本课外书给女儿看,我在蒙盖着一层厚厚的灰尘的书架上翻找着,无意中发现了那本《周总理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那本书纸页发黄,书角卷起,封面上墨迹点点,书脊上还留有老鼠啃过的痕迹。以前我曾听说过有一本诗集叫《天安门诗抄》,但我没有见过,不过我莫名地认为那本《周总理永远和我们在一起》跟《天安门诗抄》应该是同一类型的书,于是我便把那本破旧的书占为了己有。

  抚摸着眼前的那一本本旧书,我想到了一本读过的新书《一个一个人》(申赋渔著)。虽然那是一本被设计成纸张泛黄的破损斑驳的旧书,但它毕竟是一本新书,跟我眼前的一本本真正的旧书还是不能比拟的。那一本本的旧书里,有不少我已经购得了新的版本,但眼前的旧书,我还会一直珍藏下去,因为那些旧书里有我的难忘的回忆——不仅有书里的故事,还有书外的故事。

END

  本期投稿创作者

  汪正明,一个喜欢读读写写的教书者 ,一个喜欢把身体灵魂放在路上的行走者。

  原创作品投稿专用

  下一位读者,会不会是你?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读者原创| 记忆中的旧书摊,是儿时结下的缘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