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笔》是一部由菲利普·考夫曼执导,杰弗里·拉什 / 凯特·温丝莱特 / 杰昆·菲尼克斯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 / 历史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题
人们心里都有很邪恶的东西。萨德很伟大。他把这些东西剖开在人们眼前。那种发自内心的咆哮。
那个女人的死让牧师也陷入了这个圈子。他失去了信仰。找回另一种信仰。那种更形而上的信仰。
《鹅毛笔》观后感(二):萨德和法国大革命不过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阿尔多诺说,萨德和法国大革命不过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该片最动人的地方就是大家传话记录小说的那一段,跟启蒙运动何其相似!
不仅仅是性,还有书写的欲望,就像博客的兴起。“勃起”这个词,太确切了,用来形容这两种欲望。
《鹅毛笔》观后感(三):随笔
这是一部情色电影,当你发觉情色和色情不只是文字颠倒的时候,我相信你大概入门了。至于这电影到底讲的是什么故事,请去搜索并下载欣赏吧。那年我偷偷买了这碟偷偷看了这片,要说感受吧,懂视觉感官冲击力这词不,这大概是我对这电影最初的记忆了。至于我是哪年看的,就没必要说了。
當你說,在某種程度上你理解那種反叛的時候,其實你並不能身體力行地實踐它,至多只是站在一旁平靜地觀看;或者毫無意識地充當世俗的幫兇,被與生俱來的道德、法則捆縛得不知所措。不要試圖為薩德正名,因為在他的意識裏沒有善惡,他只是描述事實,用瘋狂的講述來完成自己生命的存在。
《鹅毛笔》观后感(五):萨德
你目睹过撒旦
你便见过所有人
然后屠杀没有面具的撒旦
揭开面具成了你的使命
想让别人重拾这种游戏
却只有你玩得过于认真
而终究你也不是撒旦之子
因为无力于活下去的
只有人之子
《鹅毛笔》观后感(六):与色情无关
仔仔细细的品味,你会发现这个片子真的与色情无关,虽然整个故事是写一个色情小说家的。很多看客会上升到人性的正反面之类的,太有深度的东西一直不是我看片的宗旨。关于爱情,有人天天口出狂言却又爱的那么渺小那么卑微;有人内心狂奔似火,却又压抑得自我崩溃。故事的结尾,又回到了一个圆,一切重头开始。
人之安然生存已经很难,他却要将自己点燃,还要让风刮得更猛烈一些。一个错觉开始了故事,是肌肤爱抚的呻吟?是临死之前的难舍?死亡像影子一样跟随着性欲。故事里穿插着故事,画面牵制着大脑,推着向前,向前。最大的亮点应该是男主角的演出,无戏不成魔。“要知道真理,就要面对丑陋,才能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不过,不喜欢它结局的处理。
《鹅毛笔》观后感(八):结尾还不错
看过月亮与六便士,觉得那个画家的欲念执着到令人压抑,但与鹅毛笔的侯爵相比,还是比较阳光的,可能是创作的大环境背景不一样吧。
鹅毛笔的结尾疯人院变成了淫秽书的印刷厂,我觉得还是侯爵赢了……
有意思,还好不会让人觉得太压抑。
《鹅毛笔》观后感(九):。。。。
影片讲到了爱,把萨德说成是一个双重人格的,既是恶的化身又有爱的冲动的纯作家。
影片对于施虐本身的讨论并不多,或者说几乎没有,而着重表现其时代的宗教的虚伪和风气的压抑。似乎试图只想说明,性是自然的而已。对于恶的剖析的力度显然不够。
从这点来看,这部电影是极其失败的。它把人们的视线从人性之恶本身转移到了性上面,这是极其狭隘的。
《鹅毛笔》观后感(十):写作就是生命
医生派人没收了侯爵的一切文具,以防止他再写淫邪但使读者狂热的作品,于是侯爵想尽一切办法,用鸡骨头蘸红酒在被单上写;酒和肉被禁止了,侯爵把手划破,用鲜血继续自己视为生命的写作,舌头被割掉了,依然矢志不渝,用便溺将自己的思想涂满墙壁!如果换了我,如果我也被禁止写作,我宁愿用生命来作交换,换回我视为生命的钟爱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