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的菲茨杰拉德在进入普林斯顿大学以后,与他的同学、后来成为文学评论家的威尔逊过从甚密。有一天,他对威尔逊说:“我要成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你呢?”
菲茨杰拉德并非拥有魔法水晶球,他能成为伟大的作家,除了自信和天分,部分原因也是受到“自我应验预言”的影响。该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提出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是指人们先入为主的判断,无论其正确与否,都将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人们的行为,以至于这个判断最后真的实现。通俗地说,自我应验预言就是我们总会在不经意间使我们自己的预言成为现实。
经济学界也常把自我应验预言用于解释金融市场,最着名的如“丁蟹效应”:凡遇到电视台播出郑少秋主演的电视剧时,股市必会大跌。其原因就是普通投资者会预期股市下跌,而一些投机分子趁势利用市场弱点做空大市,最后市场就出现下跌。
自我应验预言其实就是一种预期,当预期形成以后,一切会不自觉地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比如你非常幸运地娶到了女神,她对你也不错,这时有个所谓的大师跳出来说,她有一天会离开你。于是你举止不自信,开始偷看她的手机,偷听她的电话,时常不信任她,最后,一切如大师所预期,她和你离了婚。
在经济上,预期的作用更加明显。当权威机构和重要人物作出经济将衰退的预期时,老百姓就会捂紧钱包削减消费准备过紧日子;工厂因为销量下降不得不裁员,失业率增加让老百姓进一步压缩开支,于是经济就真的衰退了。因此我们常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有一个故事可以说明预期是怎么起作用的:从前有一个印度小贩在路边卖“Wada-Pav”(印度版的“汉堡包”)。他没有文化,从不读报纸;听力很差,从不听广播;视力很弱,从不看电视,但是他干劲十足,卖了很多“Wada-Pav”。
虽然没文化,但是,他会很聪明地用一些吸引人的优惠来提高销量。当赚到的钱增加时,他订购了更多的原材料,卖了更多的小吃,雇了更多的伙计,招呼更多的顾客。
正当他的生意越来越红火时,他那刚从大学毕业的儿子加入父亲的生意。然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儿子问:“爸,你不知道就要发生经济大萧条了吗?”父亲回答:“不知道,你给我说说吧。”儿子说:“现在国际形势很糟糕,国内形势更糟糕,我们应该为经济衰退提前做好准备。”
小贩想了想,儿子上过大学,读了报纸,听了广播,看了电视,儿子有文化,他的建议不可小觑。第二天,父亲减少了原材料和订购量,摘下了彩色的广告牌,不再向顾客提供特别的优惠服务,也不再热情洋溢。同时他解雇一些人,减少了员工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