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一直觉得自己一个人也能生活得很好,很会给自己找乐子,但是为什么结了婚觉得特别无聊?甚至会寂寞?
这段话里其实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即:我一个人可以生活得很好,结婚以后应该好上加好,更幸福才对呀。
这个假设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
选对了人,并不意味着就会更幸福;如果选错人,也没有用心经营,在婚姻中很可能比一个人生活还难受。
婚姻不是一台自动运转的幸福收割机,不是埋下一颗种子,就能收割幸福。
如果婚姻中的两个人彼此互不了解,不知道对方真正的需要和期待是什么,婚姻很容易沦为一个躯壳。
婚前婚后,你们的生活发生了一些变化,你需要思考,这些变化究竟是如何发生的?真的仅仅是因为你们某些生活习惯不同吗?
即便你们在某些生活习惯上的差异不可调和,但你们的生活还是有很多交集的,对吗?所以,问题的重点是,在这些交集里,你们是如何相处的呢?
夫妻间交流,不是看交流了多长时间,更重要是质量如何。一方可以制造一些小浪漫:
比如说,对方晚回家时,你为他留一盏小灯、泡一壶他爱喝的茶、写一张小便签,这样,即便你们不能对话,也能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爱。
爱是流动的,你先给予对方爱,对方收到后,就会把这份爱再传递给你,如此一来,夫妻之间就会形成良性的爱的交换。
缺乏动力?
找不到共同的话题?
还是两个人的性格差异所致?
幸福的夫妻,并不是他们的生活多与众不同,而是他们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捕捉微小的细节,体会幸福。
所以,你们需要思考的是,究竟是你们婚后生活缺少美、还是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
亲密关系并没有严格的量化指标,没有规定一定要怎样才是好的、是对的,关键在于你们是否达成共识,并且默契地执行。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当你们存在差异时,有没有跟对方心平气和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呢?对对方有没有理解呢?
如果都没有,那么就不能抱怨是婚姻杀死了爱情;只能说你对婚姻的经营能力还不够。
另外,结婚了,并不代表两个人就很了解彼此了。
所以,深度了解对方的个性、脾气、成长经历、人格特征,及对婚姻的理解、对伴侣的期待、对目前关系的感受和想法,都是至关重要的。
从任何一个面切入进去都可以让你们互相找到话题去和对方聊,所以不是你们没话聊,是你们不想找话题聊,这是婚姻惰性的一种行为。
无话可说的婚姻,只会消耗掉两个人的情感,让两个人的心越来越远。所以要不要有婚姻惰性行为,还是你自己说了算。
——END——向上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