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a姐姐讲故事”(ID:Linajiejiejianggushi)
最近,一位好朋友向我倾诉,她的孩子快3岁了,最近发现孩子脾气越来越暴躁,稍微有一点不满意的地方,他就又哭又闹、乱扔东西。
之前,她总是蹲下来耐心的询问他:“是不是因为……才生气的?”然后再告诉他,为什么有些事现在不能做或者为什么他想要的现在得不到等,从不因此而打他或骂他。
但是,最近他的脾气越来越大,情绪来的时候,竟然会出其不意地打在我朋友脸上。虽然朋友和他反复说过生气时不能打人,但他情绪起来的时候,依然会重复“打人”。
朋友也开始怀疑,是不是因为从来没有打过他,也从没狠狠地骂过他,所以,他觉得妈妈“好欺负”。
对于第一次做父母的家长来说,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最担心也是最棘手的就是孩子的情绪问题。
两三岁的孩子,思维还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当他有什么需求的时候,就希望立马能实现,比如想和妈妈玩、想听故事、想吃糖果等等。
当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想发脾气,这是孩子在情绪发展过程中正常的表达方式。
英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比昂曾经提出过“α功能”理论,他认为人的情感分为忍受得了的和忍受不了的两种。忍受得了的情感是α元素,忍受不了的情感是β元素。
把β元素转换成α元素的“α功能”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心智功能。而决定母亲“α功能”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她对孩子的爱以及对于丈夫的爱。
很多时候,妈妈对孩子的爱超过了一切,这种爱能把她的“α功能”上升到极限。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妈妈常常会成为“被打”的对象。
那孩子为什么突然就打人了?这种行为是“学会”的,还是只是她的一种表达方式?当孩子打你时,你是否要打回去呢?其实,宝宝成长到一定阶段,可能会突然“爱”上打人,而且首打的对象往往是自己的亲妈。
打人是宝宝身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表现,当宝宝遇到困难与挫折时,有可能就是用打人来表达情感与需求。那面对这种情况,父母应该怎么去处理呢?
1
尽量不要让周围的人成为孩子打人时的“观众”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两到三岁小孩的思维还处在“具象思维”和“直觉运动”阶段,有很多孩子原本只是想通过“打人”来表达自己的一些小情绪,却因为家长的围观、猜测与质疑,让其行为更加极端。
所以,尽量不要让周围的人成为孩子打人时的“观众”,并尽可能将孩子从人多的地方带走,这样有助于安抚孩子的情绪,并了解孩子“打人”背后真正的原因。
2
找出“打人”原因,切忌“回打”
面对孩子“打人”事件,家长首先应该保持冷静,通过耐心询问来推测宝宝攻击行为后面的根本原因,而不是马上选择回打的方式,哪怕回打是出于一种本能反应。因为你的回打,有可能恰恰满足了她攻击的期待,并且观察你的反应,从中学到更具体的打人方式。
有时候,孩子的攻击行为也许是出于自我防御,也许是出于模仿,也许是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来的。比如你和孩子玩游戏的过程中,两人的头相互“叮咚”撞击在了一起,她出于自我保护朝你头的位置打了一下。
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平时她摔倒在地,你总是会打地板,说地板不听话,孩子就迅速模仿了。
3
面对宝宝打妈妈的行为,很多家长的想法是:“我要反击,告诉他被打的滋味,然后“说服”他不能这样对我,更不能用这样的方式对待别人。”但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小孩心智并不是很成熟,有时候甚至会以为你在跟他玩,一边笑着一边打得更欢了。
此时的你不妨轻轻将他的手挪开,平静地告诉他:“妈妈很痛,妈妈不喜欢,不可以这样,然后走开。”让他感受到原来妈妈也会受伤。
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向他“示弱”,告诉他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将“强父母、弱小孩”的亲子互动模式弱化一些,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4
不要让“对不起”成为“免死金牌”
现如今,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全家人围着孩子转,过多的关注会进一步强化孩子的“自我中心”认知。
他之所以会打人,可能是因为此时没人陪他玩游戏、讲故事,他觉得自己受到了冷落,然后恼羞成怒,通过“打人”的方式求关注。或者,以前他也有对你发过脾气,虽然你当时表现得很难过很生气,但是只要他向你道歉,马上就可以获得原谅,甚至一句“对不起”还能换来更多的福利。
于是,他知道了每次犯错后只要说句“对不起”就行了,慢慢的“对不起”成了他的免死金牌,他无须承担任何责任。
5
孩子情绪认知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是一次肉体处罚或者一次心理疏导就可以解决的。有时候,家长也会很苦恼,明知道这种行为是错误的,跟他说了千百遍,但就是不改。
其实,这个时候可以考虑借助外力,比如绘本里面的一个故事,他最崇拜的漫画人物、或者跟周边同龄小朋友行为的比较,来告诉他你不可以这么做,慢慢引导孩子理解并认识到打人的后果,一定要教他学会承担后果。
6
一般2岁左右的小孩,就已经开始对情绪有简单的认知了。此时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跟不上,只能通过打人来表达情绪,甚至一些小朋友高兴或者不高兴都通过打人来表现。
此时,你不应对孩子的打人行为有过激反应,否则他会认为自己的这种情绪表达方式很有效,成功地引起了你的注意,以后还会继续使用这种表达方式。
你应该趁机对他进行情绪认知教育,帮他认识到他现在的情绪是什么,面对这种情绪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
比如你拿了一个苹果给他,他不喜欢吃,把苹果打落到地上,此时你可以告诉他:“你要是不喜欢苹果,可以跟妈妈说不吃,好吗?想吃什么,不吃什么,都可以主动告诉妈妈,但是不可以用暴力。” 也许多演示与表达几次后,孩子渐渐就会明白了,其实这个情绪可以用简单的“不”来解决,而不是仅仅只能用肢体语言来表达。
每个孩子刚开始都是一张纯白的纸,然后用自己的个性把这张白纸涂满。父母被孩子打了,往往都不会和孩子记仇,有些父母一笑了之,有些一开始很生气,但很快就淡忘了这件事情。
但是,家庭教育并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需要不断的检修并做好售后工作。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这次是打父母,下次可能就是打别人,甚至愈演愈烈。
当你发现孩子开始打人时,请一定要有耐心,方法那么多,总有一款适合你家孩子,切勿以暴制暴。
最重要的是,时时刻刻教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孩子将来才会是一个有独立人格、敢于担当的人。
作者简介:Lina姐姐,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硕士毕业,多年海外汉语言教学经历,寓教于乐先行者。希望用最真的声音,跟爸爸妈妈们一起陪伴孩子学习与成长。关注微信公众号“Lina姐姐讲故事”(ID:Linajiejiejianggushi),免费听取益智生活脱口秀《万万没想到》、《儿童成语故事》等精彩内容。
END可能你还喜欢看▼
放任孩子
三个家庭
软化血管
校园欺凌
养儿秘诀
偶像胡歌
独腿女孩
沉迷手机
夏天减肥
真挚待人
穿过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