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之后生活变得更美好! ☀家庭杂志微信号:jiatingfanmili
谭军就是让编钟这种“皇家乐器”飞入寻常百姓家
编钟是什么?谭军的学生说,编钟就像刀削面,编钟就像浓汤,编钟又好比中国的熊猫,编钟还像父亲的怀抱……谭军则说,编钟是能彰显大国风采的上古之音。
每次教学,谭军都全情投入
大山的孩子是一个音乐精灵
学习期间,老师带着谭军等学生一起去湖北省博物馆参观那里的古代乐器。湖北省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乐器陈列馆。谭军看着埙、缶、筑、排箫、箜篌、筝、古琴、瑟等古乐器,非常感慨,想象着千年之前,这些古乐器是如何发出美妙绝伦乐音的……
众多古乐器之中,最让谭军痴迷的是编钟。从博物馆回来,谭军的心仿佛留在了古老的编钟上。他钻进学校图书馆,疯狂地搜寻所有有关编钟的资料。也是从那时开始,编钟融入了谭军的艺术生命之中。
“在湖北研究音乐,一定要有自己特有的东西,编钟就是一个非常有文化底蕴的宝藏。”谭军说,“2400多年前的乐器放在我们身边,我们不去研究,谁去研究?”谭军觉得,自己有责任守护编钟,传承编钟文化。
1989年,谭军获学士学位,留校任笙演奏专业老师,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1995年获得硕士学位。其间,谭军对编钟的研究也日益深入,编配出了不同风格的编钟乐曲,如《太平盛典》《娱神之舞》《秦王破阵乐》和《火浴凤凰》等作品,充分展示了编钟沉厚丰满、灵动飞扬、瑰丽而丰富的乐器特色。
1997年7月1日,谭军与旅美作曲家谭盾、著名大提琴家马友友合作,用编钟为香港回归奏响划时代的交响乐《交响曲1997:天、地、人》。11年后,谭军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颁奖仪式创作出标志性的盛典音乐,此乐章融合了湖北出土的曾侯乙编钟的原声和交响乐的演奏,形成金玉齐声,完美地将古今音乐和民族元素结合在一起,得到中外人士的高度评价。
“你们没有分句,不分句的音乐谁也听不懂,你要在内心去断句,音乐也是一种语言。”
“为什么要在第四句或弱拍上起音呢,原因是前面要做呼吸动作,我们经常在表达情感之前呼吸急促,那是情绪比较激动的时候……”
每次教学,谭军都全情投入,仅语言表达还不够,还得“手舞足蹈”,双手随着学生的演奏做出各种引导动作。课后,他常大汗淋漓,有同事开玩笑:“谭老师的音乐情感丰富,肢体语言都不够,还要用汗水来表达。”
对很多学生来说,编钟比其他乐器来得更加陌生。谭军从编钟的历史文化、演奏方式等多方面,风趣幽默又通俗易懂地把编钟带到学生面前,让学生走近编钟,了解编钟。
“编钟可比你们足足大了2400多岁呢,要演奏出一曲优美的编钟古乐,必须先和它交流感情。”谭军的话让学生们面面相觑,怎么和冰冷的青铜编钟交流感情?谭军继续说:“编钟就好比一位仙风道骨的老人,他的故事可多了,感情自然也丰富。”就这样,在谭军带动下,很多学生都对编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们翻看编钟的历史资料,研究演奏方式,用心和编钟进行跨越千年的交流。
包鑫睿、张童欣和朱廷杰等学生,都是谭军的得意门生。谈及谭教授的编钟教学,他们说谭教授自有心得,他会让学生们仔细观察编钟,演奏编钟,感受文化氛围,把这作为编钟传统文化教学的抓手,从而使传统文化变得具体化、形象化,通俗易懂。
看着一批批越来越年轻的学生和编钟擦出“火花”,谭军感觉自己也变得越来越年轻了,编钟也变得越来越年轻了……
谭军说编钟是能彰显大国风采的上古之音
洗碗的竹刷敲响沉睡千年的编钟
谭军在对编钟的多年研究创作中,曾多次前往湖北省博物馆,仔细观察曾侯乙编钟。这套造型壮观、配备齐全、音列充实、音频准确的大型编钟,堪称我国古代编钟之最,被中外专家和学者称为“稀世珍宝”“文明古国的象征”,它举世瞩目,国人为之骄傲,世人为之倾倒。
谭军觉得这套编钟非常神圣,对它心存敬畏。但他难免有些遗憾,编钟出土后,其作为乐器的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谭军认为,这和编钟击槌的材料有很大关系,编钟击槌为丁字形木质,虽然它敲击编钟时有强有弱,但如果进行音乐创作,编钟的音色还是显得较为单一。
直到1996年,谭军凭借自己的苦心研究和钻研弥补了缺憾。从那年开始,他潜心研制编钟的击槌。最初,谭军想到用钢丝刷敲击编钟,但两种金属相击,发出的噪音盖住了乐音。之后,他换了软些的尼龙丝,噪音没了,但乐音声音也小了。
多种材料的试验都没有成功。一个偶然机会,谭军吃完晚饭,在家洗碗时拿起竹制的洗碗刷,不由得出了神:“何不用洗碗的竹刷试试看?”他拿着竹刷在碗上敲敲,又在锅边刷刷,还在玻璃杯上划几下。
“你干吗呢?洗个碗这么费劲,敲来敲去,把厨房当音乐厅了啊……”妻子边说边走近厨房,谁知,她话还没说完,谭军就拿着竹刷冲出了家门,去学校做试验。正如谭军所料,竹刷真是“神器”,无论是敲击还是刷过编钟,都能使编钟发出悦耳的声音。试验完已是深夜11点多,谭军给妻子打电话:“你明天去多买点竹刷,就现在家里用的这种型号,多买几个。”其实,妻子从谭军冲出家门的那一刻就已猜到,丈夫那么匆忙,这个小小竹刷一定另有乾坤。
除了竹刷,谭军还尝试将橡胶、合成材质等材料制成不同形状的击槌。他先后共研制出30余件击槌,大大丰富了编钟的音色。
谭军说:“不同材质、不同形状的击槌,产生的艺术效果也不一样。比如尼龙槌可以营造出月光下江水波光粼粼的意境,如果要表现出躁动不安的感觉,就可以用竹刷。”谭军的发明让编钟焕发新生,一改过去传统木槌的单一演奏形式,让这种古老的乐器以更为丰富的乐音走向世界。
这时,谭盾得知谭军发明了各种编钟击槌,便立即赶往学院的中国器乐系办公室,半路上,他和同样行色匆匆的谭军差点撞个满怀。
“这袋是……”谭盾看到谭军拎着一个塑料袋,直觉告诉他,这就是他要寻找的东西。“击槌啊,你不是找不到合适的吗?试试我这些。”谭军边说,边拉着谭盾往放置编钟的音乐室赶。
谭盾在编钟上进行尝试演奏,对每种击槌击打出的声音都很满意,他激动地拉着谭军的手感叹道:“真是高山流水觅知音啊!”
一批批越来越年轻的学生和编钟擦出“火花”,谭军感觉自己越来越年轻了
古乐的传承比青铜器还重
2015年的湖北“钟鸣楚天”新年音乐会,谭军身兼多职,既是这台音乐会的总策划,也是整台音乐会音乐作品的创作者。他以编钟为核心,配以传统器乐,融入舞蹈和声乐,展现楚风、楚韵、楚舞的独特魅力,使古老弥新的楚文化在荆楚大地上重现风采。
观众看得如痴如醉,仿佛穿越千年,回到楚国鼎盛时期的场景:厚重的编钟旁,细腰舞女们展开3米的衣袖,64人齐舞,钟鼓齐鸣,裙裾飞扬,那是怎样一个宏大气魄的场面!在那个时代,编钟古乐属于皇家,对百姓来说是遥不可及的。千年之后,谭军做的事,就是让编钟这种“皇家乐器”飞入寻常百姓家。
虽然在编钟研究上几乎投入了全部精力,但谭军还是会抽空给家人做饭,感受家庭的快乐和温馨。谭军的做菜手艺不错,特别拿手的是做巴东土腊肉,土腊肉色泽焦黄、熏香浓郁,是巴东县的特产。
谭军说:“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所以,人还是要学会生活的,一个连生活都不懂的人,怎么可能拥有丰富的感情?自然也就无法演奏出能感染别人的乐曲。”
如果白天有些空闲,谭军就会尽量陪伴家人,把自己的编钟乐曲创作放在晚上进行。很多时候,他会在凌晨两点多起床,泡上一杯老家的富硒茶,开始调动灵感,进行创作。有时候实在没灵感,谭军会到附近跑跑步,小区的值班保安夜巡时看到这个“爱夜跑的教授”已经见怪不怪了。
谭军对编钟的痴迷在当地广为人知,但被亿万观众所熟知,是在2017年12月10日,他以国宝守护人的身份亮相央视综艺频道的《国家宝藏》节目之后。说起最初接到节目组邀请,谭军幽默地说:“说实在的,当时感觉很突然,以为自己接到了诈骗电话。”
《家庭》:研究和创作编钟乐曲这么多年,您的感触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