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政部公布一组数据,其中,2018年第一季度全国结婚率同比下降5.7%。
这一现象表明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恐婚。他们嫌结婚太麻烦,害怕失去自由,养不起孩子……更致命的是,他们害怕婚姻这座坟墓埋葬了好不容易遇到的爱情。
他们不仅从父母的婚姻中看到了平淡乏味,也从身边朋友的婚姻中看到了不确定性,因为第一批90后已经开始离婚了。
今天,书单团队的荐书人猫仔想为大家推荐一本有关婚姻的好书。已经嫁作人妻的猫仔表示此书“亲测好用”,相信可以给那些在围城内外相爱相杀、纠结迷茫的爱侣们一点启发。
——书单君
今天我给大家推荐的,是初版于1946年的老书。不过,70多年的时间并未让它过时,而是淘洗出了它经典的本色。
《婚姻:挑战》,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撰写,是阿德勒心理学和亲密关系领域的经典著作。
阿德勒心理学,得名自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特点之一就是很强调人的“社会性”。
比如,阿德勒认为,婚姻是每个人要面对的基本挑战之一,与至少一个人发展出亲密关系是一种任务,而我们要为了自己的利益,以及最终为了社会和人类的利益完成这个任务或挑战。
不过,我并不打算分享太多这本学术著作中的观点,因为它确实偏艰深了些。这本书带给我最直接的触动,是它的乐观与建设性。
“我受不了她的臭脾气”、“我们没有感情了”、“我和他不是一类人”……当婚姻中出现问题,人们常常感到悲观失落。
但《婚姻:挑战》,也许能让在你面对这些婚姻困境时,少一点沮丧,多一点力量。
前段时间,一个男同学跟我吐槽他的女友:“我完全理解不了她为什么会突然生气,问她也不解释,只是继续发脾气。我就也火了,于是越吵越严重。她这么作,真不知道我能忍到什么时候。”
男生嫌女生无理取闹,女生怪男生缺乏耐心、脾气不好,这大概是许多爱侣的日常。原本有的爱意,也在这一次次吵过、闹过后,被消耗殆尽。
很多时候,我们把冲突当成了需要解决的麻烦,却没有深入思考,对方的“取闹”真的是无理的吗?
《婚姻:挑战》就提醒我们,所有情绪都是有目的的。你以为的无理取闹和莫名其妙,其实背后藏着爱人内心的某种诉求。
通常,当我们表达出强烈情绪的时候,往往是为了在自己心里制造一个刻板印象:我们是对的,对方是错的。
那些坏情绪,目的其实是为了支持人际交往中让人不舒服的行为——为缺点找借口、吸引关注、获取权力、报复等。
比如,一名收入比妻子少的丈夫,在家里通常会是怎样的表现?对妻子百依百顺吗?
并不一定是。更有可能的表现,是他会容易就一点小事而和妻子争吵。因为他担心自己能够给予的不能满足妻子,害怕有更优秀的人取代自己,所以他就会心生嫉妒,而这背后的心理问题,是丈夫的自我怀疑和恐惧。
再比如,一对新婚夫妇去餐馆吃饭,老公把菜单递给老婆:“看你想吃什么随便点。”结果老婆瞬间就火冒三丈了:“在一起这么长时间,你连我喜欢吃什么都不知道?!”
男人在这个时候一定会感到非常费解,觉得这样的女人简直不可理喻。但是他没意识到的是,老婆情绪背后隐藏的,是希望他能够更加关注和在乎自己,渴望获得更多的爱。
当爱人发脾气的时候,如果你认为他(或她)就是这样一个人,无药可救,那你就会感到绝望,束手无策,直到有一天忍无可忍,选择分开。
但如果我们认识到情绪背后的实际目的,了解伴侣面临的困境是什么,就距离真正解决问题不远了。
当伴侣向你发泄负面情绪时,你要努力尝试着去理解、分析背后隐藏的心理诉求并予以满足。这样一来,吵架不仅不会伤感情,反而会像升级打怪一样,一点点解决你们之间的问题,越吵越好。
德雷克斯在《婚姻:挑战》中引用了一个阿德勒心理学的概念:集体生活的逻辑。
它是指,在群体生活中,人们如果想要和谐相处,必须遵守明确的合作规则。人际关系中的失败,基本上都可以追溯到对合作规则的忽视和违背。
所有朝着共同的目标而和谐前进的行为,都可以被看作是符合合作规则;反之,所有产生争论、摩擦和反对的行为,对可以被视为违反合作规则。
婚姻正是最紧密的一起生活的方式,对于婚姻双方来说,遵守合作规则是获得幸福的前提。
多巴胺等带来的激情只能持续三年,而激情过后的细水长流靠的是夫妻间的“合作”,文末有一份书单,看完后让你们更珍惜彼此。
那为什么有些夫妻相处久了,却不愿和对方交流,甚至看彼此哪都不顺眼?
原因也许不是“不爱了”这么简单,而是恐惧成为了合作的障碍。当一个人觉得个人声望和利益受到威胁时,危险带来的恐惧就会让他不自觉地采取防御态度。
比如,妻子在公司受了委屈回家吐槽,她本想得到丈夫的安慰和同情,然而丈夫却告诉她,你这份工作不好,应该辞职。这时妻子就会觉得,丈夫并没有和自己在同一条船上,而是想借机实现他的目的——让自己做全职太太。
于是,妻子感到威胁了,开始采取防御措施。这时候,无论丈夫说的话多有道理,妻子都听不进去,反而会采取争吵等激烈方式来回应。一旦对抗的情绪产生,就连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会成为导火索,久而久之就伤害感情了。
要重新形成合作,夫妻之间就需要克服恐惧,建立安全感,产生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举个例子:
比如说婆婆打电话要求小两口假期回家吃饭,然而夫妻二人早就定好了要出去玩。这时候丈夫犯难了,一方面不想让母亲失望,另一方面也不愿意委屈妻子。
于是他把母亲的要求告诉了妻子,本来是想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可是妻子误以为丈夫是想劝说她一起回家,于是马上有了抵触情绪,二人大吵了一架。
试想,如果妻子能够把丈夫看作是自己的伙伴,当出现这样两难的问题时,站在他的角度帮忙想办法,以“我们”的角度一起去解决问题,结果也许会好很多。
很少有人会意识到,站在对方角度看问题,比捍卫自己的角度更能让两人达成一致。因为这会带来一种人际关系中的安全感——我们是一伙的。稳定的合作关系也正是来源于此。
在《婚姻:挑战》这本书中,德雷克斯强调,要获得幸福的婚姻,基本态度比技巧更重要。合作的意愿可以克服任何障碍,如果没有这个基本的意愿,一个很小的矛盾,也会成为最终撕裂婚姻的凶器。
当你的爱人处处与你抬杠、处处看你不顺眼、处处跟你找茬的时候,也许真实情况并不是你们之间的爱情没了,而只是恐惧和对抗心理在作祟。
这时候你不能绝望和放弃,而是回到你们“合作”的共识,去理解到底是什么,让对方没了安全感。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
怎样的夫妻才算合适?
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因为婚姻中的大多数时光不是花前月下,而是柴米油盐。日常生活的琐碎和苟且,让婚姻脱去了爱情的华丽外衣,两个独立个体要直面彼此的差异和冲突。
他无辣不欢,而她吃辣椒长痘;
他认为孩子要放养,营造快乐童年,而她坚持从小精英教育,辅导班要报满……
在恋爱期你侬我侬的两个人,现在才发现彼此竟然有那么多不一样。他们努力去说服对方,证明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才是对的,然而总是徒劳,谁也不肯妥协一步,谁也改变不了对方。
我一个朋友说,她和前任分手的导火索竟然是因为买水果:“我想吃橘子,他非说上火,要买橙子,于是就大吵了一架。这事之后就一直没缓过来,大小矛盾不断,直到最后不得不分开。”最后,她给这段逝去的感情盖棺定论为性格不合。
德雷克斯在《婚姻:挑战》中告诉我们,面对差异,能否成功改变你的伴侣,这主要取决于,你采取的方法和态度是什么:
“我们影响他人的能力,需要建立在友好和理解的态度之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影响他人,朝着改善的合作方向前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产生建设性的解决方法,以克服我们面临的障碍和挑战。”
道理其实很简单,当丈夫觉得妻子是认同和接纳自己的,那他会很乐意按照妻子的观点进行自我调整;相反,当妻子对他提出要求时,传递出了怨恨和否定的情绪,他那肯定会坚持自我,不管他觉得妻子说的话有没有道理。
德雷克斯说,在面对冲突和差异时不要害怕,因为“冲突也可以激发进步和变化,增加我们的智慧和经验,改进我们的生活技能,并提高我们的自信。每次我们适当处理了冲突,都是向前迈步”。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
✎✎✎
婚姻关系是非常复杂的、敏感的,出现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再正常不过,能否解决问题,迎来幸福和谐的婚姻生活,关键取决于个人的态度和为之付出的努力。
值得庆幸的是,在《婚姻:挑战》中,作者德雷克斯为我们开出了一些药方,帮我们从心理机制的角度去理解爱人、理解冲突、理解差异。在每个具体问题和矛盾背后,是很普遍的错误态度和观念,只有改变认知,才能挽救婚姻。
同时,德雷克斯强调婚姻是涉及夫妻双方的人际关系,出现问题绝不会是任何一方的责任。他帮助我们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因为改变自己比改变他人容易得多。
你要相信,只要你先迈出1步,爱人就会向你前进99步。
除了《婚姻:挑战》
书单君还找了一些提升亲密关系的书
▼帮助你让爱情永久保鲜
>>>点击查看书单<<<
∙ 书单君今日荐书 ∙
《婚姻:挑战》| 鲁道夫·德雷克斯
怎么样谈一场不分手的恋爱?
书单邀请了专业心理团队,根据荣格的类型理论(人格测试理论经典)改编,搭建了系统的恋人测试模型。
站在“性格”的角度,期望帮助大家找到理想和合适的另一半。明年的七夕加油咯。
点击下图,马上测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