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八十年代那场声势浩大的“诗歌运动”相比,时下诗坛的热度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令人堪忧的是,我们很难在可以以“吨位”来计数的诗歌文本中发现优质和异质。绝大部分作者的思维和写作都处于一个复制和模仿的格局中,彼此消解。而对这些文本的争论,就好像一树麻雀在争夺清晨的阳光一样,叽叽喳喳又无序无源,各自举起黄牌红牌,甚至引发吵骂和官司。造成这种恶性循环的原因不外乎一下几条:
2.网络自媒体编辑资质和审美缺失,他们更多看重的是如何争夺话语权,粉丝模式僭越了编辑意义。
3.诗歌写作普遍不是发于精神觉醒,良性导向的缺失和无能,使诗歌写作成为一种时髦而不再是精神诉求。
5. 大部分诗歌写作者没有深度阅读的习惯,独立思考被庸俗的社会关系学入侵,诗歌不再是一个诗人对世界起码的尊重,而成为一种对世界的调戏。
6.自恋、狂妄的“诗流氓”横行,利益化的诗歌圈子成为“诗歌霸主”。
平庸诗人标配
1.每天坚持写诗,无论什么事情都要以“诗”的形式表达。放个屁需不需要分几行放?
2.每天坚持撩妹(撩哥)、泡群闲聊三小时以上。
6.凡是不是“我”写的“诗”全部是“非诗”。
8.基本不阅读,基本不思考,起码不独立阅读和思考。
9.热衷于炒作和诗歌有联系的边缘现象,例如“自杀诗人”“脑瘫诗人”“打工诗人”“草根诗人”,并对此类现象有极高的敏感度和空前的热情。
10.热衷于新闻事件,但热衷的仅仅是事件的表面,看不到事件的实质。例如大部分的“地震诗”“老虎吃人诗”“村庄消失诗”“艾滋病诗”“污染诗”等等。
12.掌握某刊物发表权的、或者是被这个刊物权力关系支持的“机构诗人”。
13.纯粹为利益写作的“铜钱诗人”。
14.“官方权力诗人”,这条大家心知肚明,此不赘述。
揪心的人
这世上每多出一个事件,就有人会多出很多烦恼,就会揪心。比如,当下写诗的人多起来了,就有人开始不高兴了、不愿意了,就有人说表示除了他自己,其他人写得全是垃圾诗、伪诗!在我看来,这是可笑的。首先,这是话语权的被重新分配而产生的问题,并不是诗歌要研究的对象。呼喊的人偷换了概念不说,也多少显得杞人忧天。你不喜欢,你不看就好了,没有人一定要求你对当下的诗歌现场负责。如果说有责任,这责任也是属于每一个写诗的人,绝不是属于某个人、某一部分人或者某个团体或阶层。
翻开这些言论,很容易就会发现,这些人其实反对的和试图排除的甚至是视为敌对的,仅仅是他们自己不喜欢的,而不具有“所有人都不喜欢”的特质。任何事物都是根据人的好恶才被区分为“好的或坏的”,把自己不喜欢的都统称为“伪、垃圾”,这就显得有点可疑——仿佛他被允许启动了“上帝模式”。如果是这样,他自己反而首先具备了“伪”的基本属性和特征。
没有人是诗歌的“嫡系子孙”或者是诗歌王国的“皇亲国戚”,诗歌的多元意义决定诗歌一定是属于生活的和大众的。你不喜欢吃鸡蛋,但你无权让一只母鸡不产蛋。你不喜欢吃鸡肉,但你无权让所有的鸡蛋都不能孵出小鸡。对客观存在又无法改变的事物表达揪心其实是一种无知和自大。
如果针对“伪、垃圾”说话,首先要提出“不伪、不垃圾”的标准,能吗?不能!那么,你能拿出一首诗,标明这首诗就是“诗的标本”吗?能吗?不能!诗歌毕竟不是鸡蛋,具有可识别的具体性状(我认为诗歌到目前为止,不具备可定义性)。如果你没有发现诗歌的真理并掌握了语言的真相,就请多些包容,少些指责和谩骂。何况,谁给你的勇气和权利要求别人不能写诗爱诗?而你又如何证明只有你才天生和诗“相配”?这是集权主义对诗歌现象的强暴!难道只有你可以一枝独秀,别人只能锦上添花?你有这个能力吗?
回到当下的诗歌现场,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更多的(已经不是太多的)写诗的朋友,对诗歌缺少必要的了解,缺少阅读和思考,发现不了生活里随处可见的诗意,反倒热衷于一些无聊的“诗歌活动”,制造和传播着一些诗意缺少提升而且不能反映生活本质的文本(但我相信,这绝不是一些人因此愤怒的真正原因),致使一个“诗歌时代”呈现出“过量减质”的混乱化状态。我们作为一个爱诗的人并尝试写诗的人,需要对自己的写作态度做一些修正,增加自己的知识容量,抛弃浅阅读习惯,重新认识并打开诗歌和生活的关系,以人本的姿态开始自己的创作,拒绝平庸。从热爱生活,从生活中提取诗歌元素开始,而不是热衷于对诗歌边缘产物的盲目相信和追求。
而揪心的人,也大可不必一棍子打死一船人。如果你真的具备了诗歌先行者的能力,授人以渔总比封锁江湖可信。我们不应该让一个诗歌的时代沦为文化斗争和话语权的争夺战。我们应该更多地关心生活和诗歌关系,以及写诗的人应该怎么样用诗歌的方式让自己产生觉悟,而不是让自己产生愤怒。有一个说法,叫做愤怒出诗人,这个愤怒,并不应该是对哪些人应该写诗、哪些人不应该写诗的愤怒,而是对诗歌本身的愤怒——我们对“到底要用诗歌来做什么”这个问题的思考以及对自我的提问。
我们不必为了“诗歌到底由哪些人来写”这个根本无需提出和揪心的问题浪费时间。
诗评媒编辑部信箱:shipingmei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