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写过一篇叫《雄辩症》的小小说。
医生礼貌地对病人说:“请坐。”
病人却不乐意了:“为什么要坐?难道你要剥夺我的不坐的权利吗?”
一下子就聊不下去了,医生决定换个人畜无害的话题缓和气氛:“今天天气不错。”
结果病人还是不买账说:“纯粹胡说八道!你这里天气不错,并不等于全世界在今天都是好天气。例如北极,今天天气就很坏,刮着大风,漫漫长夜,冰山正在撞击……”
医生解释:“我说的今天天气不错,一般是指本地,不是全球嘛。大家也都是这么理解的嘛!”
病人反驳:“大家都理解的难道就一定是正确的吗?大家认为对的就一定是对的吗?”
看病重要的环节是问诊,他始终采取不合作的、对抗的态度,医生根本没办法给他看病。
他字字反驳、句句雄辩,却忘了此行真正重要的目的。
当一个人始终要在言语上胜过别人的时候,他说话的目的就不再是为了沟通,而是为了战胜别人。
雄辩症患者是自绝于他人
我曾经也是个“雄辩症”患者,花了很长时间才克服“语欲胜人”的毛病。
刚上大学的时候,我被同学拉着去报名了院辩论队的选拔,本来兴趣寥寥,可是看了几场经典的国际大专辩论赛视频,就迷上了那种唇枪舌剑的感觉。
结果几场选拔赛下来,我不但没入选,还染上了“辩论赛后遗症”。我不再参加辩论赛了,可是生活里所有的问题好像都成了我的辩题,只要被我揪住,我一定要辩出个是非对错。
我条件反射式地质疑、反驳、寻找漏洞,我攻击、诡辩,总想压别人一筹。我仗着小聪明仗着口齿伶俐,总是不依不饶、咄咄逼人,就像一只好斗的公鸡,一定要把对方逼到墙角才肯罢休。
可是我根本没发现自己有多讨厌。
“真正的说理用途和目的在于获得关于事物的正确观念,对事物作出正确判断,区分出真与假,是与非,并依此行动。那么,切不可让您的儿子在争辩的技术和形式中长大……不可让他羡慕别人争辩。除非您真不想他成为一个能干的人,而是成为一名无足轻重的口角者,在与人争辩中固执己见,以驳倒他人为荣,更有甚者,就是怀疑一切。在争辩中不可能找到真理之类的东西,找到的只能是胜利。”
我开始反思辩论的真正的意义。辩论赛的机制决定了每个人捍卫的是既定的立场,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支持己方论点服务。
没有人不关心对与错,所有人只关心输与赢。它的规则要求,辩手们始终要在言语上胜过对手。
所以,整个过程参与者都是为了反驳而反驳,没有人会听取他人的观点,也没有人会修正自己的观点。
真正的思想交流者应该是谦逊的,他们积极寻找共识、乐于承认不足,对他们来说,驳倒他人不是最重要的,获得一种更清晰的认知才是更有价值的。
语欲胜人是关系杀手
始终要在言语上胜过别人,不仅妨碍真正的思想交流,更是职场和亲密关系的杀手。
在《蔡康永的说话之道》中,蔡康永说了一个职场故事。一个一流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满腹经纶、辩才纵横,每次部门开会,上司问到他的意见,他都侃侃而谈、很有想法,上司们很欣赏。
可惜大家都不喜欢他,需要协调事情的时候,别的部门的人很少愿意配合他,同部门的人也不太愿意陪他冲锋陷阵。
他其实很优秀,但问题是,他喜欢在智商上、口才上、能力上碾压别人。当他和别人意见不同的时候,老是把对方讲到哑口无言。口头上吃过他亏的人,都盼着他出洋相。
在亲密关系中,就更没有胜利者了。
两个人恋爱、同居、结婚,可以吵架的地方太多了,小到家里挤牙膏应该从中间挤还是尾端挤、今晚谁洗碗、可不可以查看对方的手机,大到工资怎么花、婆媳怎么相处、孩子怎么教育,都可能产生分歧和矛盾。
如果双方不是建设性地协商问题,而非要争个谁对谁错,随便一件都可能在家里掀起腥风血雨。
永远不要忘记沟通真正的目的
为什么我们总是忍不住要在言语上胜过他人呢?
这是我们的天性,我们天性喜欢胜过别人,相比落于下风,我们更喜欢在各方面占上风。
我们天性喜欢别人认同自己,当有人反对或质疑,我们会不由自主地维护自己,用自己的声音压过反对和质疑的声音。
可是这种欲望却在谈话中把我们拉得越来越远,它让我们遗忘了沟通真正的目的,遗忘了对我们真正重要的东西。
如果你碰到这样一个人,在不伤害原则的情况下,不妨把无谓的胜利让给对方。
懂得在恰当的时候认输,是一种高情商,也是一种大智慧。
我与10万+只差一次你的转发
往期精选:
★ 我在炊烟升起的地方等你
☆ 秋天的《小路》这么美,谁伴我同行?
★ 怎样除掉心里的杂草(受益终生)
★ 【夜听】不打扰,是我最后的温柔
↓点击“阅读原文”,看看是不是你想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