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花容月貌”来形容她,
但后天修得的温婉庄重的气质,
才是可以真正跟随一生的资本。
说到“气质美人”,
但在公认的名单里,
大部分都会有今天要聊的她——董卿
看见她后,
像是心里种着一棵月桂树,
桂香扑鼻,让人可以忘乎所以。
董卿是一个不愿空闲的姑娘,
两年后,
半年后得到复试通知。
1996年到东方电视台工作。
不被看好的她,
她就去看了上海戏剧学院的电视编导系,
1999年顺利本科毕业。
1998年,
台内点卯应付的现状,
让她不甘平庸,
想要更大舞台的她,
自幼喜欢诗词的她,
在工作闲余,
考取了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卫视也改革成功,
董卿被委以主持重任。
尤其是主持2000年一场,
“上海—悉尼双向传送音乐会”,
《第五届金话筒奖》,
这匹黑马全票通过。
2002年董卿别了有点“七年之痒”的上海只身到京。
在京工作的头两年,
她共主持了130多场晚会和文娱节目。
但她却乐在其中。
2005年央视春晚,
没有人会想到,董卿在未来,
会以“当家花旦”的姿态在央视舞台上绽放。
接着是导播一分半的误判,
来回的更正并没有使董卿慌了手脚。
也成了主持学上的一个完美案例。
恰逢倪萍老去,
董卿的“央视一姐”实至名归。
我们看到的是温润知性的董卿。
让观众重新认识她的是在《中国诗词大会》,
让她在观众们心中更新了既有形象。
让沉浸在古书课本里的文化精髓,
重新被国人理解与重视。
气质出众的女神,
原来还是位满腹经纶,
出口成章的才女。
我不禁要问,
究竟怎样的环境,
能长成这样的女子?
董卿的父母都是上海复旦大学的高材生。
对董卿十分严格。
不许照镜子,每天刷碗、擦地,
这是父亲对7岁的董卿的要求。
除了不能多照镜子,
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
每天花在打扮上的时间不如多看书,
这是董爸的名言。
稍微能识字,
董爸就让她每天抄成语、古诗,还必须会背诵,
再大一点就又开始抄古文。
除了文学素养,
她就被父亲拽起来晨跑。
上中学以后,
铺床单时要把床垫抬起一角,
特别费力。
父亲去看她,
她委屈的哭诉,
一向严厉的虎爸流露了另一面,
难得的摸摸她的头,说坚持一下。
现在看来,正式严格的董爸,
培养出了董卿坚持忍耐的品格。
中国文化自小就渗进骨子里,
这也让董卿养成了读书的习惯,
《中国诗词大会》需要有气场与容貌并重,
而这个央视主持人,
现在看来——非董卿莫属。
继诗词大会之后,
文化类节目《朗读者》,
首期播出后在豆瓣的评分高达9.3分。
在电视行业工作了22年的董卿,
这次不仅是主持人,
还第一次担任了节目制作人。
她在电视上光鲜亮丽,
在节目录制时却又有很多人都不知道的苦。
在录制《诗词大会》时,
她一个不注意从台子上摔了下来,
膝盖正磕在了铁架上,
后来才知道磕到了髌骨。
她疼的说不出话,
当大家要立即将她送医院时。
她拒绝了。
硬是要把最后一段话录完,
执行导演就去小卖部买了几根冰棍,
拿透明胶带绑在她膝盖上,
让她录完。
虽然送医,
但董卿在路上坚持要看第二天节目的台本和题库。
她虽然都站不起来了,
第二天的录制如期举行。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
自第五场比赛开始,
她在读题时便一直坐在读题台前。
主持开场和互动环节,
却依旧坚持着。
她说,
开场要的是一口气,
坐着气就弱了。
并且为了给观众最好的姿态,
带伤仍坚持穿高跟鞋。
让我们又多了分对她的认识。
小时候,
我们都羡慕“长得漂亮”的姑娘,
小时候,
我们都不明白“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
读过的书,看过的诗,背过的词,
都会写进我们的生命,
融进我们的灵魂,
变成眼中的微风皎月,
董卿,
或许没有倾国之容貌,
但却有倾城之魅力。
这种美丽,
岁月夺不走,
只会让它更加迷人。
董卿,
好一个端庄知性的佳人,
好一个才华横溢的女子,
好一个卿国卿城的董卿。
对于一个真正有所追求的人来说
愿岁月不老
愿阳光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