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寇志》是一部由张彻 / 午马执导,姜大卫 / 狄龙 / 陈观泰主演的一部动作 / 冒险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荡寇志》观后感(一):更新中
人人死的都是英雄样,都有个想在史上留名的肝胆,不像现在,都只想在家数钱。看得我觉得他们身上出来的血都是冒烟的。
108个人是个组合,大家都各自有特色,然后领头的做好组织管理就可以了,就像打牌。
《荡寇志》观后感(二):处处都透着一个惨字
#荡寇志# 毕竟是40年前的电影,处处都显得很糙,如放在现在肯定不能及格,但毕竟出自自己喜欢的水浒传,而且出场客串的老打星很多,勉强打了及格分。影片讲述水浒传最后二十章征伐方腊,也是小说最惨烈的一部分。但本片相比小说里的惨来说要加个“更”字,不该在征方腊时死的也都给编剧写死了(李逵、燕青、武松),总之最后就是各种惨!
《荡寇志》观后感(三):为了小乙哥,为了"深V"想加颗星,但竟然不露出来!这星不加了!
能让我吐点槽么...
水浒传之荡寇志拍得真是凶残…没有多元化配乐,没有数码特效,没有多分镜剪辑的条件下,拍得这么血腥悲壮全靠简单直白的全景视觉冲击,即便知道结局,还是不忍看各个纠心过程…
导演当真偏心,姜大卫演浪子了纹身都不给看,正解了前襟系绳,二寸宽的窄地被李师师素手一拂,全数挡住,红帐一落,没了!
武松和燕青握了握拳,放开手后原处悬空虚握数秒,又握紧成拳,放下手去…
燕青十八翻原来是摔个跤滚几滚就打发的招式啊!文字美化真心创造奇迹!
怎么今天看的都是因女人而上梁山的男人…演石秀那位王钟好像好声音的那英组张伟…
同样是燕青,严宽版的邪媚一笑就秒杀万花丛,腱子肉露不露都没关系了。姜大卫一出场晃悠着那小身板紧身黑黑开前襟露一点点小纹身我怎么总觉得有时迁的味道啊…身倒真是轻,但不是如燕,要如蝶了…姜童鞋还是那部新独臂刀最真我本色,直接扮别的形象看来看去都还是他…
《荡寇志》观后感(四):观影随感
燕青双手挑胸前的系带,给李师师看自己胸前的纹身,既旖旎,又挑逗,我也是服气。
粉色旖旎的纱幔下,燕青弹琵琶,并且这个燕青比李师师还妩媚动人,我要是皇上,他说什么,我都答应,并且我分分钟会弯的。
所以说导演真得是用拍花魁的手法拍燕青,用拍嬷嬷的手法拍已经少得可怜的女性角色,连名妓李师师也不能幸免。
按理说,邵氏有钱养马,就不能花几个钱养个好点的纹身师,你看看给燕青和九纹龙那儿纹的是个啥???
九纹龙史进的纹身那是重头戏,结果纹得那是个啥,跟开玩笑似的,搞笑版纹身呢?!
几个片段就讲述了征方腊之难,和牺牲之大。简单明了,主次分明。
李逵真猪队友,害死石秀,九纹龙史进。
看浪里白条张顺调戏李逵,很受用!花二刀不会水,不好意思,我串戏了!
网友们觉得进城杀敌时,武松和燕青握完手的表情,过于凝重了。武松下定决心握了握自己的拳,仿佛给自己打气;燕青则目送武松远去的背影,无可奈何,又恋恋不舍。
按理说,他们并不知道城内的情况啊!
最后浪子燕青死了,武松也断臂,力擒方腊壮烈了???编剧、导演,你们快出来,你们是看得哪版征方腊,我们来谈谈人生!两个没死的角色,居然让你们搞死了,还又殉情?
《荡寇志》观后感(五):土匪就是土匪
如果我上梁山,日子久了还是会讨厌这些人的。
首先就是李逵,我对金圣叹说他是上上人物总不喜欢,他把朱仝照看的小孩子扯成两半怎么就那么算了?以前听人说他好杀总不知道什么意思,在张番茄酱的镜头下就觉得人命岂是可以这么鲁莽的。何况是所谓兄弟的性命,我是史进,一棍子先打杀了这黑厮。
当然,电影这样拍好看,但为了好看,水浒中人个个凶神恶煞,杀别人都是替天行道,被别人杀就是义愤填膺,草寇就是草寇的味道实在太浓了。记得看白龙庙聚首救宋江的时候还是看得热血沸腾的,到了大名府卢俊义就有些逼良为娼的感觉,到曾头市已经觉得曾家才是英雄,到征方腊,石秀你别走,你们难道不是给奴才做奴才的奴才吗?
中国的书大抵都是先造反后招安,哪吒悟空梁山泊,而且造反的时候总是齐天或者破天,皇帝、爸爸都赶杀遑论贪官,好官还不是想杀就杀,一招安就是剪去羽翼“去势”,《水浒传》开始这批强盗被杀,总想起当年他们当年杀人的快活。
也许是运镜的关系都是步战,像霹雳火秦明也是站在地上抡镔钉狼牙棒,哪还有五虎将的风采,只是樵夫打柴。布景里的那座桥又出现了,就是经费有限,换个山坡牵匹马又多花多少钱,省用点番茄酱不就是了。
这个里面有点意思的是孙二娘张青夫妇死的时候也要躺在一起,乱世儿女所求不过如此了。快活林初见,其实在乡下卖卖人肉包子不是比参加什么大部队好。被人排遣不免替人牺牲。
李修贤演的张顺如水神般跃起,算是替水军头目“透”口气了。
小乙和武松bl得有些过了。
《荡寇志》观后感(六):英雄本色
似乎是对悲剧、死亡、残缺的英雄更为钟爱,这一部水浒传之荡寇志,2005年一个无聊的夏日,一下午之内连看了三遍,就像对大多数邵氏武侠如数家珍一般,张家班一直是个人偏爱,盘肠血战、以一敌百,这样的镜头看过无数次,直到回眸到某一天再度重温《西安杀戮》,方感觉心中最惊艳的邵氏影人还是楚原,惊艳的假布景中,终始间荡漾着波诡云谲与无形的杀戮。
楚原仿佛是江湖电影中的夜行人,孤灯夜引,酒醒了,仍还在白云深处。张彻是莽撞的江湖客,多少像独臂刀和黑旋风,就是绿林中草莽的豪杰,永远不会像陆小凤和楚留香一般总是得到幸运和美人的眷顾,张彻电影中的人物多少有些类似于俄狄浦斯的归宿,生就是生,死就是死!
虽万千人吾往矣!
莽苍苍大雪,浩荡荡雄关,方才是兄弟的埋骨之所。男人能如斯的死,也成所谓死得其所。当年一部水浒,颇爱看的就是征方腊一笔,撇开金圣叹的贯华堂才子书不谈,征方腊一节写的极是奇绝,待到张彻导演将其演绎为英雄本色式的侠义片,观者这才喟然,原来喋血双雄及后来的古惑仔,原来也是张彻武侠片所延伸的吉光片羽。
回溯大陆之新老水浒,征方腊一节不免一笔带过,若是对此篇有爱好者,不妨一观张彻之荡寇志,片头燕青夜会李师师一笔带过,忽然间刀光剑影,省去了讲古之言,看不见扬子江畔春燕衔泥,却只有苏州城下盘肠血战。张老的镜头语言何尝有拖沓的生离死别,开篇便是多少天罡地煞、死在乱军阵中。这才方有燕青、李逵、石秀诸人,潜入苏州城里,连番血战之情节。
《荡寇志》观后感(七):《荡寇志》还是不如《水浒传续篇》来得恰当
《荡寇志》实为清朝文人于万春所写的与原著观点对立的小说,而看完本片会明白事实上还是施耐庵版《水浒传》的基调,我大胆猜测一下张彻大导演的想法——他应该是借用了《荡寇志》的书名,这“寇”应该指的是方腊,他的意思是梁山好汉受招安后扫平方腊。
比起1972年那部《水浒传》,这部电影的动作场面更多,且场场见红,这应该是张彻导演的强项,所以从电影的可看性上来说,这部事实上更精彩。尤其是奉命进城探听消息以图里应外合的七位梁山好汉(孙二娘就当爷们看待了),最后全部战死,且每一位都死得很壮烈
——石秀临死前杀死了原著中堪与卢俊义竞争全书第一高手的大将石宝(这个改编得太夸张),
史进一人赚得南方两位大将(也稍显夸张),
张顺则是成为了左右战争胜负的关键手、用自己的性命换得了大军的顺利攻进城门,
而燕青则是杀死了南方元帅邓元觉,并协同武松一起活捉了方腊,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武松和燕青——张彻师傅对这两位弟子太厚爱了,本来原著中好好活着的两位因为张导演的意思,居然最后是“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死得英勇、死得基情,武松的那句:“小乙”让我想起十多年后《英雄本色》里大哥那句:“小马”。武二郎啊武二郎,你的臂膀是为小乙而断呀,你的出现就是为了陪小乙一起英勇牺牲的啊。。。。
《荡寇志》观后感(八):死亡群像
我想写写荡寇志的死亡群像,不是因为梁山好汉们死的多么悲情壮烈,而是因为他们的死法各有各的cult,和十三太保的车裂独角戏不一样,荡寇志的里面主角的死法算是平分秋色吧。我没看过张彻后来拍的上海滩十三太保,大概看过那个之后也可以写写里面的死亡群像,据说那部片子和陈可辛的十月围城很像,想必比这部cult片更加热血。 最好看的当然是史进,那段打戏非常经典,美中不足的是邵氏的美工没把史进的纹身画好,我个人感觉美工参考的是陈洪绶的水浒叶子里面的纹身,但那个纹身作为版画的平面作品是合格的,画到陈观泰的好身材上就没什么存在感,不够动态,不够虎虎生风。
浪里白条张顺在钱塘门站着死了,站着死大概是张老湿比较喜爱的梗吧。 石秀,李逵都拍的不错,李逵戏份吃紧,如果打方腊不死就要等到打完方腊了,为了剧情还是死了好。 武松那段也不错,至少让狄龙也玩了一次独臂刀的梗,美中不足是武松追方腊的戏码删减过多,小说里面更带感一些。当然很快燕青也挂了。 扈十娘和王英挂的比较诡异,大概是看书总觉得扈十娘是宋江送给王英的,潜意识里面觉得这夫妻两感情不怎么样的关系,不应该手拉手死在一起。 电影开头那一段的感觉很好,李师师虽然没有姜大卫貌美但也还蛮有说服力的,宋徽宗居然是张扬演的,开头那段打光,布景都做的蛮好看,但我总觉得梁山好汉就这么齐心合力接受招安去打方腊本身简直难以置信,大概时间限制好汉内部是不能有矛盾的。 诸如此类的情节很多,虽说张彻的电影不能细心琢磨,但太过粗糙的剧情很难不引人反感。 就电影本身而言,节奏感,配乐,打斗,演员什么当然还不错,但是文本挖掘上面比较差,水浒传打方腊有这么多可挖掘的题材,最后却又一次变成了邵氏cult武侠片,宋江一句“可惜这损我一班兄弟”就完了。
《荡寇志》观后感(九):荡寇志
水浒传第二部是荡寇志,但是与于万春的著作无关,这部就是征方腊,水浒传里惨绝人寰的一段。
片头李师师弹古筝,来一段手部的特写镜头,可是你右手勾抹托像模像样,左手却纹丝不动,哪里弹得出曲子。再说道君皇帝,瘦金体也不用,而且那只手黑瘦黑瘦,也不似皇帝龙手。只有燕青的笛子还算好,至少手型对了。
接着是几段攻城戏,这已是邵氏能做到的极限,七十年代片场戏能指望多少,前几年看国内的那部连续剧隋唐演义,城门口依然是几十对几十,还用了俯视镜头。张彻至少没那么蠢,几场大战算是有声有色。
然后就是张彻拿手的套路,七位好汉一个个死得其所,石秀史进李逵都是那么壮烈,比较好玩的是那个光头相扑高手,杭铁头还真是实在,第一次和燕青扑,当然比不过,然后要马逃跑,一般都是把人质押上马,跑到敌人追不上再把人质扔下马。燕青放开人质,独自上马,敌人也不追,眼睁睁看着小乙哥跑了。第二次更搞笑,李逵拿着板斧无人能敌,光头冲上前去说:你敢和我相扑吗。李逵说:相扑我只服小乙哥一人。然后放下板斧要和光头相扑。我以为这是光头的计策,目的为了让李逵放下板斧,再招呼手下人一拥齐上,没想到实在人和李逵真的扑了起来,结果是小命玩完。
最后是武二哥独臂擒方腊,狄龙你能不能把手背到后面去呢,藏在衣服里鼓鼓囊囊的,你当观众都是瞎子吗。武二哥和小乙哥.........其实也没什么好谈的。
邵氏拍片,古典四大名著,西游记拍了四部,红楼梦拍了两部,水浒传不算武松的话也拍了两部,但是三国一部都没拍过,什么原因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不赚钱,七十年代初邵氏也是下了不少资本投了些大片,这两部水浒传现在看来很是粗糙,在邵氏已是大投资,同时期大投资还有李翰祥的倾国倾城,但是票房还不如李小龙的那些拳脚戏。邵逸夫从来是个商人,高投资没有高回报,那还投个啥,不如拍些低成本拳脚片,投资又不大,观众又喜欢。所以看一下张彻的拍片记录,1975年之后基本都是拳脚片了。当年张彻号称要拍完水浒传的全部故事,也成了往事。至于三国那种史诗巨片,邵氏更是不会碰了。
《荡寇志》观后感(十):梁山版《渡江侦察记》
只要看到片头的徐宁、董平攻关以及后来的水战场面就知道张彻对战争场面的儿戏。但张彻、倪匡的聪明,是扬长避短,索性将不擅长的战争场面变成驾轻就熟的武侠对打套路。于是就有了片中燕青、史进、石秀等人打入敌阵,与方腊诸将斗智斗勇的基本主线。俨然就是一出《渡江侦察记》。
历来原著中梁山诸好汉的结局颇有争议。其中不乏悲壮,但也有不少草草退场。该片尽管相较原著有很大改动,但不无出彩之处。尤其是几位好汉结局的处理,个人认为算是弥补了原著中的不少缺憾。
首先是拼命三郎石秀,原著中他被方腊的神箭手小养由基庞万春射死。而该片中则是设计成石秀为报义兄杨雄的仇,与方腊手下元帅石宝力战而死。这一是体现原著中石秀对杨雄这位义兄的义,二是彰显了“拼命三郎”绰号的名至实归。
九纹龙史进在原著中与石秀一起被庞万春射死,同死的还有另四位好汉,简直就是被作者打包处理了。该片中史进则是为了掩护同伴,与敌方元帅邓元觉、厉天闰缠斗,在收拾了厉天闰后,被赶来的敌众围攻力竭而亡。死之前还一手抹去胸前的血污,露出龙头纹身,气场十足。这才像是九纹龙,而不是路人甲乙。
菜园子张青、母夜叉孙二娘历来因开黑店、武艺低末、排名靠后而被读者不喜。我怀疑作者都不喜,因此两人在原著中一是死于乱军之中,一是在短暂的守寡之后被飞刀所杀。名气越小的好汉,死的也就越不明不白。但在该片中,通过孙二娘探消息、张青挂尸体的情节可以看出二人的机敏。其后两人为救燕青以短刃战群敌也可看出二人的义气。好汉的评价不能只看战斗力的,你以为是在打游戏啊。混江湖,江湖经验与义气能少么?至少张青与孙二娘不少。
黑旋风李逵,在原著里在最后被宋江毒死。虽然个人觉得这个结局其实挺深刻,但铁牛在地下肯定会抗议,认为与其要挂,不如挂在沙场来得痛快。该片中李逵就是废掉大元帅司行方后,重伤而死,也可算是李逵满意的结果。
浪里白条张顺在原著中也是死在涌金门,因触动警铃被射死在水里,不过他死的作用并不大。该片中张顺化身成董存瑞。进攻的时刻到了,为了不让同志们死在坚城之下,张顺毅然举起水中闸门,虽受数箭而不倒,终于迎来了胜利。不过从宋江他们都是攀云梯上城门,而没有走闸门这点来看,我也不知道张顺的英勇究竟起到什么作用。
最后,行者武松与浪子燕青的死就处理得赶场了。可能是因为原著中两位都没有挂掉,所以在片中下手就不那么狠了。一是追赶方腊受伤而亡,另一个是被砍断手臂后摆着造型死去。比起原著中一个浪迹天涯,一个坐守寺庙终老,究竟是少了些意境,多了分突兀。
综合来看,全剧最大的污点就是李师师的表演。也不奇怪,张彻一向只看兄弟情,无视风月事。相比之下,谷峰虽然出场不多,但大哥的气势就很明显。姜大卫的“大卫式”邪笑依旧经典。狄龙又是跑了一个大龙套。唉,张彻,你偏心是写在脸上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