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落莺啼春》是一部由塞基·鲍格农执导,Hardy Krüger / Nicole Courcel / Patricia Gozzi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喜剧的开始 悲剧的结束。男主角从头到尾都在自我救赎,尽管有波折,但他的自我救赎进行到底了!
尽管本片拍摄在现代,但导演的确太厉害了,他的画面太童话了,完全是一个作家的自由思想的发散。但两个主角生活在童话中,现实过于残酷了,导致结尾就成了悲剧!多说一句,女主角有早熟的嫌疑。
《花落莺啼春》观后感(二):学习札记
镜头尤其讲究的一部电影,在单个镜头和单个场景内,摄影做到了隐和现,即做到了调节节奏,完善叙事,表现主题和内涵。里面的画面带有诗意的童话色彩,两个人的视角镜头处理得美仑美奂。
但是导演讲故事的手法是我不太喜欢的。这种两个心有灵犀的人之间的大的节奏线条并不十分出色。
《花落莺啼春》观后感(三):不是洛丽塔
如果一个人选择了美学贯穿生命必将会被参合上伦理而痛苦。众人对皮耶宣判,审视,剖析,把这一侧影带向了最高点。世界如果没有“爱情”这个词语也不会有千万般人类苦苦追寻。皮耶在结尾处被枪杀,突如死亡的悲剧结尾才能使人得知这种知觉错位的可能;即爱情在他们面前得以展示成为低俗与丑恶的伦理。如同《幸福起航号》中三津子与亲兄长之间的爱情一样,在无知的情况下超越肉体的依恋,人类的混沌的情感在纯粹之间飘荡,爱情因为人类的剖析而渐行渐远。
《花落莺啼春》观后感(四):奈何
本是纯真的友谊,却因社会的黑暗而被抹上了肮脏的影子。他是个不幸的人,因为战事而失忆了,不过能够活下来回去过平淡的生活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吧,或许他的生活就不该有那个小女孩的出现,小女孩的存在,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其实我并不怎么喜欢这样的故事,看完觉得很虐,至少我在生活中还没有遇见过这样的情况吧。世俗往往是很可怕的,如果你足够幸运,那么你可以更加快乐,也会平凡,如果不幸,那将会承受来自社会舆论人文道德的捆绑束缚,心灵脆弱的人,或许就会这么结束了吧?
《花落莺啼春》观后感(五):我再也不会有名字了,即刻起,我无名无姓。什么也不是。
“皮埃尔,你多大了。”西贝尔问。
“大概30了吧。”皮埃尔答。
“30,而我12,很相近嘛。当我18岁时,你才36岁。36岁也不是很老嘛。听着,你会在我18岁时候娶我吗,会吗?”西贝尔又问。
“在我头上发誓吧!”
“怎样做?”
“将手放在我头上,说,我发誓。如果你撒谎,我就会死去。”
“我发誓!”
“我再也不会有名字了,即刻起,我无名无姓。什么也不是。”
《花落莺啼春》观后感(六):花落莺啼春
多么美好的译名。
花,落,莺,啼,春,每一个字都有一种回旋的意味,放在嘴里掂着,犹如蚕丝般,把人心缠得百般无奈——至死,方休。
是人,总不免伤感。
不独、才子佳人。
在人世间,心就算是木石,有那么一刹间,人,总是感性得心不甘,情不愿。
寂寞是一种幸福。
最伤心的,是明明遇上了,却什么也捉不住。
“嗨,原来你也在这里。”
“嗨,原来你也在这里。”
生活载不动许多情愁。
大概最伤心的不是明明遇上了,却什么也捉不住,而是捉住不肯放。
捉不住的,除了回忆,还有什么?
有些人注定是为了某一时刻而活着的。
残存的只有肉体。
《花落莺啼春》观后感(七):想起了《蝴蝶》
想起了《蝴蝶》中的小女孩伊莎贝尔,《花落莺啼春》中的西贝尔和伊莎贝尔有许多相似之处,一个只有父亲,一个只有母亲;一个被父亲遗弃,一个受母亲冷落;她们都有单纯的外表,成熟的内心。两部电影情节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是讲小女孩和成年男人之间的故事,都很感人。当然也有许多不同,比如一个关于爱情,一个关于亲情;一个结局悲伤,一个结局温馨。
西贝尔被父亲遗弃在修道院之后,因为原名不是基督徒姓,修道院给她新的名字弗朗科西。 西贝尔在圣诞节的时候,把名字当做礼物送给了皮耶。皮耶被警察误杀之后,警察问她叫什么名字,她痛苦地说,自己无名无姓,什么也不是。皮耶死去之后,西贝尔知道唯一一个在乎自己、可以依靠的人没有了,她以后只能是孤零零一个人。
伊莎贝尔缠着邻居爷爷去冒险,一起寻找叫作“伊莎贝尔”的蝴蝶。母亲在她失踪之后,才明白自己以前没有爱过她。最后,小女孩在爷爷告诉爷爷自己叫“伊莎贝尔”,爷爷说,我们都找到了想要寻找的。这是一个温暖的故事。
《花落莺啼春》观后感(八):病态之爱
在观赏本片的时候我一直对男主人公的性格进行揣摩,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论是废人一个。对这个人的行为方式感到极其不满。
首先他想给一个女孩带来温暖,同时给自己以救赎是没错的。但他应该跟自己的现女友说明情况,可以把小女孩带到自己家里以朋友身份也好,以父亲身份也好。当小女孩说将来要嫁给他的时候他应该拒绝,因为他需要的救赎方式未必就只有这一种,况且一个成年人,不应有这种难以完成的承诺。
或者,他跟女友说清楚,我喜欢一个小女孩了,目的是拯救自己的心灵。和女友分手然后自己该干嘛干嘛。而欺骗则注定要给女友和小女孩之一带来伤害。这男的不是心智不全是什么?他要是最后没死,这故事还有完没完?能有什么美好结局么?
给本片打高分者不外乎两点:
其一,战争带来的创伤,责任不在男主人公,他也是受害者。好嘛,我怎么没看到有反战的标签呢?有病上医院,不要在社会上游荡。这条不能为他的不负责任来掩饰。
其二,他和小女孩在一起的短暂时光很美好。的确,我同意这种美好感觉,但这种感情算什么?爱情?片中的话说的很清楚,“他就像个孩子”。这种美好就像注定要破的气泡。
男主人公在成人的世界里一言不发,格格不入。但确没法挽救他。他的确是一个很可怜的人,可怜在于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而且以笨拙的方式做出了最坏的选择。
这种故事我是不欣赏的,管他是不是奥斯卡。不过对小女孩的演技,我则真的没什么好说了。导演的总体把握也不错,不论是湖边的镜头还是在游乐场里的镜头,运用的很好。而且剪辑很见功力。描绘了这病态之爱。
《花落莺啼春》观后感(九):《花落莺啼春》来吧,碾碎一切的美好!
虽然是上世纪60年代的影片,《花落莺啼春》依旧如同一块打磨得圆润饱满的玉璞,在现在的观众眼中也尽是美好。
可是,美好是脆弱的。就如同那天使稚嫩的笑容,如梦如幻,以为自己能握住时,顷刻间就消失在阴暗而贪婪的欲念当中。
塞基·鲍格农是个在电影艺术性、叙事性方面颇有建树和想法的导演,出产的作品不多,却部部精致。不只画面精致,故事精致,就是感情也很精致。如今看来,如他这般的导演已很少见,品赏起来也更有珍贵之感。
观看这部《花落莺啼春》,首先要抛却《一树梨花压海棠》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影响。这是两部观念和印象完全不同的作品,如果说洛丽塔是“诱惑”的稚蛇,西贝儿却是落入凡间的天使。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30岁的中年男人,迷恋12岁少女无法自拔,最后落得光华逝去的悲惨结局。幸运的是,陪伴在他身边的人依然爱他,想从他身边夺走美好的嫉妒者没有最后实现自己的企图。当西贝儿从昏迷中醒来,悲伤的看着皮埃尔的尸体叫喊着“我不再有名字”的时候,是否意味着一种美好的沉沦?
塞基·鲍格农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怀有怎样的心情现在已是不好妄自揣测,但从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作品而看,想必导演的心情颇为复杂,且以沉重为主。所以,在处理人物的时候,光影、对白、冲突纠结难缠,又暗影浮动。
就像皮埃尔与西贝儿浮光掠影中的玩耍,像浮云上的梦,没得让皮埃尔自己都不敢相信那是真的。再如,他与女友参加朋友婚礼时举起的酒杯,玻璃弧度与光线折射出的扭曲的面容,看上去滑稽而丑陋,那正是他所厌恶的愈加逃避的现实。
导演用娴熟的拍摄技巧和独特的拍摄手法丰富了镜头语言,用光影的变化暗示着人物心理的浮动,不着痕迹的把一个看似遥远的故事拍成了尽在身边的生活。对于喜欢琢磨镜头语言的观众而言,《花落莺啼春》的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对白,每一个画面,每一层光影都有它值得解读的地方。
或许,这就是大师的魅力所在。塞基·鲍格农的才华不仅表现在拍摄的把控上,他对情感的处理之细腻也是叫人钦佩不已的。
一个是深受打击、性格怪异的中年男人,一个是情感、家庭两缺失的悲惨少女,两个不在平行线的人物因为一次意外邂逅,彻底改变彼此的生活。那种内心翻天覆地的改变,导演只用了近似恋爱的情感交合进行“平静”的处理。然而,这看上去平静的后面却是暗流涌动的丑恶,伺机而动,随时打破所有的美好。
情绪的起伏也是在这之中得以爆发。脆弱的屌丝阶层做着惊涛骇浪的事情,遭遇社会群体的审视,注定要以悲剧结局。
不能确定这是否是导演发出的呐喊,却在片中能窥见其对美好所持的悲观情绪。悲剧总是高于喜剧的审美情趣,但是不是所有的悲剧值得点赞。《花落莺啼春》的故事落幕的太过突然,观众纠结的心还没放下就结束了,能不能带来更大的震撼效应不好说,却是让观者难忘的狡猾手段。
看上去,在导演的睿智和结局的狡猾中,影片的所有都表现得近乎完美。但是,过于急切要表现玻璃梦的剧本还是在对白方面稍嫌用力过度,让整个堪称唯美的画面着上了矫情的色彩。这也算是影片一点小小的瑕疵。
总体来说,是部不错的童话。用三岛由纪夫的一句话做总结,再低的波浪冲到岸边也是会碎的。道德评判的那块焦石矗立在那儿,撞死了多少的俏萝莉和怪蜀黍已不得而知。但是这些暧昧的碎尸仍会随潮入海变成新的一层波浪,继续碎死岸边的悲情。
《花落莺啼春》观后感(十):【364】《花落莺啼春》——鲸鱼推荐872部好电影
《花落莺啼春》 Les dimanches de Ville d'Avray 年代:1962年 / 国家:法国 / 导演:塞基·鲍格农 / 主演:哈迪·克鲁格、妮可·柯赛
聊到这部电影时你可以谈论以下话题
1、大叔和萝莉单纯的感情!
皮埃尔30岁,西贝尔12岁,在地铁站西贝尔的一个微笑,瞬间暖化了皮埃尔的心。于是一个孤独的弃儿和一个失忆的年轻大叔,相约在每个星期日,只是在河边溜达溜达聊聊天,并无任何越距。星期天既是休息日,也是忏悔日,在这里别有用意:皮埃尔曾在越南战场炸死了一个小女孩,后来他失去了记忆,但是隐约中她似乎又把曾经的那段心理阴影,转化了在如今这个小女孩身上的补偿。他们之间是一种特别纯净的感情,似爱非爱,也有嫉妒,也有失落,爱情中有的,他们俩也都有。虽然法国后来又出了个《这个杀手不太冷》,并且女孩也都乞求大叔能收留自己,但你能明显感到两者的区别。
2、是这个世界太不单纯!
由于失忆,皮埃尔其实更像一个孩子,只不过身体还是个成年人。他和西贝尔的相处就像两个孩子过家家一样,我们不应该用有色眼镜去渲染这层关系,毕竟它不是《洛丽塔》。就像卡洛斯说的那样:“他在重过他的童年。当他和孩子在一起,会觉得整个世界变小了……千万别玷污了美好的事情。”然而以伯纳德为代表的周围的人,却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把单纯的情感视为猥亵和龌龊。最终,皮埃尔死于这个社会粗暴的规则和观念中。他何罪之有?“他们的快乐不是你们认为的快乐,你们就认为他们不正常”,这样对吗?
第30分钟,皮埃尔和西贝尔每到周日都是来到小河边,为此摄影师还让整个气氛宛如梦境:往河里扔了一颗小石子,水面泛起涟漪,层层波纹中透出两人的身影,“我们到家了。”不论是他们伫立在河边还是斜倚在河边的大树上,镜头都是从水中倒影来表现,这也预示着这场短暂的情缘注定如同如同镜花水月一般消散。
第108分钟,西贝尔醒来后,发现皮埃尔已经死去。警察问她叫什么名字,她绝望地哭着回答:“我再也不会有名字了,我什么也不是了!”唯一的依靠也这样失去,女孩只能在美好的记忆里寻找精神慰藉了。
加我微信jingyuriz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