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精神病人》是一部由玛丽·哈伦执导,克里斯蒂安·贝尔 / 贾斯汀·塞洛克斯 / 乔什·卢卡斯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精神病人》观后感(一):主角在洗衣店里的洗不掉的污渍大家认为真是果酱么?
我怎么看都是血迹。。。。。。这个是对谋杀的真实性的暗示了吧,其他人对枪声和求救声的无视只是描述了现代人的冷漠,对他人漠不关心只是沉寂在了自我的世界里,而全片基本所有的人都是如此。
《美国精神病人》观后感(二):美国精神病人
看的云里雾去的,但后来也确实说不清到底真实还是虚幻发生的。两种单方面的解释似乎都不能完全说通,又感觉是故意做成这个效果,这样才能表现出影片真实所要表现的意图:真实虚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美国那个时代所造就的“美国精神病人”。
《美国精神病人》观后感(三):AP
冷漠, 嘲讽,攀比,拜金 ,内心的孤独 。 即使最后bateman电话里说了一切, 而冷漠依然冷漠 , 依然没有改变什么 ,所以,一切都没有意义。PAIN ,所以想加载在所有人身上,一种极端,一种真正的觉醒,当然也颇具争议。
《美国精神病人》观后感(四):NC-17
當一部電影被評到NC-17級別,他也算是無敵了……
看到未來的蝙蝠俠,拿著電鉆對這女秘書的頭的時候,心里七上八下。
突然發現自己能很鎮定的,時不時還拍腿笑笑的態度看完了這部電影。
《美国精神病人》观后感(五):看不透导演和编剧的意图。唯一深刻的印象就是,那个时候华尔街人攀比谁的名片漂亮,谁能在好餐厅订到高峰期的位子。
用我曾经的写过的一句话概括观后感很恰当:“不知道活在哪一个时空。”
当然我知道导演想呈现的不是这个意思。应该是腐朽的味道,是想体现变态,供时下人对号入座,对比自省。
《美国精神病人》观后感(六):人际关系也慢慢地趋向于表面化与程式化
在浮夸年代,姓名与人之间的联系似乎早已脱离,人际关系也慢慢地趋向于表面化与程式化。追求物质的奢靡,却人际关系淡漠,空谈时事口号,实则没有目标的活着。
《美国精神病人》观后感(七):悲哀的人
很久前看过,再看了一遍。杀人狂杀到连自己有没有杀过某人都记不清,还以为自己真的杀了某个人。电影中在上流社会互相攀比简直到了病态的地步,于是造就了病态的人,哈佛-高学历,将来的总裁-高地位,想要什么有什么,但就是没有了健全的人格。这也是社会的悲哀。
在你做任何判断的时候,这个恶魔就会出现。然后和你的思维做斗争,有人斗争赢了,有人斗争输了,有的正在斗争,有的还没有发现其实你已经被恶魔控制了。
如果你被控制了。
离开她。
《美国精神病人》观后感(九):精神病人
强大得有点变态的电影。以变态杀人狂为主线,副线是反映美国上流社会的拜金、虚伪、欲望。主演Bale白天是优雅绅士,夜晚却是因妒忌而杀人的狂魔。随着故事的深入,血腥的场面也升级,但到来最后一幕却来个出人意料,让观众顿时陷入迷茫之中。另外Bale的全裸露股也让观众血脉澎湃。
认为生活无意义,对现实的无力感以及通过意淫达到的快感所带来的负罪感。似有若无的逻辑,还有那些为表达整体思想而出现的人,美国精神病人用形式表达了生活的本质。已经没有更深层的自我可以挖掘,生活有的只是人们强加的意义,在这个时代无所谓个人。按照American Psycho的定义,我也是Psyc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