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如果你在填身份表格时,职业一栏写下“自由职业”,在周围人看来,你几乎等同于“无业游民”。
他们能在非法定假日安排旅行,未必比早出晚归的你赚得少,也似乎真的让世界上诞生了一种工作叫“活少,钱多,离家近”。
据软件公司Intuit的最新调查,美国有33%的劳动者是自由职业者。到2020年,自由职业者的比重会上升至40%。
中国到2036年或有4亿人属于自由职业者。
看上去自由职业的时代已经到来,但人们对自由职业既充满向往,又有顾虑。
我们采访了五位自由职业者,和他们聊了聊,如何走上自由职业的道路,如何看待自由与职业的关系,又是如何让收入超过曾经朝九晚五时的。
编辑|云晓
李菁
“自由职业,就是最适合我生长的土壤”
固定职业年收入:几万
自由职业年收入:几十万
2016年7月我正式辞职成为了一名自由职业者,并且打定主意,这一辈子都会做自由职业。
在成为自由职业之前,我在大学里教书,教授平面设计相关课程,一周上16个小时课时,教2门课,带4个班。常备课至凌晨1点,四点半起来继续备课。
其实我不怕吃苦,唯一觉得苦的是书架上的书没时间读,更没时间精力做从小到大最喜欢的写作。
“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是通过讲台传授知识,而是用写的书去传递自己清澈有力的思想。我想要成为自由职业者,写更多的书。”
“自由本身就意味着责任,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责任的自由。”至少拥有一个可以养活自己的技能,才能有成为自由人的底气。
所以我并不是冲动辞职,写作暂时养不活自己,就决定用擅长的摄影成为辞职后的经济来源。
递交辞职信的同时,就在网上开设了摄影梦想课堂。只用了三天时间就招够了一百名学生,又用平面设计的专长,开了网络设计工作室,接单做设计,给客户拍摄照片。
多重身份实现的多渠道收入,让我有了安心写作的底气,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
按照自己的意愿,不等于随心所欲
每天上午,我都在书房阅读与写作,中午吃饭散步,接着又继续忙拍摄,修图,设计,编辑公众号。
日复一日,自律且自由地打磨自己。
2017年,我在全国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新书,今年又签了两本书,版税渐多,终于也可以用文字养活自己了。
成为自由职业的这两年,我一直在老家湘西浦市。在家待久了,邻居老奶奶关心我,专门问我爸,为什么我不去工作。
知道我每天在家就可以挣到钱后,邻居懵了,因为在她的观念里找一份体制内的稳定工作才有保障。
其实地域限制,失去体制内的五险一金都是可以解决的问题。一个人,越自律就越自由,越做自己,就越具备吸引美好的人事物来到你生命中的吸引力。
除了写作有了稳定收入,合伙的民宿也即将开业,摄影拍到现在,收入也达到了6位数。客户喜欢我的拍摄风格,愿意提前交拍摄费用,然后千里迢迢来到我生活的地方拍摄写真。
以前有固定工作时年收入几万块,现在的年收入是几十万。现在我每个月可以买几千元的书给自己阅读,想去哪儿马上可以买机票出发。
因为我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可以没有后顾之忧的满足自己去做任何喜欢的事情,在我看来就是实现了财务自由。
某个傍晚,我和男朋友(他也是自由职业者)在腾冲和顺古镇的田野上一起看晚霞,金色的霞光照在天地之间。
或许每个人都像一朵花,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土壤才能开出最美的姿态。自由职业,就是最适合我生长的土壤。
小马鱼
“我希望玩着玩着把钱赚了”
原阿里运营人 后从间隔年到自由职业者
每月收入是之前的1.5-2倍
个人公众号:小马鱼
28岁生日时我辞职送了自己一份生日礼物,一个“半玩半x”的间隔年,“半玩半X”是我自创的词。
“玩”是指工作要是感兴趣的并较自由的;X代表了无穷的可能性,利用专业技能与兴趣爱好跨界,成为多重职业/多重收入者。
简单地说,我希望玩着玩着把钱赚了。间隔年刚半年时,发现这样也能养活自己,就成了正儿八经的自由职业者。
做到现在,你问我这个世界上有又轻松又赚钱的工作吗?我的答案是,没有。
但我依然那么爱我现在的状态,因为我把半年当成一年活,一年活出了两年的人生。
多重收入是自由职业的进阶
自由职业之后,我有意识地积累自己的项目经验,而不是总拿以前的平台说事儿。
我们都很清楚,环境完全变了。要单枪匹马、赤手空拳重新用项目来定义自己的价值了。
从杭州回到成都,前期我没有做任何的个人品牌打造和宣传,运营人在成都蛮稀缺的,我带着不脱离圈子的想法去跟一些创业者聊他们的项目,给出我的一些观点。一些合作的双向选择就产生了。
从大量的邀请中,我选择能契合“半玩半X”主题的项目来自由组合。
不是光说不练的做咨询顾问,而是会做很多落地的事并带领团队拿结果,基本就是做完了运营总监要做的活儿,但是不用坐班,因为自由,薪水较全职打折。
从大学开始我对茶、花、民宿、传统文化、旅行等很感兴趣,最开始是消费者,然后寻找可以“以战养战”,免费进入圈子学习的渠道。
当我还是全职工作时,我曾是“待着”(现在已经不在了的一个app)的体验师和城市经理,不仅让我体验到很多免费项目,还付费让我去挖掘这个城市里有趣的人和店。
3、用专业技能,和一些垂直行业有些结合。
我和前阿里同事一起做地标性生态农产品品牌,这个过程不仅有收入来源,还能体验到好玩的过程。
去大凉山里寻访食材,和山里人吃肉喝酒,去拣拾野菌,去建立自己的基地,把山里每个月最当季的食材送到城里人的手里,还成功帮项目上了开始众筹,聚拢了一批忠实粉丝。
这个项目不仅让我有了基本的生活费,还能去山里玩,品尝到新鲜食材,深入了解农业电商这块。
4、我还在一家创新型互联网旅行服务公司做运营顾问,一周去两天。
这个项目不仅让我多了一笔稳定的收入,还能经常去云南出差(玩),我本身是个旅游KOL,也多了很多写作的素材,我和团队在蚂蜂窝上的攻略有上百万的阅读量。
5、当我在运营方面的案例和文章输出越来越多,我发现很多新人的学习需求我也能承接。
于是我在成都发起了“互联网运营圈子计划”,用传统的私塾方式教授先进的互联网知识。
每个圈子不超过8个人,圈子和导师定期线下见面,私塾制授课,陪伴式成长,这大概是目前为止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了。
目前有超过60名同学参加,同步和线上平台开展线上课,共计影响了10000+的职场新人。这又成了我的另一块收入,并且对个人品牌的树立很有帮助。
保持敏感会让你发现很多机会,很多事儿敢想敢做就成功了一半。
珍惜哪怕不赚钱的机会,如果别人向你咨询请教、请你给些建议,请认真点吧,专业到别人愿意付费。
当你用时间累积了很多能力、很多人脉、以前不计得失帮过很多人后,在你成为自由人时,会发现以前积的德都变成了储蓄账户,厚厚地躺在那里,任你取用,这些东西比钱更让你有安全感。
自由职业让我失去什么?
2、我失去了平台的庇护。
当你付出8分时,因为平台的背书,别人会给你10分的尊敬和报酬;当你付出10分时,因为离开了平台,别人给你8分的尊敬和报酬,你也是要去接受的。
3、在某些人眼里,我丢了面子。
比如人家问你在哪工作,做什么。我总是很难回答。当把阿里巴巴当自己的icon,甭管你是在里面扫地还是做运营,大家都秒懂。
而“自由职业者”这个icon,并不为所有人接受,有人会觉得薪水肯定很低,技术含量也低,没什么发展。
4、延迟享受。
在阿里时,跟我同等收入的同事,基本都买车买房了。虽然我也可以,但是我必须付出全部。
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但那些失去,值不值,只有自己知道。
自由职业后,我的收入逐渐增加到全职的1.5到2倍。但现在马上要生孩子,收入会缩水成全职的50%,正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出书,做在线课,投资理财。
不稳定也是一种扩展知识,阅历,能力的区间,我翻看几年前写的日记,发现岁月对我真好,我成为了自己当年想成为的样子。
张生
“我以为自己实现了财务自由”
原图书公司经营者
一边理财一边旅行4年
相对的财务自由+更多的心灵自由
浪迹天涯的路上,我每天都会理财
我大学时的专业和机械工程有关,但非常不喜欢,经常逃课。自学了计数机编程,美工设计,动画,电子商务。
2006年,很多高校都在致力于建立并完善图书馆,并且网购还没有那么普及。
我就开始利用电子商务经营图书批发。
2006到2013这七年,我主要时间都放在图书生意上,虽然不是什么大生意,但能保证固定收入,维持舒适的生活。
但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依靠资产增值的收入,比工资收入的性价比高很多”,于是开始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如何让资产增值的学习上,也就是理财。
弄明白了这些,我把资金分成2个部分,一部分做理财,保证家庭的正常开支不受影响,另一部分是做一些高风险的投资,比如股票,期货,债券。
然后就背上了笔记本电脑,开始圆自己浪迹天涯体验世间的梦。即便在路上旅行,我每天也会用几个小时理财。
我一直觉得自己实现了财务自由
想过理想的自由生活,除了积累现实条件,还要学会适时调整自己的欲望。
王思聪觉得他实现了财务自由,菠萝寺的僧人觉得他也实现了财务自由,我也觉得自己实现了财务自由。
比如我最喜欢吃的菜青椒肉丝成本就10元左右,喜欢的帆布鞋198元,按照我的收入来收,这些都不是问题。
所以我一直觉得自己实现了财务自由。
保证自己的生活经济基础,是对现实负责,懂得适时放手调整欲望转换方向,向更未知有趣的世界探去,是对心灵负责。
严骏
“自由职业后,
36岁,景观规划设计师
自由职业3年
我在北京漂了13年,从国属设计院,到外企,再到国内前三的设计公司,都做过一遍。
2015年带着全家离开北京,来到杭州安家,也开始进入自由职业的状态。
因为我在北京景观圈子里算是比较强的设计师,原本北京团队的同事也通过网络相互协同工作,只是从原来“在一个办公室里工作”,变成了大家在各地相互远程协作。
这个转换对我来说,没有什么不适应。
但是,大环境来说,像杭州这样的二线城市,没有景观规划的行业圈子,靠的主要是人际关系。
而一线城市相对公平,允许各种形态的生存方式存在,这是最大的挑战。
做自由职业者前后,人均产值差不多,但项目体量会缩小,因为毕竟是网络协同工作,所以很多大型项目无法在业主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人员出差也无法提供,所以只能接中小型项目。
我不再单一追求金钱上的绝对值
2007年,我和创业的伙伴在五道口讨论过这个问题,当年相比北京的房价,觉得2000万的现金就可以财务自由。但现在再看北京和杭州的房价,这个数字只能呵呵了……
10年后,我对财务自由有了新的看法,不再单一追求金钱上的绝对值,而是在有效时间内获得的幸福指数和自由,才是我所追求的。
最大的收获是陪伴家人的时间更多了,以及时间上的自由。失去了在行业内成为所谓“当红设计师”的机会,也失去了公司外派去美国的机会。
但我觉得很值得。
自由职业前,需要先进入“正规军”练好职业基本功
个人认为术科类职业更适合自由职业。
另外,建议从毕业开始,先进入“正规军”打好基础,不一定在专业上能学到多少,而是在职业基本功上打好基础,这个很重要。
然后充分了解本行业上下游,有助于宏观地看清大趋势,踩“大势”;微观层面做到独特的自我定位。
最后是跟对一到两个行业导师,在从学生身份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中,在本行业坚持5年,第六年会有惊喜发现。
这也是我跟的行业中3位大师给过我的相同忠告。
闫凌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流动状态,
没有一种身份标签是永恒的”
原公司中高层管理者
现旅行者,自由职业者
旅行了100个国家,在路上成为自由职业者
我曾在广告公司做过两三年全案策划,媒介购买。后来跳到医学培训公司,是广告部门负责人。在这个公司做了三年,做到了广东大区的负责人。
辞职去旅行是因为家庭变故,我所有的直系亲属都去世了,对我的打击比较大。
旅行期间也有过一些短期的固定工作,比如淘宝,影视公司的副总,户外传媒集团总监。做到项目结束,或者做个一两年就结束固定工作,继续出去旅行一段。
本以为一直这样持续下去也很不错,但一个很亲近的同事,突然查出来胃癌晚期,突然就离世了。
又一次遭受死亡的打击,对人生的看法有所不同,连续走了九个月后,发现不太能进入传统的固定职业了。
2013年底2014年初,我已经走了58个国家,有图书经纪人找到我,希望我能写一本关于旅行的书,所以就写了一本书,叫《去吧,去全世界最美丽的地方》。
书写完就到了自媒体时代,在很多主流平台上成了签约作者,也做过一些电台,视频节目。有稿费收入,有的根据点击量还会有提成。
自己花钱玩的旅行,成了收入来源,有企业赞助,几个月下来会有几十万的赞助费。
生活节奏变成了一边在海滩晒着灿烂的阳光,一边喝椰汁,一边就在写稿赚钱了。另外,在全世界各地游走拍的照片,也可以给摄影网站卖掉。
自由职业者只是标签,标签里面的含义,就是要做自己
做自由职业确实有走对路的感觉。
固定职业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在为别人做事,一个项目来了必须要按照这个项目的要求不去,不管喜不喜欢。
现在对不同的项目可以选择,对不喜欢的可以说不,这是很爽的瞬间。做喜欢的事,会事半功倍,会超出自己的想象。
但也有失去,自由职业没有大的集团在后面支持,什么都要靠自己。需要有很大的抗压能力,所有东西都要靠自己去赚取。
我觉得不管自由职业也好,还是固定职业也好,都需要想好自己的职业发展,有喜欢并且擅长的领域。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流动状态,没有一种身份标签是永恒的,只要你自己觉得快乐,死去的时候回顾人生没什么遗憾,就是很幸福的人生了。
自由职业,还是固定工作,不过是两个标签。
比标签更重要的,是打磨自己拥有一种可供自由的能力,有平台时如花怒放,离开平台时如花在野,都是好看的姿态。
愿你既能朝九晚五,也能浪迹天涯。
本期编辑: 云晓,好好虚度时光签约作者。呼吸着,活着的生命。
-END-
推荐阅读:
移居爱尔兰、新西兰、大理、澳门后,我有没有过上想要的生活?
26年了,更想念那个浪迹天涯的你
没有过负重前行,哪来的岁月静好
▼ 点击“阅读原文”,开启伍宝中华茶道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