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5 八面楚风
对很多来说,杨绛是女神无疑。她有完美的爱情、幸福的家庭、杰出的成就,而她整个人亦是从容优雅的代名词。
“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天下最有才情和风骨的女子”,“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民国最后一位女先生”……太多的赞誉加在她的身上。
其实,她的人生并非总是顺风顺水。如何走过战争与动荡,在长达一百年的时间里始终保持不争不慌的状态,是杨绛身上最大的谜。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杨绛:认真的年轻,优雅的老去 来自古典书城 00:00 20:04
主播 | 书心
01
喜欢的事,认真以待
父亲给她起名季康,
就发成“绛”的音,
后来写的话剧公演时,
索性把“杨绛”取为自己的笔名。
却又蕴藏着北方女子的傲骨。
婉约和傲骨,在她的身上完美地融为一体。
教会她什么是“包容忍让”。
杨绛的从容心态,最初承自父亲。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无须特立独行。
杨父也不担忧,
杨绛父亲杨荫杭
在爱读书的父亲影响下,
一次父亲问她:
“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
她说:“不好过。”
“一星期不让你看呢?”
她答:“一星期都白活了。”
她回家去问父亲拿主张:“我该学什么呢?”
父亲说:“没有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
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
于是,杨绛终于不顾老师们的惋惜和劝导,
选择了她喜欢的文科。
02
喜欢的人,认真去爱
读大三的时候,
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
后来果然考上了,
先后师从吴宓、朱自清等名师。
杨绛在清华大学古月堂的门口,
这一切使他们怦然心动。
钱钟书急切地澄清:
杨绛也趁机说明:
“也有人说费孝通是我的男朋友,这也不是事实。”
钱钟书文采斐然,
1935年7月13日,
再后来随钱钟书远赴英国牛津大学,
杨绛和钱钟书在这里如鱼得水,
除了听课外,
两个人举案齐眉,赌书消得泼茶香。
饱学终日,乐此不疲。
回到寓所,就拉下窗帘,相对读书。
却是最让人羡慕的爱情。
认定了一个人就与他相依相伴,
03
钱钟书虽然将婚姻比作围城,
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
可他和杨绛却是例外,
“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把它念给钱钟书听,钱钟书当即表示,
“我和他一样”,杨绛答,“我也一样”。
杨绛女儿钱媛
在英国时,杨绛怀孕,
钱钟书说了这么句痴话:
“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
而那时的杨绛,对于“像我”并不满意,
她想要一个像钟书的女儿。
钱钟书过得十分辛苦。
一边要来医院看望妻女,
每每如此,
杨绛说,不要紧,她洗。
弄坏台灯,黑灯瞎火。
杨绛说,不要紧,她修。
弄烂门轴,关不上门。
杨绛说,不要紧,她装。
杨绛的“不要紧”三个字,
只要妻子在,一切都安稳。
有一次,钱钟书额上长了一枚疔疮,
久不见消退,钱钟书心有隐忧。
杨绛就说:“不要紧,我会给你治。”
钱钟书一听,即刻心安。
杨绛只是帮他热敷,疔疮却真的被拔掉,
半点疤痕也无。
然而,为了钱钟书她几乎变得无所不能,
将两人的日子过得井井有条。
一路走来,看罢了太多。
人走席散,天涯各安。
《围城》是在沦陷上海的时期写的,
杨绛说:“我急切要看钟书写《围城》,
做灶下婢也心甘情愿。”
1947年《围城》成功问世,钱钟书在序中说:
“这本书整整写了两年两年里忧世伤生,屡想中止。由于杨绛女士不断的督促,替我挡了许多事,省出时间来,得以锱铢积累地写完,照例这本书该献给她”
杨绛选择了后者。
放弃自己在文学上的追求,
在自留的样书上,
钱钟书为妻子写下这样无匹的情话:
“赠予杨季康,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04
惟有身处卑微的人,
“人人需洗练”。
可她并不如何沮丧,
反而觉得享受到了向所未识的自由,
第二天就戴着出门买菜。
让人顿生敬重之心,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他们一口拒绝了,
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
所以她才能随遇而安。
她一生所求不多,
正是在那样艰难的处境下,
后来被称为最好的译本。
在《将饮茶》中她写道:
倒是那一道含蕴着光和热的金边。”
有人说她一辈子这也忍,那也忍,
她撰文称,
含忍无非是为了保持内心的自由,
内心的平静。
05
人生的取舍,需认真看清
杨绛先生,一个才华与贤惠并重的女子,
哪怕走到人生的边缘,
1994年,钱钟书病重住院。
不久,女儿钱瑗也病重住院。
她曾说,
“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
1997年,他们的女儿英年早逝。
深受失亲重创的杨绛对钱钟书说:
“你放心,有我呐!”
一年后,钱钟书也去世。
在丈夫与女儿相继离世后,
“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和一般的老太太一样,
早上起床吃饭,在家里溜圈做操,
有的时候看朋友,有的时候朋友来看她。
图 | 沈建中摄影
2005年,杨绛躺在医院病床上。
她被给这个题目缠住了,
想不通又甩不开,便寻寻觅觅找书看。
与外界不多接触的她,
早就借翻译兰德的诗,写下了无声的心语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可杨绛不这样,她读书写作、翻译治学,
只是因为兴之所至,并没有一丝争名逐利之心。
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
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
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又令人无限动容。
我却觉得是杨绛先生一生的写照: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干系。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一百多年的漫长岁月,
她这一生,如同明灭之中划过的一根火柴,
2016年5月25日,杨绛先生去世,享年105岁。
他们仨终于团圆。
世间虽再无杨绛先生,
但她留下的文字、她的思想、她与世无争的风骨、她优雅淡泊的文人与情怀,她和钱钟书先生六十年的相濡以沫……
我们喜欢杨绛先生,
喜欢她的且将优雅过一生,
我们更应敬佩杨绛先生,
敬佩她认真去经历生命历练的劲头。
在年轻时认真经历生命的历练,
方能在岁月中优雅地老去。
如果来不及认真年轻,
也要做到认真老去,
如此方不虚度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