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日记--第1181天
圣诞节这天,不想上班,休息在家。
9点带着巴金去打预防针,顺路加油,花费215。
丈母娘过生日,请她吃了顿饭,花费210。
出门,发现车窗被贴了张条,违章停车,花费100。
我调侃QZ:看,这就是你指挥的停车位,本来资金链就断了,雪上加霜。
她:啦啦啦~~~
你问我为什么资金链断裂?
别提了,都怪QZ这个傻蛋。
最近一段时间用钱的地方很多,她们店里用钱,我压货用钱,买套套也要用钱,所以,需要用信用卡周转。
她有两张信用卡,初一还A,十五还B。
一直以来,倒还顺畅,某日,QZ微信惊呼:老公,我办错了件事!
我问:啥?
她:信用卡还错了,之前应该还A,结果我还成了B,现在明天又要还A,咋办?
我:所以,一下子还了两张信用卡?
她:可以这么理解。
我:还差多少?
她:100000。
我:卧槽!
她:多打了个零。
我:。。。。。你别管了,我看着弄吧。
她:么么哒。
打开三个微信号,凑了凑,5000出头。
登上了QQ,打开财付通,一看,余额28.5元,转出,一分也是爱。
淘宝提前收款,一算,2900。
看了看支付宝里的105.4元,摇了摇头。
还有半个月发工资,是指望不上了。
所以,还差2000。
管朋友借吧,3天还上,我这样想着。
拿出微信,刚翻开通讯录,下一秒便关掉了手机。
不借了,2000块钱,不够丢人的。
也懒得去公司财务套现了,直接让同事给我套了个现,2000块钱,手续费12。
转账给我,OK。
下面,同学们注意了,今天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就要出来了,请大家做好笔记,考试一定会考,送分题。
能做到不管朋友借钱,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忘记是从哪看到的这句话了,大意就是这样,初读无味,但回味悠长。
一直以来,我认为自己的人品还能及格,在朋友心目中的信誉也能够给个好评。
因此对于借钱这件事,一直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反正我会在约定期限给你。
印象很深刻的一次,缺3万块钱,想都没想,直接给A发了个微信。
A回:哥,我现在没那么多钱,咋整,我这还有个几千,我都转给你吧。
给B打电话,B说:拿不出这么多呢,你着急吗,等月底我发工资行吗。
A和B,在我心里,都是属于那种只要有钱绝对会借给朋友的人。
我谢绝了他们,没再去骚扰C,因为那一刻,我就意识到,自己的这次借钱行为,已经给朋友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
也许电话的这头,心大的我没再多想什么,可我不能保证A和B不会在那头胡思乱想,他们也许会想:我没借他钱,他不会觉得我不借给他吧,可我真没钱啊。
这种感受,被朋友借过钱而又因为自己拿不出钱回绝了朋友的人,一定感同身受。
没有钱借给朋友的人,往往比被拒绝的朋友还要难受。
我借钱,只是为了周转,而朋友,也许需要将自己的全部生活费用拿出来。
那次的3万缺口,我最终用了一张信用卡解决。
是啊,一张信用卡就能解决的事,为什么要拿出来去考验朋友之间那份脆弱的友谊呢?
打那以后,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底线,不管朋友借钱,或者说,轻易不管朋友借钱。
电影《教父》里,有一句话很经典---友谊与金钱,就像油与水。
仔细想想,是不是这么个理?
有人说,通过借钱这件事,就能够看出一个人到底是不是真正的朋友。
所以,他们的逻辑是,我一旦开口向你借钱,你就必须要借给我,不论砸锅卖铁,我不管过程,只要结果。
没有?那不好意思,看来你没把我当成朋友。
什么狗屁逻辑,在我看来,拿金钱考验朋友这件事,本身就不应该存在于真正的友谊之间。
文章的结尾,根据教学大纲,我们要再次紧扣本文主题中心思想:朋友之间,尽量少谈钱。
欢迎添加我的第三个微信号:medh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