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上周末我出去玩了,没有心思写字,就拜托羽佳分享了我的一篇育儿心得。
谢谢大家的喜欢,后来我回来的时候看到留言讨论到生不生二宝的话题,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没有什么发言权,因为我家的二宝反正塞不回去了。。
今天这篇,是对上周的补偿。
这篇关于国学启蒙的文章,羽佳跟我约了有三个月了,缘起是有读者给羽佳留言,问到了这方面的问题。
除了拖延症和没时间,我还有一个犹豫,就是国学启蒙,真的是恢弘巨制一般的话题。
国学的范围很大,而启蒙又很私人,我一时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说起。
不过我家刚好有一只大乐乐,明年他也要上学了,我对他的学前准备和国学启蒙刚好做过一些研究和实践,也制定了一个私人的计划,所以今天就把这些分享给大家。
首先声明:这是我个人的一些对孩子国学启蒙的规划,供大家借鉴。毕竟每个孩子不同,而我的孩子也都还小,规划在未来能实践到何种程度,也仍旧有待于时间的检验。
下面开始正文,我会以时间为线索,从我认为重要的国学启蒙的内容上来依次列举,具体的方法也会在每一个内容的后边提一些。
文章很长,本来是可以分成两期的,但是想一文把这事说清,更不想把账拖到明年,也算是拼了老命了。
文/高巍
羽佳讲绘本专稿,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1.唐诗曾经听到有同事说,带孩子上课外辅导班学国学,我很蒙圈:学国学究竟学什么呢?
如果广义来说国学,所有关于中国之学问,是不是都算国学?如果从狭义来说国学启蒙,大概一般都会泛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朱子家训》《增广贤文》等等这样的古代儿童阅读经典。
这些古代孩子的启蒙读物,当然也很不错,但是我最推荐小孩子作为启蒙的读物,首选唐诗。
这个话题我跟上届“中国诗词大会”的亚军彭敏,讨论过一次。他的理由是:其他经典,会涉及到一些理念上的问题,有些观念还存在着不符合当代价值观念的情况,但是经典诗词,是不存在这些问题的。
这个观点我深以为然。
《弟子规》《三字经》这样的经典,多少有一些说教的内容,类似关于孝的观念,当然很好,但是在实践中,能做到的有几分呢?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并不能保证对上一代人如书中要求的那般孝,那么仅在经典中要求孩子对我们孝,不是一种谎言吗?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80后妈妈,其实我小时候的课本里,是没有学过这些的。虽然我读的是中文和新闻,但是没有大学生还去读这些启蒙读物是不是?
所以即使我给孩子做国学启蒙,这些经典我也需要提前准备,如果孩子问到一些字句的意思,我还要想怎样来解释,那么显然以这些作为家庭启蒙的读本,我觉得门槛还是稍微有一点高的。
(网络找的图,并非专指本书)
相对而言,经典唐诗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妈妈上手容易,随口即可诵读的篇目比比皆是,讲解也没有那么困难。
另一方面,唐诗是相对单纯的,写景抒情言志,是审美性的读物,没有那么多说教,唐诗又带有韵律,非常适合孩子们的认知需求。
所以我的第一个推荐,如果想要开启所谓的国学启蒙,3岁左右即可以经典唐诗作为开场。
至于其他那些国学启蒙的经典,如果妈妈有余力,当然让孩子能多读多背,也是好的,我想还是顺其自然,以孩子有兴趣为标准。
唐诗启蒙的方法:
我也听到过有基础比较好的妈妈,从小用背诵唐诗的方式哄宝宝睡觉的。
小年龄的孩子,模仿能力超强,可能很容易就能复述,当然忘记得也很快;如果是小学的孩子,背唐诗也不嫌迟啊,语文教材对诗词的重视是一波接着一波的。
我家大乐乐是4岁左右开始,我陪着他读一些诗的。
早一些开始的宝宝,可能只让他背就可以啦;但是大乐乐开始的时候,已经会问这首诗写的是什么。那我就会给他解释一下诗中说了什么,或者有时候懒,就直接给念一遍注释。
关于是否需要解释的问题,需要稍微注意一下,但我觉得不用特别地纠结。
叶嘉莹先生曾经提到过这个问题,她认为孩子背古诗是一种童子功,并不需要特别解释,等到未来的某一个时刻,当他自己遇到一些事情,突然对一首诗有了顿悟的时候,他会自己领悟到诗歌的美。
这种观点我觉得跟廖彩杏异曲同工,她在强调给孩子读英文绘本的时候,不用特别解释中文,保留孩子看图猜测意思的乐趣。
但是贯彻到每一个家庭,不得不承认,我们都是“低手”以及殷勤的妈妈,所以孩子问了我们便解释了。
解释就解释吧,也不要太纠结,我觉得与其纠结这些,不如更看重我们在帮助孩子接近唐诗以及国学的路径上不断前进着。
只需要心里有一个这样的理念,在可以抽身的时候记得不要干涉过多。
(网络图,示例)
另一个需要是,如果过了妈妈背诵宝宝复述的时间段,变成了伴读,那么自然就需要一本书。
给小宝宝的唐诗大全之类的书好多呢,有拼音有注解,毫无门槛,唯一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个人会非常倾向,尽量选择绘画风格是传统国画风的图书。
毕竟孩子还小,你读诗而他看的是画,那些以小猫小狗、卡通小人为主角的书,虽然可爱但到处都是,而国学启蒙是一个整体的范畴,特别是好多大江大河为内容的唐诗,只有传统的国画风格才最能与之协调统一。
所以回到开篇我一直在说的,国学启蒙是一个恢弘巨制啊,唐诗与国画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审美。
别以为孩子的审美只能欣赏猫咪和狗狗,你要给他可以接触到国画的机会,他才会适应那种审美方式,建立与这种风格的链接。
另外还有一个小尾巴。这个其实是承接唐诗而来的,就是韵律。主要的文本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
《声律启蒙》最近一个阶段似乎很火呢,我看到好几个公号都在推类似的音频内容,有需求的家长可以听听看。
另外叶嘉莹先生也有关于诗词吟诵的讲解,这些都会涉及到韵律的问题,就是押韵。
但说实话,吟诵和押韵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但是一旦开始读诗,似乎又并不能完全绕过,毕竟小朋友们都是诗人,读的多了自然就有可能会写诗啊。
我个人的想法是,如果三四岁开始启蒙的话,大约在学龄前可以开始试着背诵《声律启蒙》这样的读物。
一开始也是以背为主,其中好多典故,不用太一一解释。
当然,如果是上小学以后的孩子,除了押韵还可以了解更多。
至于究竟是《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这个我倒觉得无所谓的吧,有重复也有互补,就像学英语,比方说是学新概念还是布朗英语,大概都可以的。
2.成语我觉得在家里进行国学启蒙的话,成语是又简单,成效又很显著的一个内容。
它的运用机会很高,小朋友学会之后忽然用出来,会有满满的成就感。而且以后对于丰富词汇写作文啦,也算实用。
对于3岁左右的小朋友,我觉得就可以开始成语启蒙了,最开始的启蒙,可以采用成语接龙的方法。
大乐乐不到三岁上幼儿园托班,没有什么课,老师自己的女儿小时候学过成语接龙,于是拿到幼儿园给班里的小朋友们一起背着玩。
那时候,大乐乐回家有时候能一口气背好长一串成语,里边不乏一些卓尔不群、群龙无首这样的成语,很有意思。
至于说这种背诵能否可以运用于实践,我觉得还是不要太功利。
家长当然可以指导使用,但毕竟孩子还很小,浸润在成语的环境中,才是成语接龙的意义。
他觉得有趣了,才有可能去进一步地接受学习成语。如果他开始学成语的时候就要求运用正确,他觉得难了、畏惧了,反而不美。
大乐乐现在不到5岁,因为我已经囤了一套《写给儿童的成语故事》,所以几个月之前我曾经试着给他讲成语故事,虽然他非常感兴趣,但是尝试讲了两本,我决定暂时缓一缓。
因为成语故事真的很难讲,其中涉及到中国古代的一些道德观念以及知识点,向不到5岁的孩子解释还是有一些困难。
比如,很多成语的历史背景是战国时代,战国时代怎么理解呢?国家之间的战争有正义吗?它们跟我们中国的关系怎样解释呢?
所以,还是再等一等,上学之后或者开始读史的孩子,大概接受上就容易一些。
3.汉字我问过几个朋友,都是家有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家长。大家普遍会觉得,孩子的识字量小,是影响低年级语文学习的一个主要的因素。
所以,面对明年要上小学的大乐乐,在我并不打算给他上幼小衔接班或者课外识字班这样的前提下,我打算提前一年,稍微带他认识一点汉字。
既然说国学启蒙,我觉得汉字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汉字真的并不是会念会写字而已,汉字里有很有趣的故事。
举一个我们大家都知道的例子,木头的“木”字,甲骨文是一棵树的造型。
在古文阅读中遇到木,最初就是树的意思(木材是引申义,呆板等意就更是后来的了)。
而三个木在一起,是森,除了表达森林之意,树太多还产生了阴森的新意思。
这是大家都能理解的,还有大家并不是特别熟悉的。
随便举一个,比如这个“楚”字,上面是林,下面部分在古代表示的是足,脚走在荆棘丛生的树丛里,当然会“痛楚”嘛。
楚字最初也是一种树荆的意思。
所以你看,古人造字的时候,有很多好玩的想法,了解这些故事,汉字也变得生动起来,而且对于字形、字意的理解,也不是死记硬背的。
在方法上,有五个问题需要说明。
需要家长首先理解,然后在适当的时候讲给孩子听。
我相信大多数人跟我一样,都不是这样学汉字的,所以这些知识对我们,也是全新的。
但是从另一方面想,孩子一年级所需要的识字量,大约也不过300个字。
家长的功课可以提前做,每天学一个,等孩子感兴趣或者刚好遇到这个字的时候一次教几个。
一年的时间打基础,也并非完全没有可能。
我在我的公号做识字的小栏目,其实也是督促自己去学习的一种方式。
第二,多大的孩子适合这样的方式。
这个方式是我个人所喜欢的,除了识字,也兼顾了汉字本身的文化内涵,以及未来在古文阅读中可能遇到的猜测词义等方面。
但是我家也有不同的意见,家里的一位长辈就觉得,这种方式太复杂了,几乎可以做研究了,孩子的识字还是应该以简单记忆为好。
所以还是我开篇的那句话,这是一个很私人化的国学启蒙推荐,看每个孩子更适应哪种方法吧,或者先以简单记忆,等再大一点再辅以造字及来源讲解。大家可以各自尝试。
第三,如果孩子能听懂,我想最早也要在学龄前,不可能更早了。再次声明,我真的不建议让孩子过早学习汉字。
羽佳讲绘本的时候已经说过很多次,我也想再说一次,别着急,真的,不认识字的时候是很美好的一段日子,因为孩子可以从画面中产生无数的遐想。读图,也是一种能力。
识字虽然有一万种好处,但是有时候被固化的一些东西,也就因为文字而存在了。
比如在我和大乐乐一起读“Five Little Monkeys Jumping On the Bed”这本书的时候,最后一页,当所有的小猴子都睡了以后,妈妈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文字写的是,妈妈说,"Now I can go to bed !"
我说妈妈终于可以睡觉了,这是文字的意思,也是我们惯常的理解。
但是大乐乐跟我说,妈妈也去Jumping On the Bed。开始我还纠正他不是的,但是看看图,我觉得他是对的,这也是作者的高明。
所以真的别着急学识字,要么到了孩子的识字敏感期,他有兴趣;要么到了即将上学不得不学,才去学字就好。
孩子小时候要费好大劲去学的东西,到了长大一些的时候,轻轻松松就可以学会,何苦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这样的起跑上呢。
第四,关于繁体字。
我暂时在使用的识字工具是一套字卡,有甲骨文和现在的汉字对比,但是其中没有繁体字这个环节。
我之所以把这个特意提出来,是因为繁体字是汉字演变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有一些字到了简化字的阶段,失去了与其最初字形对比的可能,但是繁体字阶段依旧是清晰可辨的。
在孩子有余力的基础上,我是建议把繁体字也一起学起来的。
我上大学的时候,读古文,因为是繁体字的文本,真的痛苦了一段时间。但是学会一些简单的繁体字,也有很多好处。
这跟学英语有异曲同工的意思。
在这个时代,连生活在国外都可以聚居在唐人街,学汉语的老外也那么多,学英语的重要性还有吗?这个问题很多人在讨论。我个人的想法是,依旧重要。
因为这个世界的大多数文明,依旧是使用英文记录的,读懂英文你可以放眼这个世界,不需要依赖别人的翻译。
换句话说,如果你只会中文简体,那么你的视角,就仅仅锁定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
如果你还认识繁体字,你可以与古人对话,也就有了见识的深度;如果还擅长英语,你可以自由地拥抱整个世界,刷新了眼界的广度。
第五,这是一个附加。
上小学学汉字,就会涉及到拼音。
以前看过一些资料,据说关于学拼音和学自然拼读,还是错开时间为好,只要不一起学,不但所产生的混淆会少很多,反而能相互促进。
汉字也有一个小尾巴,就是书法。
字的书写,是随着识字而来的。但能把文字变成一种艺术,也只有汉字可以做到了。
看到有身边高年级孩子妈妈,四五年级让孩子学书法班,孩子时间紧很为难,但是为了卷面分又不得不学。
与其这样,我更推荐孩子在一二年级学业不是太忙的时候,用大约一两年的时间,学一下书法,既是为了打好书写基础,养成书写习惯,也是艺术上的一种陶冶。
所谓国学启蒙,书法也是作为整体的国学的一部分。其中,找好的老师、培养兴趣,是最重要的,别把书法当成苦差事。
4.民国老课本前三个内容,我觉得是可以在上小学之前就进行了。而民国老课本,大约更适合已经上了小学之后的。
前几年民国老课本非常火,版本出了很多,有些也比较贵,我并没有都看过。因为大乐乐也没有到年龄,所以我没有做太多的对比。
我手头上有一套,是上次去青岛,在老舍故居博物馆旁边的书店里,随手翻到的,叫“晨诵”,回来买了一套看看。但是发现,里边的内容还是挺多的,大乐乐用显得有点早,还是上学之后可以自主阅读了使用更恰当一些。
关于民国老课本的好处,了解的人知道得很多了,我也不想多说(主要是写不动了)。
简单讲,民国是在古代和今天之间的一个过度阶段,因为白话文的运动,那个时期的课本,既保留了古风韵,可以感受到国文的美感,又是现代人可以读懂的,另外课本繁体字书写,真是一举多得。
所以我非常推荐,作为小学生的课外读本。
关于文字的美感,还想多说几句。
似乎除了唐诗宋词,我们现代人,已经很难在日常语言中感受到文字本身之美了,要么就是在一些鸡汤文或者美文里,似乎那些文字也是美的。
这个我不知道表达得是否准确,举个反例,虽然感受不到美,但是我能感受到文字的粗鄙。
比如,我在前几天看到的一份某地的工作报告里,所有的小标题都是以“狠抓***”开头的。
且不说政府是服务性的还是管理性的这个问题,就“狠抓”二字本身的使用,你去想象一下,会觉得这是优雅的文字还是粗暴的呢?
还有我所见到过的一座城市雕塑,一块大石头上刻着一个“干”字,我能理解这是真抓实干的意思,但是仅从字面来看,你觉得这个雕塑是艺术的呢还是粗糙的呢?
其实我们的汉字,从来可以很优雅地去表达,而不至于非以类似的表达方式说话。所以,去看看那时候的课本,字里行间就知道,何谓汉语的美了。
5.其他这一条提到的,是在国学里相对来讲比较边缘的事,我想到哪里就提到哪里,挂一漏万,此时已经是一种全面的国学涉猎了。
对于国学没有那么大兴趣的孩子,可以忽略下边了。
因为我是以一个广义的国学启蒙来说的,所以,在一个孩子有余力有兴趣的基础上,国画、中国乐器(比如古琴、古筝、琵琶)、戏曲(比如京剧)等等,甚至民间的类似剪纸等,其实都可以算其中的一部分。
这些都是审美性的,塑造的是一个中国人儒雅的气质,如果觉得自己对孩子有这样的期待,那么就去学学无妨。
只是,考级之类的目标,与这种气质的培养,显然是有点背道而驰的。
另外,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孩子能够阅读的时候,可以读史,无论是历史本身,还是文学史等,都可以涉猎,历史中的一个个人物故事,肯定是对孩子有吸引力的,而且对于未来语文、历史的学习,都大有裨益。
另外还想最后提一个方面,比较小众的,就是中医。
以前我家里有人生病的时候,我读过几本关于中医的书,才发现有点后悔读晚了,觉得中医典籍作为一种课外阅读,实在应该在小一点的时候就有涉猎。
中医虽然跟现代医学比不在同一条轨道上,但是中医讲究的两个点最吸引我,一个是其强调的整体性,二是它治未病。
说到底,这就是一种自我保健的科普,算是爱护自己的一部分。
比如了解自己的感冒是风寒还是风热,能够用生活中的食材为自己做轻微的疾病预防,知道大冬天露着脚踝在零下20度的户外是要留病根的,类似这种对自己的身体负责,也并不复杂。
至于方法,阅读经典,比如《黄帝内经》这样的读物就好。
我不知道现在是否有针对孩子的中医学读物,但是我想,如果是一个从小做国学启蒙的孩子,到他高年级时候阅读这类的古文(加上注释),也不是太不可能实现吧。
另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出去走走,见识祖国为何,多去博物馆,触摸历史实证,这些都是潜移默化的国学启蒙。
大致就说这么多吧。
国学庞大驳杂,启蒙更是要针对每个孩子自身,有些想法也是我大致想到的,毕竟孩子小,暂时并没有机会尝试,想必也会根据未来实践的不同而有所调整吧。
希望大家挑选出对自己有用的就好。有些不同的看法,也欢迎一起来讨论。
感兴趣的亲们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或者搜索我的公众号“大小乐的喵爸妈”,关注我实践的过程,静待未来的可能。
本文题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