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穿35元衣服,喂饱8亿人,这个中国最穷的首富,才是我们的真男神!
日期:2018-08-15 21:01:42 作者:花瓣志出品 阅读:

穿35元衣服,喂饱8亿人,这个中国最穷的首富,才是我们的真男神!

  作者:苍耳

  目前中国值钱的人是谁?

  是马云爸爸?

  还是王健林爸爸?

  其实,都不是,

  而是一位88岁的老人

  有人给他估价1008亿,

  有人说他可以什么都不干,

  仅仅他的一项专利权就够富足一生

  但是满头白发的他却穿着几十块的衣服

  冒着毒辣辣的日头

  依旧在田间地头挥汗如雨工作

  ▼

  他不是别人,

  正是袁隆平,

  这个被无数人认为是傻瓜的老人。

  看着他黝黑干枯的皮肤

  挂满汗珠脸庞

  你肯定以为他祖祖辈辈都是农民

  ▼

  事实上,袁隆平从小都生长在大城市

  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在北京出生,

  小学初中高中期间他都在武汉、南京等地,

  他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

  原本,他完全可以一辈子都待在繁华都市

  而他却选择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

  这一切,只源于他一个田园梦。

  1949年,袁隆平考上了西南农学院

  他毫不犹豫地选择遗传育种专业

  在校期间,袁隆平有两次都可以改变命运

  一次是国家队选拔游泳运动员

  一次是空军选拔飞行员

  可是,因为不可测因素

  袁隆平没能去成,

  更或者是不想去,

  毕竟想要离开

  随时都可以。

  袁隆平学生证 

  民以食为天

  1953年,袁隆平大学毕业

  他到湖南安江镇的安江农校教书,

  那是个偏僻小山城,

  交通不便物资匮乏

  跟袁隆平心中的牛羊遍野,

  花草满庭的田园梦完全相反,

  若是常人

  梦醒了,

  一定毅然选择离开,

  而袁隆平却心甘情愿地留下来,

  并且一待就是十六年。

  袁隆平年轻时期照片

  他不安教学等待升迁涨薪也就算了,

  竟然还异想天开搞起了“杂交水稻研究

  50年代末,

  经济还很落后

  人们根本吃不饱肚子

  只能挖草根、剥树皮吃。

  更有甚者

  饿极了的人去吃观音土,

  这种看起来像白面的矿物土,

  不仅没有丝毫营养

  吃多了还会“腹坠而死”。

  但在那样的情况下,

  人们顾不得那么多。

  田埂边、路边、桥下,

  不断有人因为饥饿而倒下。

  放眼望去,

  大地上一片疮痍,

  净是残败凋零的景象

  人人都想自保,

  都想活下去的年代,

  袁隆平却想到了别人,

  想到了“民以食为天”,

  自己还填不饱肚子,

  他却天真地想让大家都吃饱。

  想到水稻是中国种植面积最广的粮食产物

  也是中国人最主要的口粮

  从1960年开始

  袁隆平决心研究杂交水稻。

  那时候

  全世界有超过8亿饥饿人口

  全球平均每天有2万多人不幸饿死,

  其中近一半是儿童

  全世界都疯了一样想培育出杂交水稻。

  日本、美国、菲律宾……

  很多国家从1926年,

  就开始了杂交水稻的培育,

  他们拥有先进设备

  最好的科研力量

  最大的支持

  却均未取得突破进展

  袁隆平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

  竟也毅然加入这个研究行列

  但他没有团队协作,

  也没有经济支持,

  有的只是他赤诚的爱民之心。

  坚持十年的傻瓜创造传奇

  从此以后,

  人们经常看到一个青年人弯腰驼背地埋在稻田里,

  一株株的查看、研究。

  无论刮风下雨,暑天烈日

  只要一睡醒,

  他就往田地里跑,

  比当地的农民还要勤恳。

  第一年,袁隆平拜访了当地的农民,

  向他们请教种水稻的方法

  从他们那里,

  袁隆平知道了要想水稻收成好,

  必须要有优质种子

  从此,袁隆平下定决心

  一定要找到最优质的水稻种子。

  这样寻寻觅觅了很久,

  终于在第二年的夏天

  袁隆平和往常一样到田间勘察,

  突然,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吸引了袁隆平,

  它是一株天然的杂交水稻,

  硕大的稻穗像瀑布一样向下垂着,

  足足有十穗,穗穗籽粒饱满

  袁隆平如获至宝

  他小心翼翼地收好这束稻谷

  等到播种的季节将它撒在自己专门开垦的试验田里,

  施肥、除草、浇水,事无巨细

  袁隆平都亲自打理,

  这片稻田孕育着他的希望,他的美梦

  望着这片绿油油的田地,

  他就好像已经嗅到了成功香甜

  但是,

  现实往往与理想相背离。

  水稻抽穗了,

  可它们却高的高,矮的矮,早得早,迟的迟,

  连普通的水稻产量都不如。

  人们都说,

  这下可以放弃了吧。

  老老实实种田比什么都强,

  何苦白费力气搞这些虚的。

  面对冷言冷语

  袁隆平仍不气馁

  他总结经验教训后继续试验。

  学校放暑假了,

  别的老师都慌忙往家赶,

  袁隆平却自费从大老远的湘西跑到北京,

  去请教当时的遗传学专家鲍文奎先生

  去农科院的图书馆阅读专业杂志

  暑假结束

  袁隆平回到学校,

  又一心钻到稻田中去。

  因为执着追梦,

  外面世界的浮华皆不入眼。

  可袁隆平的这份执着,

  却处处透露着“傻气”。

  每天他都满身泥污,满脸汗水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别的同事有的升迁,

  有的致富,

  有的儿女绕膝,

  而三十多岁的袁隆平却依旧孤身一人

  守着他的稻田。

  终于在第五年,

  袁隆平发现了仅有6株的雄性不育稻株。

  他这个大龄青年也终于在34岁那年和25岁的农技干部邓则结了婚。

  结婚了,该收收心以家庭为重了,

  袁隆平却丝毫不改初心

  依旧奔波在田间地头。

  他的心里装着“大家”,

  “小家”只能屈居二位。

  第六年的初春,

  袁隆平写了一篇关于水稻的雄性不育性的论文

  一经发表,全世界的人都震惊了,

  国家领导更是高度重视

  杂交水稻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但往后的一步一步反而走得更艰辛了。

  袁隆平论文手稿

  比起实验中遇到的难题

  最让袁隆平感到难过的还是人心愚昧

  时间到了60年代初,

  人们总说袁隆平傻,

  以前却也只是在背后议论

  而个时候,

  却冒出了一批人,

  公然与袁隆平和他的科研成果作对。

  他们看不惯袁隆平不合主流思想

  多次在试验田里搞破坏

  家人都劝袁隆平放弃,

  袁隆平也动摇了,

  可想到他试验田那欣欣向荣的稻苗,

  他还是坚持了下来。

  一天晚上,

  又有人来到了袁隆平的试验田,

  他们竟将田地里七百株雄性不育秧苗全部拔光。

  第二天,袁隆平看到了,

  他蹲在地头痛哭流涕

  五年的心血

  就这样被人糟蹋了,

  他心里有太多的苦不知向谁诉。

  他的希望被人丢在地上,

  踩得稀烂,

  可他还是不愿放弃。

  他边哭边从田埂边的污泥里,

  捡回了5根半埋着的秧苗,

  咬着牙继续坚持做研究。

  有一句话说:“不疯魔,不成活,”

  于袁隆平正是如此。

  1970年,试验田所在县城发生7.2级地震

  人们纷纷逃命,

  袁隆平却不肯走。

  他说:“我的种子就在这里,

  我怎么能走?”

  命重要还是梦重要?

  答案显而易见

  但袁隆平却选择了最傻的选项

  不顾性命地守着他的梦。

  他在试验田边搭了个棚子,

  在余震不断中苦挨着。

  一件事坚持1年,叫执着;

  一件事坚持5年,叫毅力

  坚持7年还不见结果,会被人叫傻瓜;

  坚持10年,就成了传奇。

  在这样的环境中,

  袁隆平终于研究出了被取名"野败"的野生稻,

  这成了所有杂交稻的母本。

  也正是有这株“野败”,

  才有了养活了世界8亿人口的杂交水稻。

  这个困扰世界性的难题,

  最终被袁隆平这个普通的乡村教师解决了。

  1976年开始,全国推行杂交水稻,

  到1998年,全国一半的稻田都在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获得了国家第一个,

  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特等发明奖;

  籼稻型杂交稻的研究成功与氢弹、人造卫星的发射回收,

  并列为我国科学技术重大成就

  国家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袁隆平……

  这些可能是很多人一辈子荣耀顶点

  却只是袁隆平的起点

  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都远离饥饿

  袁隆平有了名,有了利,

  也有了满头的华发,被风霜催老的皱纹

  人们都劝他休息一下,

  傻了大半辈子,

  好好安享晚年吧。

  他却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袁隆平看到,

  耕地面积越来越少,

  世界上的人口越来越多,

  如果粮食不能高产,

  迟早要引发粮食危机

  他太明白没有饭吃的痛苦了,

  多年后回想起来,

  他还是忍不住叹息:

  “肚子饿起来真难受啊。”

  所以,他在农业科技道路上不断前行。 

  2014年,袁隆平研制出来的超级水稻亩产1000公斤,

  什么概念

  全世界水稻平均单产300公斤,

  像日本这种以稻米为生的发达国家

  平均亩产450公斤。

  但是袁隆平仍不满足

  他说:“我希望将来按公顷算,一公顷能产16吨。我啊,就是不知足。”

  可正是有这样不知足的老人,

  我们才有今天这衣食无忧的生活

  污染越来越严重

  食品安全屡屡出事,

  有些地区的粮食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

  这样的问题揪疼了袁隆平的心。

  87岁的他深一脚浅一脚

  带领团队奔波在稻田和实验室

  终于研制出了水稻去镉技术

  让污染地区的水稻平均含镉量下降90%以上。 

  还是在同一年,

  他研制的“海水稻”试种成功,

  最高亩产620.95公斤,

  这项技术让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规模种植“海水稻”的国家。

  全球有142.5亿亩盐碱地,

  中国有15亿亩,

  单是一亿亩盐碱地种“海水稻”,

  就能多养活至少8000万人,

  相当于一个法国的人口。

  在盐碱地种树都活不好

  袁隆平竟实现了种水稻,

  这简直是个神话

  他还到日本,美国,菲律宾等国去开讲座

  到非洲各国去指导水稻的种植,

  只要需要他,

  他总是欣然前往。

  名利对我没什么用,还是下田好

  袁隆平成了人们的楷模

  他的事迹在世界传扬,

  甚至还被拍成了纪录片

  也有些不明就里的人诋毁他,

  说他是“吃饱了撑的”,

  嫌弃他研制的大米口感差;

  还有人说他是沽名钓誉……

  对于这些,

  袁隆平没有多言,

  只是淡然的说了一句:

  “名利对我没什么用处

  还是下田好,

  生活不去下田就无所事事了。”

  他沧海内心容得下任何湍流。

  他的生活依旧繁忙

  还像年轻时一样斗志昂扬

  他每天十二点以后才睡觉,

  八点之前就起床工作,

  他忘记了他已经88岁了,

  早就到了颐养天年年纪了。

  他还是住在自己的老房子

  用着最古朴家具

  穿着几十块钱的衣服

  ▼

  国家给他奖励了一处在青岛的大别墅

  ▼

  他却把它当成科研中心

  带领学生一起钻研

  ▼

  国家给他颁发的搞科研奖金

  他一分不留全都拿出来奖励进步人才

  ▼

  他说他很满足了,

  人身上最值钱的是脑袋里的知识和一颗责任心

  他很高兴请来访的人品尝自己研制的大米,

  还嘱咐大家:“虽然粮食产量节节攀升了,也不要浪费。” 

  他不是一无所求,

  他说:

  “我做过一个梦,

  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

  穗子像扫帚一样大,

  籽粒像花生米一样大,

  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

  在水稻下面乘凉,

  做个“禾下乘凉”的幸福

  这是我的梦想

  这是我追求的目标。”

  在这个满地都是金钱的年代,

  袁隆平却怀着最质朴梦想负重前行。

  他的才能、他的名气

  完全可以让他赚的盆满钵满,

  他却选择用最笨的方式执着追梦。

  而这种不喧哗、不浮躁

  最平凡、也最傻气的匠人精神

  恰恰是我们每个人最需要的。

  人生的成与败,

  就存在于无尽的黑暗依稀光明之中,

  一念之间,天壤之别

  有些事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去坚持,

  而是因为坚持了才会看到希望。

  只有辛勤耕耘的傻瓜

  才最值得被岁月温柔以待,

  总有一天,

  那些傻逼一样的坚持,

  会成就牛逼不已的梦想。

  喜欢这篇文章,那你就关注花瓣志吧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扫码关注

  ▽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穿35元衣服,喂饱8亿人,这个中国最穷的首富,才是我们的真男神!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