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又一次因为不想回家而赖在办公室加班之后,我开始认真考虑“搬出来住”的可行性。
整个编辑部里,除了我和95后同胞熊猫之外,所有人都是在外租房的。
听着他们说周末怎么装饰自己的房间,上周和朋友在家做了什么菜,我其实特别特别羡慕。
今年的生日愿望,就是想搬出来住。无论是合租还是单间,独居还是同居,能有自己的空间,真的是太幸福了。
是啊,在家里住确实可以省下很多钱,还不用担心人身安全,但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个人隐私。
不是我硬要杠,但实话实说,和家人一起住有时候并不是那么美好的事。
在宿舍虽然算不上独居,但好歹有一块地方只属于我自己,读书写字玩游戏都不会有任何人来打扰。
饿了就自己叫外卖,困了就乖乖上床睡觉,想浪就去浪,想赖床就赖床。
哪怕有些地方安排得不是很完美,但我好歹还是能好好照顾自己的。
但一回到家,一切就都不一样了,我在宿舍的生活模式,在他们眼里成了难以置信的存在。
我乱中有序的桌面、和朋友视频时偶尔的脏话、还有晚睡晚起的废柴作息,都难逃他们diss的魔爪。
在气温30度以上的深圳,爸妈一直崇尚“自然风”最健康;但对我来说只有26度的空调才能让我活下来。
他们总是从6点的晚饭后就不停催我洗澡,但我因为喜欢洗完澡直接睡觉,所以每当拖到11点再去洗,爸妈总是临近爆炸边缘。
上一周,我突然想吃肠粉,所以提前跟爸妈说不用做我的饭,准备叫外卖,结果就惹来爸妈一顿混合说教。
“为什么在家还不吃家里的饭?”
“外卖有什么好吃的?”
“整天就想吃外面的地沟油,不准吃!”
妈耶?我真的不明白,明明只是想吃的菜家里做不出、所以才叫个外卖解馋。
我无数次地说,你们不用理我也可以的,我自己会管好自己的事。
爸妈因为心疼我、觉得我不靠谱,选择把我自己应该顾好的事都强制式地包揽上身。
我不厌恶这种关心,反而心疼他们额外承担的辛苦,但始终还是不能认同这种方式。
无论是我努力改变配合他们,还是他们为了我而勉强自己,我觉得都不公平。
我也曾怀疑过自己是不是太过矫情,为什么非得争个可以一个人呆着的地方?
前段时间和小姐妹聚会,我下了班之后急忙赶过去。当时正好是晚上8点半,进了餐厅门,迎面就看到了朋友背着包正要走。
我有点惊讶:“这才几点啊,怎么这么快就走了?”
“之前我就想搬出来了,但是他们就跟炸了雷一样,闹得可凶了。都这把年纪了还有门禁,说出来别人都笑我。”
“不和爸妈一起住就是不孝顺吗?”
这也是我有了独居念头后很多人问过我的问题。其中最为典型的想法,就是“他们在家看不到你又怎么会开心呢?”。
没有具体的原因就想搬出来住,其实在爸妈眼里,某种程度上和“断绝关系”没有什么差别。
但是,住在一起,真的就会让爸妈和我们都开心吗?
我觉得不是的。
从生活习惯到日常作息,从兴趣爱好到做事方式,如果说得严重一些,和爸妈一起住,其实是双方互相容忍的过程。
因为小习惯的不合而吵架,因为不愿意轻易妥协而争执,最后再用一句“算了”掩盖所有的矛盾。
无论我们有没有意识到,但难以否认的是,这样的分歧并不可能只靠包容就能化解。
而当两拨实际上不那么相合的人住在一起,除去让步的限度,日子又能惬意到哪去呢?
爸妈怕你照顾不好自己而为你洗衣做饭,白天担心你没吃饱,晚上害怕你没睡好,这算哪门子的“开心”?
他们过不上自己喜欢的生活,你的生活也过不成你心里想要的模样。
我并不觉得搬出去住就等于和家人的关系不好。
恰恰相反,减少了琐事和小习惯上的摩擦,反而能让我们更关心彼此,把所有的时间都留给在一起时的快乐。
陈绮贞说,人的一生,不是在争取自己的空间,就是在适应别人的空间。
谁小时候都动过离家出走的念头,拿上背包和最爱的玩具就想浪迹天涯,这可不是没有原因的。
其实从那时候开始,我们早都心里有数了,自己和爸妈并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相合。
现在想搬出来住,并不是我们长大之后变得矫情了,更不是家人变老了挑剔了。
只是我们的生活习惯本身就不同,在长大之后开始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从而更想争取属于自己的空间罢了。
独居不代表我抛弃了爸妈,更不代表我不爱他们。只是在我爱他们的同时,我也需要照顾好自己的生活。
至少啊,七夕时朋友送的安全套,我不必迫于无奈地把它留在办公室积灰,而是可以毫无顾忌地领回家,再也不怕爸妈不小心发现的尴尬。
哎,今天也是想找房子的一天啊。
☰图片《百万元与苦虫女》☰
☰音乐 《80%完美的日子》陈绮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