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希望收到一份200元以上的圣诞礼物 @微信官方
日期:2017-12-25 作者:@ 阅读:

我希望收到一份200元以上的圣诞礼物 @微信官方

  

   1、

  “我偷偷查了礼物的价格,

  才五十块”

  这两天,所有人都在朋友圈@微信官方讨要小红帽、年终奖、考试答案男朋友时候,我看到了一个不协调的声音

  朋友晒出一张单据截图说:

  “有人说给我寄了一份礼物,一查这东西居然才五十来块,真是呵呵哒。”

  好奇之下我忍不住问询一番,结果得到的答复是,这个送礼的人和他非亲非故,也没有什么暧昧或者追求故事,只是一个“关系不错”的普通朋友罢了。

  聊完我心里正准备站在道德的制高点Diss他一番,让他知道什么叫“尊重别人的心意”、“礼轻情意重”、“你都没送礼给别人,凭什么看不起送你礼物的人”。

  但转念一想,我们自己好像也会有这样的时刻——

  生日的时候朋友送来蛋糕,不情不愿的收下,吐槽蛋糕麻烦又不实用,觉得送这个根本就是舍不得花钱嘛;

  逢年过节老妈从家里寄来好吃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不给我发个红包呢;

  同学旅行专程带来的伴手礼,拿到之后也会偷偷去查值多少钱;

  直男审美的男友终于开窍买了一只YSL,又嫌弃他为什么不买纪梵希的小羊皮;

  等等等等...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心意、喜好、精心准备再也不是礼物的关键,价格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价格签上的数字代表态度,为你花钱就是重视你。不管礼物你喜欢与否,只要贵就对了,反正发朋友圈也有面子,或者还能加上一句“我其实无所谓,是Ta非要送”。

  眼看圣诞就要来了,新年也近在眼前,各大商场开始循环“Jingle Bells”,购物软件提醒你“双旦”有特别折扣,各大公众号开始轮番盘点今年的圣诞礼物清单。

  在这种“好像全世界都在过圣诞节送礼物”的氛围下,根本由不得你去认真思考你想要或者你想送一份怎样的礼物。

  

  

  2、

  为什么我们懒得制造惊喜

  你还记得2007年的圣诞节吗?

  那时经常提前一个月开始攒钱,12月初就在各大精品屋文具店搜罗好看好玩的贺卡,有的打开来是小雪人在唱“Jingle Bells”、有的打开是一棵立体的圣诞树、还有的贺卡翻开是相框,方便贴上搞怪大头贴…...

  你亲手写下的每一份贺卡,打包的每一个苹果,都那么郑重其事那些平时羞于表达的情感在礼物的包裹下也变得极其自然。 

  特别是每一份礼物在送到那个人手上之前,都被反复打开、把玩、揣摩了无数次,想象着Ta收到时的心情

  除了贺卡,我收到过朋友亲自画的漫画,就画在作业本上,主角是我,剧情好笑又中二。那本粗糙的漫画现在还在我家,翻出来看到上面幼稚的对话总能让我笑出猪叫声。还有朋友把她珍藏的魔卡少女樱的贴纸送我,而我直到贴纸背后的胶水自动脱落都没舍得用过。

  我也陆续送出过自己织的围巾、传说中能许愿的一整罐千纸鹤、周杰伦手抄版歌词集......没什么钱的时候我们想尽办法让自己送出的礼物更与众不同一点,妥帖地存放收到的每一份礼物,亦同样珍视礼物背后的情谊与真心。

  现在的我,不仅不期待礼物,反而害怕收礼物。毕竟明明不喜欢还要装作很惊喜很感动是很需要演技的,更别说礼物代表着的人情往来。

  以至于和男朋友交往没多久,我就向他说明:“我不喜欢惊喜,你想送我礼物的话直接问我喜欢什么吧”。作为送礼物的一方,我也更倾向于直接问友人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

  我们并不是不擅长制造惊喜,而是越来越懒得花心思

  3、

  在不讲究仪式感的年代

  我们才真正拥有过仪式感

  以前我相信圣诞老人真的存在,为家里没有烟囱担忧着圣诞老人会不会找不到来我家的路。

  后来对于这段历史我是羞于承认的,觉得当时真是蠢极了。现在呢?在“丧文化”和“佛系”的热门标签下,我却想再次拥有愚蠢的天真理直气壮犯错的勇气因为,当丧已成常态,燃就显得更加动人。

  就像从学会了群发祝福后,我们再也没有当初生怕在贺卡上写错字的认真和小心翼翼,也没有一个一个折千纸鹤的耐心,收到祝福短信也不如收到贺卡时那般期待和高兴

  当“仪式感”这个词横空出世,我才发现,在不讲究仪式感的年代,我们才真正拥有过仪式感。

  而现在,大家一方面宣称自己信奉情比金坚,一方面又笃定礼物的价格在某种程度上能代表感情的深浅。接着高举“仪式感”的大旗给跟风消费戴上体面的帽子,多讽刺。

  节日的晚上,聚会的人匆忙的吃顿饭然后和大商场的圣诞树合影就匆忙散去。单身的人呢,不管干什么,最后听一首Eason的《圣诞结》也算是功德圆满

  一觉醒来,和平时也没有区别,只有支付记录和点过的赞提醒你,昨天是某个重要节日。

  4、

  “你不知道我想要什么

  我也不在乎你送了什么”

  时代进步了,我们捕捉爱的能力却下降了。

  交朋友之前,要权衡他值不值得交往;

  谈恋爱之前,要衡量他出身、学识和财富

  送礼物之前,要先去刷刷各大礼物清单。

  这样的操作是很好,有规有矩,还有方法论。但倘若凡事中间都插着一个标准去执行,乐趣和真心也就都全无了。

  你不知道我想要什么,我也不在乎你送什么。

  有个不爱玩桌游的朋友阿雯曾经收到过一盒《狼人杀》,她一脸冷漠地说:“送礼物的人真是莫名其妙,送这个干嘛呢,他不知道我不喜欢玩游戏吗?”

  是的,送礼物的人确实没有投阿雯所好,但这一番心意真的就是不认真不重视吗?没有送对礼物的人,就不配做朋友吗?

  礼物背后,送的人是怎么想的,他是抱着怎样的心情送的,阿雯可能兴趣了解这些。她只关心:这个东西,我不喜欢。

  我们总是借口说信息时代更新太快,人与人的感情都淡了冷漠了,礼物都没有心意。但转头还要出一篇类似“那些亮瞎我的圣诞礼物”之类的清单来吐槽。

  娱乐笑过的背后,又有多少真的送过、收过这些“土到家”的礼物的人,尴尬不知所措

  是,八音盒、镀金玫瑰、水晶球、贺卡都很老土。还不如送我一身英雄皮肤,至少我一眼就能看见这身皮肤值多少钱,然后又可以愉快地开黑了。

  但一味地物化,只会让我们失了重心。把礼物用可视化的价值去衡量,本质上和时代无关,只和人有关。

  要知道值钱的从来不是礼物,该被珍藏的也应该是彼此的心意。

  5、

  礼物我准备好了,你在哪里?

  当网络疯传第一批90后的胃已经垮了、已经秃了、已经出家了、正在经历中年危机了,有人说这种养生情绪是一边作死,一边自救。却没有看见将情绪放大的我们,潜意识希望的却是“被救”

  我们自嘲,把自己放在这代人的巨大网格之中,其实只是为了掩饰以自己为中心的超级结点。

  我们表面上似乎不应该活得这么自我,所以假装活成去中心化拓扑结构的样子,而支撑这一场闹剧的,则是日渐丰富的资讯物质、日渐成熟的社交技术

  我们把自己放在弱者的位置,或者佯装为弱者,我们需要更多的同情

  事实上,我们只会索取,却再学不会分享。

  有则广告文案是这么说的:你总说那段日子一无所有,那你又总在怀念什么呢?

  也许正映射了今天的我们:我找不到自己了,我也找不到你了。我们怀念的,是当时有血有肉有感情的自己。

  我们的人生一边不停地做减法,让那些无关的人离我们远点吧,却又一边吐槽世态炎凉,朋友都形同陌路了。于是独善其身,最后孤独一生

  难道礼物仅仅是为了迎合节日、迎合消费心理,或是不带感情的社交礼仪吗?我想,礼物的最大意义应该是,你会感受到原来有一个人花心思,只是为了让你开心 

  在还能折腾的时候尽可能地多制造一些美好的回忆,也会让人生少一些遗憾。在选择礼物的过程中,也是一次对自己的成全。

  

  说来惭愧,我自己也很久没有为谁精心准备过一份礼物、认真写过一段祝福了。

  我们一面喊着:“不要成为无聊又无趣的大人啊!”一面敷衍对待本该被郑重处之的情谊,甚至对别人的真心嗤之以鼻加以点评,我们都忘了那个让血变凉的人恰恰是我们自己。

  我们真正怀念的或许并不是十年前的圣诞节,而是它背后包含着的东西,那可能是我们在这个时代比之前任何一个时代都更需要的东西,那是久违的真诚和真心。

  是一份绞尽脑汁希望对方会喜欢的礼物,是在准备礼物的过程中赋予它真挚的祝福,是不被消费主义裹挟的仪式感。

  希望从这个圣诞节开始,我们都能重新拥有当初那份感知爱的能力和耐心。

  噢对了,我们还准备了一些圣诞礼物

  下拉到留言区或者点击第二条推文

  都可以获取~快来带走它吧

  今日插画,作者:企鹅妈妈Alices

  ■   ■   ■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希望收到一份200元以上的圣诞礼物 @微信官方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