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时期,某年某月某日,沛县中阳里有两个婴儿呱呱坠地,一个叫刘邦(原名刘季),一个叫卢绾。因为同年同月同日生,两人成了发小。
刘邦年轻时,是个古惑仔。
他长得帅,史载“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可见是个高鼻梁的美髯公。
当时,沛县有两个帮派,为了争夺霸权,大打出手。结果,两派的头儿都遭到了官府通缉。
刘邦溜得快,躲进了深山。另一个帮派的头儿则被官府惩处,从此灰头土脸,失去了威信。
刘邦藏匿深山期间,多亏了卢绾。卢绾不顾自身安危,屡次潜入深山,给他端汤送饭。
连沛县县令也有求于他,为啥呢?
因为几乎没有刘邦破不了的案子。
他的古惑仔弟兄们遍布街头巷尾,只要给官府提供点儿线索,再复杂的案子也迎刃而解。
刘邦因为破案立功,被提拔为泗水亭长。五邻一里,十里一亭。别小觑亭长是芝麻官,下辖1300多人呢。
刘邦是酒色之徒,经常去武负、王媪两位小姐姐的酒肆买醉,而且从来都是赊账,简直比孔乙己还孔乙己。
每逢年关,武负、王媪就会清零刘邦的酒债。她俩为啥优待刘邦?
仅仅因为刘邦是亭长?不完全是。
古人是很迷信的,换成你,敢叫明日之子(未来的真龙天子)还钱吗?
此类奇事,不止一桩。
某回,财主吕公大宴宾客,沛县的父老豪杰几乎都去了,包括刘邦。
因为赴宴者太多,所以有个规矩:贺礼超过千钱的,在堂上就座;贺礼不满千钱的,在堂下就座。
刘邦不愧是刘邦,是那个斩白蛇起义的刘邦。起义者是藐视规矩的,刘邦亦然。
他反手打出一张白条——贺钱万。侍者以为来了位出手阔绰的富豪,急忙迎到堂上。
堂上坐着吕公和县令。县令对刘邦知根知底,脸顿时涨成了猪肝色。至于吕公,看到刘邦衣着朴素,自然也心生疑窦。只见吕公握拳,朝他……
拱手作揖,频频敬酒。
宴会临近尾声,宾客如潮水般退去,吕公却挽留刘邦,并说:“我打小给人看面相,阅人无数,还从没见过谁的面相如您一般。我有小女,待字闺中。您若不嫌弃,便许配给您。”
据说,吕雉曾怼过吕公:“爹,您以前老说女儿会嫁给贵人。沛县县令来提亲,您尚且不答应,却把女儿许配给刘邦那厮。”
吕公怎么回复的?
为了不招致女性读者的白眼,此处引用司马迁的原话:此非儿女子所知也。
秦始皇修建阿房宫、骊山墓,从全国各地征调役夫,沛县也不例外。
沛县到京城咸阳,千里万里,路途艰辛。所以,没有一个衙吏愿去。
有句话叫: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或许刘邦也想去皇城根下转悠转悠,见见世面,所以,他自告奋勇。
启程那天,衙吏都来送行并赠予盘缠(路费)。别人都赠予三百钱,唯独萧何赠予了五百钱(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
到了咸阳,繁华的首都让穷乡僻壤出来的他大开眼界。尤其是秦始皇的车驾,浩荡如长龙,连起来可以从三环到四环。
后来,项羽也望着秦始皇的车驾兴叹:“彼可取而代也!”
项羽口气不小,胆子忒大!这种大逆不道的话,倘若被官府的爪牙听到,可是杀头之罪啊!
从这一点也看出,刘项二人,虽然都是英雄,都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却有所不同。
刘邦是草根,项羽是贵胄。
若干年后,在位的已经是秦二世。
秦二世比他爹秦始皇还能作,疯狂地大兴土木,并向全国各地征调役夫。
刘邦因为去过一趟咸阳,这次又被委任为役夫的头目。
路上,时不时有役夫开溜。刘邦身为头目,肩负其责。
即便抵达目的地,也是死罪。如果中途逃亡,被抓住最多一死。
横竖都是死,不如逃亡吧,或许还有转机。
于是,刘邦解散了役夫,带着十几位誓死追随的亲信遁入芒砀山,这比“逼上梁山”早了1300多年。
就在刘邦占山为王的那段时期,天下风起云涌。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各地豪杰纷纷响应。
刘邦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个创业风口,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他立刻出山,并被推举为沛县义军的领袖,是为“沛公”。
按理说,萧何、曹参在沛县素有威望,比之刘邦,更可能当选领袖。
只不过,他俩都是文吏,属于士大夫阶层,最大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类人最想当“帝王师”,而非“帝王”。因为他们不愿承担太大的风险和压力,毕竟一旦反秦失败,出头鸟最先被猎杀。
Anyway,刘邦就这样当上了沛县义军领袖。
陈胜、吴广起义仅持续半年左右,就game over了。
然而,全国各地义军如星火燎原。各方诸侯野蛮生长,其中实力最强的是项氏叔侄率领的江东子弟兵。
刘邦在外征战时,根据地丰邑被叛将雍齿所占。刘邦立刻回师,却久攻不克。
这时候,刘邦想到了借兵。行至半道,上天送了刘邦一份大礼——张良,从此,刘邦如鱼得水。
至于借兵,刘邦在项氏叔侄那里借到了5000精兵,收复了丰邑。
刘邦也成了项家军中的一员。
那时候,不论是哪路义军,都有一个共同的小目标——灭秦。
刘邦和项氏叔侄并肩作战,攻坚拔寨。
项羽破釜沉舟,在巨鹿以少胜多,大破秦军主力;
套用曹操的一句名言:天下英雄,唯刘邦与项羽。
话说刘邦军进入咸阳以后,开始大肆争抢,萧何也不例外。
只不过,别人争抢的是财物,萧何争抢的是府库里一些记录山川地形、赋税人口的文书。
正因为有了这些文书,汉军才能对天下的关隘险要,了若指掌;才能因地制宜,布置战略战术。
萧何的良苦用心,刘邦暂时体会不了。自打进入咸阳宫以后,刘邦沉湎于酒色,春宵苦短日高起。
樊哙见刘邦不思进取,怒气冲冲地闯到宫中:“主公,您想当帝王?还是只想当个富家翁?”
樊哙毕竟是粗人,话太糙,刘邦哪听得进去?
樊哙悻悻退出,在走出宫殿的廊道上,撞见了张良。
张良见樊哙面露难色,问明原委后,微微一笑:“我去说服主公。”
进去后,张良晓之以理:
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
这番话如醍醐灌顶,刘邦如梦初醒,下令封闭宫殿,退到灞上驻军。
为了安抚关中百姓,刘邦废除秦朝以往的严刑峻法,并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昔日,秦国“据崤函之固”,以关中为根据地、大本营,继而灭六国、吞八荒。或许是出于这个原因,抑或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刘邦采纳了这条计策。
然而,刘邦忽略了一点,他的对手不是人心不齐的六国军队,而是强大而有凝聚力的项家军。
早在来时的路上,项羽已经听说刘邦捷足先登的事儿,心中颇感不快!
当项羽率铁骑长驱直入,至函谷关前,却发现自己被拒之关外时,彻底怒了:“你他娘的攻城车呢,给我拉来!”
叩关的号角吹响,项家军以势如破竹之势攻克了函谷关,一路穷追猛打,杀奔至离咸阳不足百里的戏地!
范增进言:“我听说刘邦过去是个酒色之徒,此番进咸阳后,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可见此人志向远大,不如趁早灭之,以绝后患。”
项羽点头称是,下令明早全军出击,灭刘邦!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接着,项伯伴舞,实为保护沛公。后来,樊哙持盾闯了进来。
再后来,刘邦借口上厕所逃走。最后,范增拔剑砍破了玉斗(刘邦的礼物),叹息:“唉,竖子不足与谋。日后和项王争天下的,必是刘邦,我们等着被俘吧。”
鸿门宴之后,项羽进入咸阳,尊怀王为义帝,并分封诸侯。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定都彭城。
有人劝项羽立足关中,因为关中沃野千里,且有崤山、函谷关等天险,进可攻,退可守。
项羽不听,并说:“富贵不还乡,犹如穿着Prada在黑夜里行走,又有谁看得到呢?”
这就有了成语“衣锦夜行”。
项羽哼着“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衣锦还乡。不过,项羽仍暗中观察刘邦的一举一动。
刘邦不傻,晓得项羽盯着自己。于是,刘邦在前往封地汉中的路上,吩咐部下将栈道(从汉中通往关中的要道)付之一炬,以示不再与项羽争天下。
这时,项羽帐下有位执戟郎(相当于警卫员)因为不受重用,跑来投奔刘邦。
这位执戟郎叫韩信。
韩信年轻时,是个loser。他穷到向漂母乞食,甚至受过胯下之辱。以上种种,导致刘邦瞧不上他,丢给他一个类似仓库管理员的小官。
在这个岗位上,韩信干得闷闷不乐。某天,还因为同僚犯事受牵连,差点儿被杀头。
当刀斧手走到跟前时,韩信想到壮志未酬,就稀里糊涂地死了,忍不住喟叹:“汉王想取天下,为何要杀壮士?”
监斩官叫夏侯婴,擅长兵车作战,也是刘邦的御用司机。
当夏侯婴听到韩信这句话,觉得此人口气不俗,便勒令刀斧手停止行刑,并亲自给韩信松绑。
一番交谈下来,夏侯婴惊觉此人是奇才,便推荐给时任相国的萧何。
萧何与韩信交谈过后,也觉得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又向刘邦举荐了他,并建议刘邦拜他为大将。
刘邦很不屑,韩信出身寒微,而且是从项羽阵营过来的。再说了,韩信无尺寸之功,陡然提拔为大将,其他跟随自己出生入死多年的武将,势必不服。
考虑到这些,刘邦提拔韩信为治粟都尉,掌管生产军粮。
终究是大材小用。
没多久,韩信不辞而别。
萧何听说这件事以后,不分昼夜地追赶。终于在某个深夜,萧何追上了韩信。那个深夜,江风拂岸,韩信伫立渡口,欲济无舟楫。
冥冥之中,似有天意。或许上苍也想替刘邦挽留住韩信吧?
萧何带回韩信以后,再次劝刘邦:“主公,韩信是千古一遇的将才。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请主公不要再错失将才了!”
这回,刘邦终于听进去了,登坛拜将。
韩信不负众望,首秀就是入围经典战役Top10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韩信派遣大将樊哙前往修复栈道。修复栈道,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少说也得耗上几年,才能修复得好。所以,章邯(项羽安插在关中的诸侯王)有点掉以轻心。
万万没想到,韩信却率汉军从陈仓古道直取关中,突然出现在章邯军的后方。章邯军猝不及防,大溃。
与此同时,项羽正陷于齐地叛乱的战争泥沼中,无暇顾及汉军。
刘邦攻取关中后,又策反了几路诸侯,集结起一支56万的联军,竟端了项羽的老巢彭城。
项羽听到后院失火,立刻从齐地叛乱中抽身,亲率3万铁骑,杀奔彭城!
当刘邦与各路诸侯在彭城内大摆庆功宴时,殊不知,灾难已经降临。
虽然刘邦的联军有56万之众,但各路诸侯人心不齐。所以,联军不过是乌合之众。
虽然楚军仅3万,但在战神项羽的带领下,可谓“将雄雄一窝”。
而且,楚军当中多数人的妻儿老小,此刻正困于彭城。这些楚军为了救出家人而战,岂不个个奋勇争先?
结局毫无悬念,联军兵败如山倒。
刘邦困在楚军的包围圈中,眼看就要命丧于此。
然而,刘邦作为明日之子,自带锦鲤光环。说死就死,剧情还怎么发展?
诡异的一幕发生了,史载“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忽然间,狂风大作。刘邦趁着天昏地暗、飞沙走石之际,冲出了重围。
刘邦以为逃出生天了,忽然又听到身后不远处传来“哒哒”的马蹄声。
刘邦回首,发现是楚军小分队在追杀自己,为首者是楚将丁公。
丁公是刘邦的故人,于是,刘邦大声疾呼:“两贤岂相厄哉。”这意思是,贤士何苦为难贤士?
丁公听到刘邦直呼自己是贤士,心里美滋滋的,加之,和刘邦有点儿交情,便放了刘邦一马。
放虎归山,纵龙入海!
刘邦一路狂奔,路上遇到了夏侯婴和一双儿女,便弃马换车。
孰料,走不多远,又遇上了楚军的追兵。为天下者不顾家,刘邦便把儿女丢下了马车,以便减轻点重量,好让马车驶得更快些。
司机夏侯婴立刻下车,把这双儿女抱在怀中。
“夏侯婴,把他们扔下车去。”
“主公,万万不可啊,他俩是您的骨肉啊。”
“胆敢抗命,我就一剑杀了你。”
“主公杀了我,谁来给您驾车呢?”
刘邦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但他只能干瞪眼,看着身后的追兵逼近。
好在岔路口突然涌出了一群难民,而夏侯婴不愧是老司机,一扬鞭,马车一加速,卡在难民堵住马路前,冲了过去。
等到难民拥堵住马路,刚好也“拦”住了身后的楚军追兵。
彭城之役,是项羽继巨鹿之战后,又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经此一战,项羽的声威如日中天。
那么,刘邦经此一战,一蹶不振了吗?并没有。
因为有萧何。萧何坐镇后方,持续给前线输送物资和兵员。
如果把萧何比喻成汉军的造血系统,那么,张良就是汉军的大脑。
亲统一军正面刚,刘邦显然敌不过项羽。
如何才能打败项羽呢?
张良替刘邦制定了战略,官方叫“三管齐下”,俗称“群殴”。
所谓“三管”,也就是“耗死项羽的三驾马车”,一为韩信,二为彭越,三为英布。
由韩信单独率领一支大军,开辟第二战场,让项羽忙于两线作战。彭越和英布(英布原是项羽部下,被策反)则开展敌后工作,打游击战。
从张良提出“三管齐下”这天起,项羽开始走下坡路了。
虽然项羽战无不胜,但那只是战术上的胜利。
当时的情形,往往是项羽击退正前方的刘邦军,就听到侧翼有彭越在捣乱;待项羽率军去打彭越时,忽闻楚军粮道被英布给劫了;刘邦卷土重来,韩信更是如入无人之境,如拔钉子一般,拔掉项羽分封的诸侯们。
项羽不在战斗,就在去战斗的路上。他就像一个疲于奔命的消防员,哪里起火了,就赶往哪里,但总有灭不完的火灾。
一言以蔽之,项羽在战略上输了。
不过,“西楚霸王”毕竟不是盖的。项羽在正前方,也就是荥阳前线,仍以攻为主,而且是猛攻。
刘邦坐困荥阳,眼看快支撑不住了,某位叫纪信的将军提议:“我和主公长得略微相似,不如由我假扮主公,出城诈降,主公趁机逃脱。”
好一条金蝉脱壳的妙计,只不过,这样纪信就没命了。
连亲骨肉都弃置不顾的刘邦,半推半就,最后还是答应了纪信的请命。
次日,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荥阳城门突然洞开,里头缓缓走出一大群汉军士兵。奇怪的是,这些汉军士兵腰肢细细的,走路姿态也扭扭捏捏。
汉军士兵排成两列,中间过道驶出一辆黄幄车,显然是刘邦的专属坐骑,黄罗伞盖上插着白旗。
“汉王请降”,有人嚎了一声。
楚军被突如其来的胜利冲昏了脑袋,齐声呐喊:“项王万岁!”
殊不知,刘邦正乔装打扮,率数十轻骑逃出了荥阳。
项羽听到楚军的呐喊,驱马上前。
靠近汉军才发现,那些汉军士兵竟然都是女扮男装的妙龄女子。黄幄车里坐着的,也压根不是刘邦。
“你是何人?竟敢冒充刘邦?”
“我是汉王帐下的大将纪信。”
“刘邦人呢?”
“呵呵,汉王已经跑了。”
纪信面无惧色,倒使得项羽心生恻隐。
“壮士,何不弃暗投明?”
“呵呵。”
纪信一声冷笑,项羽彻底恼了,下令把纪信捆在柴堆上,活活烧死!
死节古来虽有矣,大都死节少如公。
话说刘邦溜是溜了,却没有白白把荥阳拱手让人,而是留下周苛等把守。
项羽一时半会攻不下来,忽闻彭越在后方捣乱,只好掉头去打彭越。
彭越自然不是项羽的对手,但彭越深谙“敌进我退”的游击战方针,打不过就躲。
项羽无法一次性解决彭越这个心腹之患,恨得牙痒痒的,却又听到刘邦卷土重来,攻克了成皋。
项羽怒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回去,绕过成皋,出其不意地直取荥阳,一举拿下!
项羽之前打荥阳,久攻不克,所以,项羽觉得周苛是个善守城的将才,想收归麾下。
面对项羽的劝降,周苛破口大骂:“你们趁早投降汉王吧,不然早晚沦为阶下囚。”
项羽大怒,烹杀周苛!
刘邦是个不讲信义的无赖,却博得那么多忠义之士的誓死效忠。只能说,刘邦的人格魅力确实大。
烹杀了周苛,项羽还不解气,亲率愤怒之师猛攻成皋。
这次,刘邦学乖了,还没等楚军围住成皋,就开溜了。
没有刘邦坐镇的成皋,很快被楚军攻克了。
话说刘邦一溜烟跑到了小修武,闯进韩信的大帐。韩信尚在睡梦中,就被夺走了兵符。刘邦还是对韩信有戒心,担心韩信不肯交兵权,所以才搞这种“偷袭”。
有了韩信的兵马,刘邦就有了与项羽争锋的底气。
而此刻,彭越在后方给项羽捣乱,项羽不得不掉头去收拾。
刘邦趁机收复了成皋,并集中优势兵力围攻荥阳。
项羽听说后,回师救援,荥阳之围遂解。
双方在广武山对峙,中间隔着鸿沟,也就是象棋中的楚河汉界。两军相持日久,项羽的后方供给渐渐跟不上了。
而刘邦的后方,有萧何坐镇,兵员、粮草几乎不断供。加之,汉军占了敖仓和成皋两座粮食基地,在这场持久战中渐渐处于上风。
为了打破僵局,项羽把刘邦的父亲刘太公绑在砧板(高俎)上,高悬在油锅的上方,放出话来:“倘若不速降,就烹杀你爹!”
孰料刘邦回答:“我与你曾结拜兄弟,我爹即你爹。如果要烹咱们的爹,别忘了分我一杯羹。”
听到这样的回答,项羽差点儿晕倒。
还有一回,项羽约刘邦单挑,并说:“这几年来战乱频仍,全因为我二人而起!我于心不忍,愿与你切磋武艺,一决雌雄,毋要再让生灵涂炭!”
无赖如刘邦,微微一笑:“呵呵,我斗智不斗力。”
项羽无奈地摊手。
项羽约架不成,就派一些勇士去叫阵,均被刘邦帐下的楼烦神箭手射杀了。
项羽听闻后,怒火中烧,亲自出马,大吼一声,直接把楼烦神箭手吓破了胆!
刘邦也亲自出马,仗着鸿沟既深又宽,项羽跃不过来,就壮胆历数了项羽的“十宗罪”。
项羽岂能忍?一声令下,万箭齐发。刘邦躲闪不及,一支箭正中胸口。刘邦急中生智,大声疾呼:“逆贼射中了我的脚趾。”
因为隔着鸿沟,楚军也看不真切,一时间也不知道射中了刘邦哪里。
刘邦回营后,拔掉箭镞,强忍疼痛,巡视各营。
众将士见到主公好好的,都相信刚才那支箭只是射中了主公的脚趾,便放心了。
见军心稳定,刘邦悄咪咪地驰往成皋养病。
等刘邦痊愈后,再次回到广武山与项羽对峙。
差不多同一时期,韩信攻占了齐地全境,并迎头痛击了前来支援的楚军。韩信有点居高自傲了,便给刘邦修书一封,信中说齐地人心不服,仅凭汉相之位,不足以震慑,请刘邦封他为假王。
刘邦拆阅书信后,破口大骂:“韩信这厮,当初是我提拔上来的。现在我坐困在此,他不来支援也罢,还伸手讨要好处!”
适逢张良在身边,立刻踩了踩刘邦的脚,凑到耳边说:“现在我们和项羽对峙,抽不开身。即便韩信想自立为王,我们也无法制止。不如顺势封韩信为王,否则,恐怕会生变故。”
刘邦听了后,脸上浮现不易察觉的微笑,又骂骂咧咧起来:“大丈夫觅封侯,要当就当真王,当啥假王?”(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
于是,派人前去敕封韩信。
同年,楚汉双方决定议和,以鸿沟为界,划沟而治。
项羽自然是松了口气,倘若僵持下去,楚军粮草不济,早晚显露颓势。
所以,项羽不假思索地同意了,并送还了刘太公、吕雉等刘邦的亲属。
虽然项羽是堂堂八尺男儿,但还是naive了些。
刘邦何许人也?是经过认证的无赖!
无赖眼中,所谓和议协约,不过是一张纸。
汉军杀了个回马枪,把楚军杀了个措手不及。
与此同时,韩信、彭越、英布也加入了这场围猎。
楚军困兽犹斗,甚至在固陵狠狠反击了汉军。然而,战术上的胜利再也无法挽救战略上的颓势。
汉军逐步缩小包围圈,楚军且战且退,被挤压到垓下。
垓下凉风习习,项羽坐在中军帐中,虞姬给他斟酒。
然而,这酒浇不了愁。
今夜,如没有加班补贴的夜晚一样难熬。或许明天,汉军就要压过来了。
虞姬或许体察到项羽的心思,泪水涟涟。
“虞姬,别怕!明早,我派800精兵护送你去江东,他日再会!”
虞姬乖巧地点点头,拭去了泪痕。
这时,四面八方传来了楚歌声。
楚地看来被汉军蚕食得差不多了,念及此,项羽悲从心起,慷慨高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也拔剑起舞,唱和:
汉兵已略地,
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
贱妾何聊生。
曲罢,虞姬倒在血泊中,胸口插着那柄剑。
项羽抚着虞姬的尸首,悲痛欲绝。
次日清晨,项羽率800精兵突出重围,朝江东方向而去。
行至中途,项羽向当地某位农夫问路,农夫不知何故,给项羽指了相反的方向。
项羽循着农夫指的方向,误入一片沼泽地,耽搁了不少时间。
等折返回去时,迎面撞上了汉军追兵。项羽最后一次斩将夺旗,并突围至乌江畔。
江畔泊着一叶轻舟,乌江亭长已经恭候多时。
忆往昔,八千江东子弟随自己和叔父项梁渡江,历经百战,才成就了西楚霸王的威名!
而今仅剩自己,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
项羽不愿苟活,他吩咐乌江亭长,把陪伴自己征战多年的乌骓马送过江,然后,拔剑自刎。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