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搭棚大师》是一部由刘家良执导,刘家辉 / 惠英红 / 王龙威主演的一部动作 / 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少林搭棚大师》观后感(一):渐入佳境的电影
一直不喜欢这种武打片,特别是老的武打片,很听不惯里面那些人说话的声音。所以看这部片的时候,前半段居然睡着了。后来被几个镜头吸引着看了下去,发现还不错,于是看完。
总的感觉也说不上喜欢吧,只是觉得老的电影还是有它们的魅力,不过那个情节啊,真的够老套的,呵呵。
本片在香港影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方面它显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类型电影。在另一方面,它像各种通俗类型片一样无可避免地反映着该年代价值与观念。虽然它那鲜明的通俗色彩在正规的电影学术领域里研究及成为舆论的机会不大,然而它本质上的动机倾向在影响技术的开发亦有高度的创新性和广泛影响力。而刘家良成功将搭棚与武术结合的创意使这部电影更添创造性及新鲜感。
‘装瘸子就要有拐杖,装瞎子就要翻白眼’!这是多么有喜感的人啊。对别人的行为有很细致的观察,再融合自己的特点,活灵活现的一个假扮大师,活生生的呈现在大家的眼前啦
夸张又不失自然的笑料,古灵精怪的周仁杰。精妙严格的打斗动作,居然连竹子都能成为搭棚大师手中的超级武器。这才是刘家班的巅峰时期作品。只是这样硬碰硬的真功夫,恐怕今后很难看到了吧...
最后皆大欢喜,既惩罚了坏人包工头,又为大家讨回来工钱。总之看完之后,就觉得,很舒服
《少林搭棚大师》观后感(四):更好看了
比起第一部《少林三十六房》来,这部片子更多了点诙谐幽默,氛围也更轻松,刘家辉的搞笑天分也展现地淋漓尽致,应该说,比第一部更好看了。
在这部片子里,刘家辉并没有延续上一部的线索,扮演三德大师,而选择了一个市井混混这样的具有喜剧效果的角色。并且,非常讽刺的是,刘家辉在戏的前段还假扮少林高僧三德与恶霸周旋,但此时他完全没有武功,完全靠耍小伎俩来蒙混过关,这场戏中戏非常暴笑,特别是用钢丝钳剪断钢丝时我差点仆倒~~这可能是导演对于特技的一种轻松的调侃吧,看过前一部的朋友如果看到这段,前后两个刘家辉的反差一定会让你捧腹的。
为了配合整部片子轻松的喜剧风格,本片的动作设计也突破了传统,独具创意地以搭竹棚为主体创造了一种另类的“功夫”。在这里不由得要佩服一下刘家良师傅,敢于这样创新,而且不可否认,动作真的是非常精彩。当然,这里刘家辉的不俗演技以及真材实料的功夫底子也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其实本片虽然是以《少林三十六房》续集这样一个名目推出的,但实际上两个故事并没有什么连贯性,因此直接跳过第一部看本片,也不会有所损失。而从电影本身来看,这部确实比第一部好看得多。
1、刘家良是洪家拳的传人,讲究硬桥硬马的正统功夫,所以他的武侠片,多是用中景或全景来呈现打斗,能够让观众看清一招一式的拆解。当然,那时的邵氏武侠电影,如张彻和楚原(看得还少),也多是用中、全景的,特写和剪辑不多,剪辑多是动作得顺势剪辑。
2、刘家良与张彻的不同:
(1)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刘家良很少有慢动作,个别慢动作也基本是展现人物轻功(感觉刘家良是不怎么看重轻功的,估计是硬派功夫使然)或人物被打在半空,所以慢动作主要是为了避免演员受伤吧。而张彻的慢动作就太多了,更多是为了减缓影片的节奏,让快与慢有很好的结合。
(2)张彻最醒目的自然是飙血、盘肠大战,主角一部电影里杀几十个人稀松平常,而刘家良则注重对打,打斗的场景设计非常好看,比如本片的扎竹篾和板凳大战,比如《五郎八卦棍》里的拆棺材板。他俩相同点是都喜欢男主角裸着上身。
3、刘家良对徐克的新派武侠片是颇有微词的。徐克侧重的是特写,是快速的剪辑,把一招一式放大,节奏加快,即使演员不像刘家辉打得那么真实和辛苦,徐克也能通过气氛渲染出打斗的凶狠和诡谲。不过徐克的武打场景设计还是挺讲究的,搭个竹棚建个塔什么的,估计也是受了刘家良的影响吧。
对我而言,刘家良式打斗直接好看,是武打的魅力;而徐克式打斗,是电影本身的魅力,值得更多更细地看。
4、至于胡金铨的武侠,有形有意,有儒侠有禅意,服饰更考究,人物更真实饱满,剧本更经得起推敲,剪辑和音乐更具创新性,那又是另一番意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