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睁眼天就亮,一转眼天就黑
还好有夏至,一年中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
黑夜给白天让步
日长之至,是谓夏至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也达到全年峰值,这一天就是夏至。
这一天,我国最北端的漠河是我国昼长最长之地,昼长17小时;最南边的曾母暗沙则昼长最短,是12多小时,南北差距达4小时40分钟。
夏至这天正午,在北回归线上的地区将会出现“立竿无影”的景象,人们看自己的影子,也会见到一年当中最短的影子。中国大陆有五个北回归线标志点,分布在广东的汕头、从化、封开,广西的桂平和云南的墨江,北回归线标志点设有“窥阳孔”,人们可以验证夏至中午阳光是否垂直射向地面,是否“立竿无影”。
三伏天,热成狗
中国人有以伏计日法。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伏即为潜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这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对热的感受方面,东西方人是一致的,人们观察到,夏天热得狗都吐出了舌头。三伏天的英文即是“dog days”,古罗马人认为每年7月、8月的酷热是太阳加上天狼星的热能造成的。天狼星在英语里叫“the dog star”“dog days”由此而来。俗谚说:“夏至狗,无处走。”“热成狗”成为有关不妙状态的妙语。
夏至三侯,阴生阳衰
夏至的物候为,一侯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声便鼓腹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而得名。
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古人说,鹿角不脱落,战祸不停止;蝉子不鸣叫,贵臣放荡淫逸;半夏不长出,老百姓会得传染病。
这三类物候在传统中国同样有着极不寻常的意义。鹿跟先民相伴,是爱情、德音和权力的象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社会政治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蝉在中国有知了、几溜、伏天、秋凉等多种称呼,独特的生活习性让它成为复活与永生的象征。半夏,本是旱地中的杂草,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额的功能,因此这一草药也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
烈日炎炎,如何养生
对养生来说,此时的饮食要以清泄暑热、增进食欲为目的。《吕氏春秋·尽数篇》:“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唐朝孙思邈倡导:“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善养生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夏天众多的食材中,姜可能是最为重要的。“饭不香,吃生姜”“冬吃萝卜夏吃姜”“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男子不可百日无姜”。孔子即有名言:“不撤姜食,不多食。”
民间还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除了饮食,中国文化还注重精神调节,夏属火,对应五脏之心。夏日炎炎,往往让人心烦意乱,而烦则更热,可影响人体的功能活动,从而产生许多精神方面的不良影响。“心静自然凉”,因此,要善于调节,多静坐,排除心中杂念。
夏至做点什么
与其他节气一样,民间在过夏至这天时也会有独特的习俗。因为夏至时节正值收麦,所以古人有在这天庆祝丰收、祭祀祖先的习俗。
《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的百姓在夏至祭神灵,希望能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同时,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
冰块不是谁都有
夏至之后天气一天比一天炎热。古代朝廷会在夏至之后拿出冬天储藏好的冰块以“消夏避暑“,有时皇帝还会把冰块赏赐给大臣,但不是每个大臣都有资格得到皇帝赏赐的冰块。
据《左传·昭公四年》记载,周王会赏赐冰块给身边的人,但“食肉之禄,冰皆与焉”,没有资格吃肉的官员,也没有资格在夏天获得赏赐的冰块。
家有储冰室更是古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山西省保有的明清时期的住宅群中,很多大户人家都有专门的储冰室,将前一年冬天的冰藏到第二年夏天使用。
现在我们有了空调电扇,避暑已不是难事。但切忌吹空调过多而生病,吃冷饮也需适量以免着凉腹泻。
除此之外,夏天多汗,要经常补充水分。炎热的天气让人食欲下降,所以应多吃清淡易消化的水果、蔬菜等食物。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