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暑假,哈佛、剑桥、牛津等地,都可以看到中国孩子鱼贯而入的身影。
但在成群结队的中国小孩“打卡”国外各个景点的背后,则是中国父母热衷攀比下的负债累累。
文/咸鱼
1
出国游成常态,00后
这几天,杭州的孙女士有点忐忑:在民办小学读六年级的儿子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游学,要在英国待两周,这是儿子第一回离开身边,也是第一次出国。
类似的暑假游学团,学校年年组织,但孙女士没让儿子参加,“我们家经济条件一般,一次游学起码3万元,抵得上我三个月工资了。”
此前寒暑假,她会陪儿子在国内旅游,但没带出过国,可今年暑假她改了主意:“我是被逼急了,现在才知道,小学6年,全班只有儿子一个没出过国。”
虽然相当一部分80后和90后时至今日都没出过国,但是作为时代萌芽的00后,从一出生都享受着充足的物质条件。
不少80后,年幼时候还经历过吃不饱、穿不暖的窘境,但是到了00后,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对他们来说,简直是比梦想更遥远的存在。
在00后的世界里,中小学生暑假出国游已经成了一个“常规项目”。
根据新闻报道,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每年寒暑假都有前往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的游学团,最近几年异常火爆,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家长为孩子报名。
此外,杭城很多小学也组织了国外游学团,费用在一万到五万不等。去年,某民办小学暑假组团去澳大利亚,费用2万多元,30个名额,结果有60多个人抢。
报名的人数是名额的两倍,怎么办?除了看父母的经济实力,还要看平时成绩,通过学校组织的英语口试面试之后才能获得名额。
根据了解,孙女士的家境并不是很好,但对于唯一的儿子非常宠爱,儿子明明可以上普通的公立小学,但孙女士坚持把儿子送进学费高昂的民办学校。
孙女士说:“儿子绝大多数同学的家庭经济条件要远远好于我们,我是费劲了心思才把儿子送进去。”
明明自身家境达不到民办小学的要求,但是孙女士执意要让自己的儿子上最好最贵的学校,就难免面对一系列问题。
比如,班级里的都是“富二代”,都有很多游学经历,每次开学,班里同学都会交流假期生活,大家会把自己出国经历拿出来分享,只有儿子插不上话。
儿子插不上话,孙女士就觉得自己和孩子低人一等,于是一咬牙,决意拿出三个月工资,供孩子出国。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教育似乎也成为了一种攀比,赢了的人兴高采烈,输了的人颜面尽失。
于是,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有糖吃,我们家的孩子就必须也有,别人家的孩子出国游,我们家的孩子就也要出国游,负担不起怎么办?忍痛咬牙借钱,实在不行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出国。
似乎所有的家长都忘记了,让孩子出国游的初衷,应该是为了让他增长见识和放松身心,而不是为了攀比。
2
出游也有鄙视链
在00后群体中,旅游是一项学业之外的角力场,考量的是每个学生家庭的经济实力。
而近年暑假,不少家长都有这样一个感觉:“旅游好像已成为孩子间相互比较的‘砝码’。”出国游学是炫耀的“资本”, 国内游也要有“档次”,近郊游则没“面子”。
其实像孙女士的情况,就是典型的出游鄙视链,所谓“出游鄙视链”,是指带孩子出游回来后,同学间互相攀比。完整的出游鄙视链是:
私人定制旅游鄙视欧美旅游,欧美游鄙视日韩游,日韩游鄙视国内游,国内游鄙视老家游。
没出国之前,孙女士的儿子处于鄙视链的第四层,三万块出了一趟国之后,儿子就处于鄙视链的第二层。
儿子的出游鄙视链,也就是家长们的经济实力鄙视链。
带孩子去美国旅游的父母,看不起带孩子去日韩游的父母,心里立刻就把孩子之间的友谊否决了。
而日韩游的父母,若打肿脸充胖子,猛吃三个月泡面让孩子去了一次高端定制旅游,美国游的父母就立刻对孩子说,没事你带那谁谁谁家的孩子来家里玩啊。
从中产到破产,只差一次出国游。
现在暑假已经过了大半,最近,有家长晒出了暑假花费,直呼再也过不起:
从这张清单上看,一个孩子就光暑假就要花掉近3万的价格,这还仅仅只是一个孩子,二胎家庭花费更多,更是苦不堪言.
但已经陷入疯狂的中国父母,明知自己承担不起,也不肯做任何妥协。妥协在他们心中意味着丢面子,他们宁愿吃糠咽菜,也要让孩子赢在鄙视链的顶端。
3
教育攀比
如今,教育攀比现象,已经成为一大风气,你以为只有旅游存在鄙视链?不不不,就连兴趣班也存在鄙视链:
学马术高尔夫 > 学击剑冰球 > 学钢琴小提琴> 学架子鼓电子琴。
“很多孩子,大概连马术、冰球是什么都不知道,都被妈妈给报了名,完全是参照鄙视链,只要听起来高大上,就会有无数的家长争先恐后去报名。
陶艺课、蛋糕课?不,会被笑LOW,比不上运动课、钢琴课,钢琴课,中国教师就不行,外教的才有档次”Richard妈妈如是说。
曾有一部香港纪录片《没有起跑线》,描述了中国父母为了让孩子占据鄙视链的顶端,究竟能有多疯狂:
为了让孩子入读“只收10名一月出生的学童”的好学校,夫妻二人甚至精准计算受孕时间,信誓旦旦地表示要让孩子“赢在射精前”、“赢在子宫里”。
连啪啪啪时间都要精确到哪一天,中国父母为了孩子能够上最好的学校,真是“用心良苦”。
打开微信朋友圈,各种出国游就是一场大型的攀比秀:
住着经济房的A带着孩子去了香港迪士尼乐园,家有别墅的B带着孩子去学了马术,总是一脸怨妇相的C带着孩子游历了哈佛的图书馆,做微商的D带着孩子去围观欧洲皇室的婚礼……
孩子不甘心,父母更不甘心,一个暑假从中产到破产,都是来源于这种不甘心所产生的攀比心理,宁愿背后负债累累,也绝不在人前失了面子。
4
教育应该言传身教
就在中产阶级砸锅卖铁也要送孩子出国游的时候,高产阶级却在反其道而行之,不少人开始热衷于乡村游。
乡村游的好处,远远多于出国游。乡村游没有那么功利和喧嚣,是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最好的养料。
今年暑假一到,李亚鹏带孩子回乡下小住的微博就上了热搜:
李亚鹏说,在李嫣很小的时候,他就在十三陵水库的湖边选择了一个固定的地方,每年的24个节气都带李嫣去那个固定的地方做水温的测试,空气湿度的测试。
在谈起自己的教育观的时候,他说:
我将来的孩子我希望她长大以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首先是有爱人的能力,与感知被爱的能力的人,这远比才情更重要。
就在中产阶级互相攀比送孩子去上更贵的私立学校,以求得更好的教育的时候,李亚鹏亦反其道而行之,他从来不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学校,而是尽量做到言传身教。
李嫣三岁多的时候,就可以倒读《金刚经》。这似乎也是家长所追逐的教育目标,但是李亚鹏似乎轻轻松松就做到了:
你只要每天在她睡觉之前在她旁边拿出《金刚经》很认真指着每一个字“如是我闻”,每天晚上念两小节就可以了,只是把她放在旁边,无需干涉她,坚持两年半,你的孩子一样可以做到这一点。
教育李嫣,他始终言传身教。
教育孩子本应该是父母自己的事情,学校永远都只是辅助。学校的教育,就像是餐桌上的凉菜一样,虽然开胃,但是永远不能代替正餐。
出国游亦是如此,若是花费高昂只换来一趟走马观花,又有什么意义呢?空有美好的皮囊却没有深度的旅游,不利于孩子与父母感情的升温,只是让父母和孩子都染上了攀比的恶习,徒增烦恼而已。
出国游只是一种形式,有钱的自然可以随意,但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没必要被大力提倡。
至今也没数据表明,出了国的孩子回来后智商就能得到显著提高,性格上变得乖巧可爱,又不是参加《变形记》,更不是科学家培育的蔬菜种子,去了一趟太空就基因变异。
很多家长拼命的把孩子送往更贵的学校,去更好的国家旅游,不仅仅是一种攀比心理,同时还折射出一种偷懒的心理,宁愿用金钱当作代价,也不愿坚持数年如一日的为孩子朗读几本书籍……
因为前者只要付出金钱就可以了,后者却还需要放下自己的手机,让渡自己的精力,投入自己的感情,锻炼自己的耐心等等等等。
关于教育,央视主持人董卿曾说过:
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你自己要成为那样的人;你希望孩子具备哪些优良的品格,你自己要先具备这些品格。
孩子出国游一趟,能不能改变自己身上的种种缺点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如果父母能改变自己的那些缺点,孩子自然也能改变。
孩子出国游眼界能不能放宽、见识能不能增长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如果父母的格局很大,孩子的格局,自然不会小。
. End .
▿ more ▿ 更多文章点击直达
·农村女孩707分考入北大:寒门子弟,只有这条路才能通往高贵
·“女儿,你走吧,这里不是你的家”妈妈的信火爆朋友圈
要不要 赞 和 分享到票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