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就喜欢你这种不讲道理的人
日期:2018-08-14 08:00:43 作者:飞白 阅读:

我就喜欢你这种不讲道理的人

  很多时候,我们缺的不是道理,而是一颗愿意接纳自己的心。

  01

  那些道理很好,但我只是想吐槽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有位好朋友遇到了事,心情低落,于是一边跟我倾诉,一边问我该怎么办。

  接下来我便一条一条地开导她,每一条都非常认真地在帮她解决问题朋友点了点头,但似乎并没有因此开心起来,反而又去找别人吐槽了。

  生活中,你是否也遭遇过这样的尴尬

  明明是在用心帮助对方,对方非但不领情,甚至可能被你说得更郁闷

  心理咨询师李松蔚在《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这本书中提到一个关于自己朋友的故事

  他的朋友也是心理学出身,有一回某群的一个妈妈在吐槽,说孩子不回家好好写作业,每天都磨蹭到晚上十一点,问大家有没有什么办法

  群里当爸妈的立刻响应。 

  “一样一样,我们家娃每天都拖到半夜,被我吼得一边哭一边写。等他哭完睡了,我再哭。”

  “关键是现在小学布置的作业太多了,难度还大,很多题目我们大人都做不来。”

  “干嘛学习的事都是你来管,你老公呢?”

  大家聊得不亦乐乎,但没有一个人提出实质性的解决方案

  学心理的朋友了解情况后,立刻在头脑形成了一整套的理解。比如,关注即强化——越是关注孩子不写作业的行为,越是会强化他的这个行为等等。

  于是,他编辑了一大段文字,把道理好好讲了一遍。

  结果那位妈妈的回复是:“感谢!很专业。”还配上了鲜花笑脸之类的表情

  表面上看是接受建议,但这个原先跟别人互动热情洋溢的妈妈,却做了这样一个礼貌和敷衍的回复。

  朋友不解:这个妈妈是来寻求解决问题方案的,为什么对群里那些然并卵的建议纷纷响应,却对自己从专业角度给出的建议视若无睹

  李松蔚解释,在他的心理咨询中,有一类人属于“游客”,他们过来,只是找人聊聊自己生活中的问题,聊完了,就走了。

  至于要不要改变,那是他们的事。

  不是因为我们的说辞给力,也可能是因为人家并没有那么愿意向前走。

  生活中的我们也一样,有时候只是需要抱怨能被听见,有时候需要让人看到自己的辛苦,有时候仅仅只是确认自己不是世界上最惨的那一个。

  别人的道理很不错,但对于我们来讲,真正重要的是跟人一起,得到认可支持

  大多数人需要的,还是先保留一段自己的节奏,和周围的人一起吐吐槽。

  02

  你的好心指点,就算有理,也可能适得其反

  前段时间,我报了一个心理学课程学员全部加到一个微信群里,老师在群里发语音讲课。

  上了7天的课之后,紧接着后面还有其他课程。

  如果想听,需要重新报名,如果不想听,就面临着是重开一个群,还是让少数不想听的人先退群的问题。

  然而,退群就意味着,群里老师讲课的语音和课后解答的聊天记录全都没有了。

  有些因为工作太忙,无法在短时间内听完所有语音的人纷纷提议,另开一个群,多给他们一些时间消化消化。

  结果有一位学员自告奋勇出来安抚,说不要心急,就算解散也没那么快,大家现在要做的就是,抓紧时间把没有学习的课程赶紧补上,该做笔记的做笔记。

  末了,还补一句:很多时候,希望只能寄托在自己身上。

  看字面意思,她这番话并无恶意,也确实有道理。

  但却惹得一些人不高兴了,觉得不了解自己时间安排的人,没资格在旁边指指点点。

  其实,他们不高兴的点,并非别人的建议没道理、不靠谱

  而是,这些出于善意的建议,其实也是在暗示在时间管理这件事上,我比你更专业,你只要按照我说的去做就行了。

  但是,这种暗示似乎有一点儿越界了

  毕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你不了解我的工作,就没有权利对我说:“对于你的工作,你工作上的时间安排,我比你更专业。”

  精读君在终身成长词典的词条《478:逆反》中提到:

  每个人都相信自己拥有决定自己行为的自由如果结论不是自己下的,而是被别人强加的,无论对方的观点是否正确,都会本能地要找回这种自由,以体现自身的自由意志

  还有研究发现教条式的语言,会让我们感觉备受威胁,“你需要做的是……”“你必须……”就属于这样的语言,容易激起逆反,引发矛盾

  如果群里的那位学员换一种表达方式,说:“有没有办法每天早起一小时,争取一点时间呢?”

  把这种疑问表达出来,或许就会有一场关于时间管理的愉快讨论

  就像李松蔚说的,这就创造了一个纯粹留给对方的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他是自由的,只有真实反馈需要面对,而没有谁规定他必须“怎么做”。

  03

  对于向你倒苦水的人,可能需要适度冷淡

  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事。

  有人找你倒苦水,除了安抚,我们还会本能地帮他想办法,甚至是解决问题。

  于是,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对话

  “他真的好过分,这样欺负我!”

  “是真的过分!就不能跟他讲道理吗?”

  “讲过啊,没用……”

  “那就跟他撕啊!要不要我帮忙?”

  “算了,同事一场,以后还要相处关心不要弄得太僵了……”

  或者是老人子女抱怨,家务活做得腰酸背痛。

  你说要不去做个按摩,他说没事休息休息就好。

  你说要不请个保姆,他又说不用,交给保姆不放心。

  总之,他提出问题,你热心解决,最后绕了一大圈还是回到原点,问题还摆在那,什么也没有改变。

  实际上,别人在向我们倒苦水的时候,并不是真的要我们帮忙,只是想找个人,找个地方倾诉一下。

  这时候,你往往只需要情感认同对方,继续听他们倾诉就好。

  具体来说,就是这样一种对话模式

  “你知道他有多过分吗?……”

  “真的好过分!”

  “更过分的是,他竟然……”

  “唉,太过分了。”

  “对啊,你知道跟这样的人在一起有多惨吗?”

  “真的,你好惨哦。”

  这样的对话可能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太冷血。

  但做一个安静的倾听者,让对方尽情地表达委屈,何尝不是一种尊重呢?

  理解对方的痛苦,但不建议他们改变,也是对他们生活方式的一种尊重。

  就像一位心理学家所说的,有时候,冷淡的相处自有一种温柔的善意

  那意味着:哪怕你不断强调你的痛苦,我仍然相信你有为自己做主的能力

  盲目讲道理,才是自私表现

  很多时候,矛盾发生,或是别人带着情绪抛出问题的时候,我们总是试图通过讲道理来化解。

  但是,这种处理方式其实缺乏了一个对情绪接纳的过程

  当一个人被负性情包围的时候,通常也是内心及其脆弱无助的时候。

  喋喋不休地讲道理,别人根本听不进去,甚至会觉得你不理解他,心中更多了委屈,负性情绪进一步扩大,还有可能引发新的矛盾。

  大道理谁都懂,但很多时候,我们缺的不是道理,而是一颗愿意接纳自己的心:

  我希望你了解到,此时的我是不开心的

  因为我信任你,所以希望此时无助与虚弱的我,能够在你这里得到短暂的停靠与休息。

  愿你我都能遇到一个不问对错,并无条件接纳自己的人生知己

  拼团活动

  《终身成长词典》已发布词条620+。现推出拼团活动3人成团,可以自己组团,也可以参加别人的团。

  发起人(团主)只需66元,另外2位团员均只需88元。每个团持续24小时,若人数不够,则订购款项退回。

  拼团如果遇到问题,可咨询精读1号助手微信号:jingduzhushou)。

  目前,已有2000+读友订购《终身成长词典》,写下了10000+学习评论,和精读君一起,为成为更好的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免费试读《终身成长词典》,了解服务详情,查看会员评价,参加拼团

  ↓分享有礼,不了解一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就喜欢你这种不讲道理的人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