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2015年讲这个跨年演讲的时候,我被惊到了,2016年的时候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了,2017年,因为种种原因我错过了。但是这一年我听了整整一年的“得到”app。2018年跨年的时候,我再次听了他的《时间的朋友》,我觉得我有话要说了。
今年的中心话题是“小趋势”。核心观点是我们无法改变大趋势,但是我们可以抓住小趋势,进而改变这个世界。因为“小趋势是影响趋势的趋势,带来改变的改变。”接着他用“扎心五问”,展开了他的全部跨年演讲的核心内容。这五个问题是:1.我能看到事实吗?2.我能感知“非共识”吗?3.我的时间够用吗?4.我的力量从哪儿来?5.时间愿意和我做朋友吗?
大概的答案是这样的。1.要看到事实,就必须学会还原真相,还原的方法就是多元思维。2.要感知“非共识”,就要回到事物的原点的去思考问题。3.要将整个人生作为一个度量单位来判断时间的使用效益,而人生长度至少100年。4.我的力量来自与我的良知良能,让它去推动信用飞轮。5.只要我们秉持长期主义的信念,我们就能让时间成为我们的朋友。
罗振宇一如既往地妙语如珠,节奏把握也越来越娴熟自如。但是,整个演讲听下来,我却觉得他的演讲逻辑上还是有一定的问题。比如对于观点的证明,他很善于提出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当他成功地将大家的注意力转向例子本身之后,恰恰没有容我们去质询:这个例子和观点是什么关系?这个例子是可信的吗?这个例子具有普遍意义吗?比如汪国玉的“南城香”的例子,虽然罗振宇说得头头是道,但是这个事例其实恰恰没办法证明“小趋势是改变趋势的趋势”,他的例子顶多能够证明顺应了大趋势的小改变,有着多么诱人的前景。因为外卖不是小趋势,而是数字支付大趋势下的必然产物,只是汪国玉及时的捕捉到了这个大趋势而已。还有关于顺丰快递的例子,他试图证明信用飞轮是我们改变世界的力量,但事实是,他充其量证明了信用在商业经营中有作用,但是这种作用是商业经营的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他并没有加以证明。接着他又举了北京十一学校的例子,来说明信用飞轮的力量。——但不要忘记,他想要证明的是我们是否拥有“把握小趋势改变大时代”的力量。而十一学校这个例子充其量不过是表明“信用飞轮”对于教育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或者不过是证明存在着“信用飞轮”的现象而已。
另一个方面,罗振宇希望我们要通过多元思维去了解真相,但他自己思考问题却又往往是单向度的。比如他针对大家对未来经济发展的担忧,用经济学家香帅(北大副教授唐涯)的一张过去两千年人类社会GDP发展的曲线以及一百年来人类社会GDP发展的曲线,来证明经济下行的压力是一个幻想出来的伪命题。我相信这条曲线一定是向上的,但是,人类的数量增长也是一条向上的曲线啊。经济发展的个人感受,并不是取决于GDP的绝对值,而是取决于人们对经济变化的心理阈限,随着我们对生活要求越来越高,这样的心理阈值不是会越来越低吗?再说,人类经济发展总量的绝对提升并不等于经济结构良好、社会稳定安全,人民幸福安宁啊。说到底,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担心,是对生活品质和个人财务安全的忧虑。如果这样想来,用一条简单的曲线,似乎很难说明问题了。
而关于“我的时间够用吗”的回答,也很有意思,就是首先基于“癌症将会是慢性病”的论断,推断将来人们的寿命将会达到100岁甚至更多,然后提出了对我们当今认知的5项挑战。用以证明如果我们寿命为一百岁的话,我们的时间是绰绰有余的。要知道目前我们国家癌症五年生存率为30%,虽然数目也不小,但是与“癌症将会是慢性病”的描述距离还是有点大。另外,时间的使用除了和寿命有关以外,也和体力、脑力以及精神状态有关,也与社会文化、社会管理有关。这样想来,老罗的那些言之凿凿的论断,就不那么站得住脚了。
我们判断一个讲演是有价值的论断还是心灵鸡汤,其实是有标准的,其一就是是否符合说理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再有一个就是看那些结论的可操作性;“鸡汤”常常是正说也有理,反说也有理的那种,按照卡尔·波普的观点,就是“不可证伪”的。可惜的是“罗辑思维”这一次用力的点似乎更多是在心灵鸡汤上了,当然是高级的“鸡汤”,或者,说得严重一点那就是“帮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