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们不能白头到老》观后感10篇
日期:2018-10-01 02:04: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我们不能白头到老》观后感10篇

  《我们不能白头到老》是一部由莫里斯·皮亚拉执导,玛尔琳·若贝尔 / 让·雅南 / Christine Fabréga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不能白头到老》观后感(一):我们不能白头到老

  莫里斯·皮亚拉自传作品,很平实记录着两人的合合分分,男主强大控制欲而脾气暴躁,虽然会在争执后道歉,但敏感女主更加却少安全感全片几乎没有具体事件,只是在常见对话交流,在接近意识流的方式探讨着爱与不爱,情感纠缠爱情渴望相处的囹圄,“我们不能白头到老”,在更大的期望下得到的只能是更大的失望。当再遇见钟情之人,是否仍会心有余悸

  《我们不能白头到老》观后感(二):我们不能白头到老

  很早之前在暖暖那边看到过这部电影,没有放在心上,近期偶然无意中又翻到了这部电影,重又收拾起一些有关记忆碎片。凯瑟琳是一个包容忍耐女子,因为她爱卡特林,但是男人在爱情面前,虚实满足,没有约束,没有节制为所欲为呼风唤雨,任意放肆自己性情行径,因为他不珍惜,他不爱,他与过去的女子继续有牵连交往有无意的暧昧和行径。等待时光流转,他爱上她,转身发现风景犹在人不再,婚姻和爱情的本质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概念影片安静静,平平淡淡,没有大起大落,也不晓得悲欣交集,但是不散不俗,语重深长,惹人深思。

  《我们不能白头到老》观后感(三):一个极端的爱情案例

  据说是导演自传,男猪脚还摘下当年的戛纳影帝。因此不说说这个男人的“特点”就当成爱情片来代入,其实很牵强。如果说阳光帅哥免不了落下头脑简单印象,那男猪就代表另一种类型。要点不在于长相,因为你几乎找不到原始五官线条,都给肥肉撑破走样了;但丑也不足概括,因为肥肉有浓郁的酒色气,对男性气质(masculinity)来说也不一定减分。和中产生乏味令人发指体面相比,这类人总能刷新你认为的做人尺度自尊底线。你没准备接受这种粗野不安分的存在,感到不快,但很快你就融进去了,因为你和他的内在之间没有脂粉以及任何装饰符号阻隔。只是谁受得了做他的女人?不懂得怜香惜玉,爱起人来活像疯子,下手太重失去分寸。白头偕老or not,注定悲剧收场。

  《我们不能白头到老》观后感(四):我怒故我在

  一个按照皮亚拉的真实观念拍摄的婚姻自传。拉锯战和马拉松程度远远高于伯格曼的婚姻故事。里面充满了他对于自己如镜子一般的描写,他的粗暴、脾气极差,对于摄影的专注。

  三年后才相遇的女友卡特琳,拿着让·鲁什式的收音器,工作不满意时,他粗暴的给了她火车钱让滚蛋。在海里游泳的时候,试图猥亵女友,又真实的让人难受

  在汽车里长时间的数落女友,说六年被她套牢,说她不上进。这一点和我的经历非常相似,对于前妻就是那样,讨厌她的不争,一直骂她也不回嘴。首先是因为男方是非常有上进心,工作极为执着的那种人(让)。去看独居的父亲,那家里一团乱麻。说到弗朗索瓦刚从俄国回来,分了。到松巴特农村,把结婚戒指交给他。为什么女人不穿胸罩。说好的去度周末,在同性恋厅里面跳完舞后,让积郁了很久的性欲释放一下,但是女主拒绝了,所以特别暴力的撕了他的衣服,夺门而去

  一种存在主义表现方式,说白了就是我怒故我在,用肢体语言冲突(不管是凡高、让、小大卫也好)去表现人物的存在,而不是去表现认知到的本质。

  看完以后就觉得生活无理的,没有任何道理可讲。你出于性欲,今天想在一起,没有了兴趣,明天又不在一起,今天想和那个女人好,明天想和那个女人好。我们的生活,不管有多么成功,都是一种偶在,这种偶然性的几率经常是不幸福

  对于代表导演本人的让来说,他五次上门无理取闹,想抓住卡特琳不放,还等人家结婚有了幸福以后还语夹寒酸,跟人家比较功能,说他做爱没有他那么舒服。这是让的性格缺陷,非常粗鲁,简单粗暴,个人中心,不会体谅别人,不善于表达,但是一旦失恋后,就会沉浸在痛苦当中,不能自拔,不想结束,比死还难受。这也许是导致导演想拍这部电影的原因吧,一是排遣痛苦,一是真实记录自己的生涯,这是他真正想拍的片子

  《我们不能白头到老》观后感(五):爱情就是这样在后知后觉中磨灭的。。。

  曾听说之所以被一首歌,是因为自身的境遇与词曲重合,感觉瞬间找到了知己,单向互诉衷肠。其实电影和音乐有不少共通之处。

  又不禁想到陈年的好酒,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龄,产能品位。也许当我们老去看这样一部电影,会会心一笑,自言自语道:“been there, done that.”

  我们不能白头到老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吧,如果不过25岁,没经历过几段严肃感情,应该是不能体会到导演的无奈的

  40多岁,几乎衣食无成的自由职业者和20多岁花样年华少女,一场极尽纠缠扭曲,令人蛋疼的恋爱。数次的分手复合缠绵,再到分手,少女在这样的相处中成长,中年男子在自己的任性妄为中失去所爱,一段感情也被慢慢磨去光彩,只剩不堪。

  片中的细节,那些平实的台词明显的物化,量化了两人的感情。片中的俩人分手数次,从开始的女主尝试挽回,渐变成男主的不舍,到最后无疾而终,到最后只剩下回忆,却已完全没有当年的激情

  法国人真的对这种故事很有一套,平淡,写实,又寓意深刻,祖儿与占,我们不能白头到老,爱情赏味期,无不深入我心,在别人的故事里看到自己的点滴

  男女相处实在是个技术活,需要相当的耐心,以及精湛演技对方开心的时候,你要陪对方开心,对方不开心的时候,你要让对方开心。你不开心的时候应该尽量掩饰自己的不开心,因为这样你会让她不开心。所以如果希望有一段美好的感情,就是,你没有理由让对方不开心,也没有权力显示自己的不开心。能找到这样一个人已经很不容易了,更难的是要具有这种品质的两个人相遇,在一起。那该是多难啊。于是我们往往看到的是真爱的妥协,一方努力让另一方开心,而另一方努力掩饰自己的不幸,这才是生活的常态

  而电影中的男女没有这样妥协,他的坏脾气彻底毁了她对他的爱,而她寻找了爱她的另一个他。我们不会白头到老,得不到也许才是最好。毫无疑问,这样的结局会被我们记在心中,某年某月看到类似故事会心一笑,been there,done that。

  话说若干年后,女主演生了个天使脸庞魔鬼身材女儿EVA GREEN,拍了戏梦巴黎还有后来的天国王朝,以及007皇家赌场

  《我们不能白头到老》观后感(六):完全电影

  原本只是为女演员而看的电影,电影本身是更大的意外.

  我们不会白头偕老,很诗意的电影名字

  “真爱永远可遇不可求”是皮亚拉这本自传小说的结尾说的话。我想可能很少再能看到这么完全具有个人化的电影了,影片故事是导演皮亚拉真实的爱情和生活,在拍摄过程里,已力求至场景天气,时间都要与那些记忆完全相符, 极限的接近真实。这部电影对于他起着本质纪实作用.他的电影观不为大多数人理解

  电影描叙一段恋情的某种状态和爱情存在的一种可能性,而非故事,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没有什么绮丽的剧情可言,关系和谐不和谐之间没有可承接转化过渡,被一个太过敏感的人阴晴不定的脾气所主宰与控制,上个画面可能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紧接镜头一晃或许是其情融融,相安无妨.不可理解.片段都可相互独立存在,但是不能自主说明问题.也就是以这种看似独立内容的片段剪辑衔接更能说明这个世界上对于他人来说各种不可思议莫名其妙,比如个性与脾气.习惯这种叙述两人恋爱关系突如其来满城风雨和顿时风清月明的电影剪辑方式就好像在习惯男主角的脾气一样.皮亚拉在导演时,十分注重现场具体存在与偶然性,有些场景并非刻意安排,没有使用群众演员,这使一部电影更加具有电影性. 这样的电影,观者不是能轻易的移情投入某个角色里的,抓不住人物的心理,如果非感同身受,就是更多的在做客观路人旁观者.

  真爱没有一种可以衡量的关系形态.持久的爱情无法轻易的世俗.所以人们无法享有最纯粹的爱情,因为人本身就不纯粹,自身就充斥着各种矛盾.爱情事实在影片里一开始就结束了,因为已经宣告了他们爱情的结果,而让在结果中才发现自己原来爱,才开始试图抓住.卡特林说过她再也不会像爱让一样爱别人,并不是指自己爱得有多深,而是她爱得太累爱得太包容爱到习惯,爱到不由自主.让与卡特林的不同在于卡特林最终已经学会思想上从这种无望的爱情里清醒解脱出来,而让仍然为命运悲哀,顾影自怜,他看不到真相.爱情在人与人的人格性情之间消磨淡逝,即使它在让的心中依旧存在.

  我们不会白头偕老,就像是即使有真爱,也已命定.因为我们相爱,却不知怎么相处靠近才能更好成全这种和谐.相爱与相处是两个概念。

  电影拍摄我认为已经抓住了电影本质,用画面与镜头来代替表述,完全区别文学作品的表达,自己非常喜欢,并认为是部好电影.

  《我们不能白头到老》观后感(七):皮亚拉的真实电影

  法国导演莫里斯•皮亚拉认为电影应该最大限度地“逼近真实”。而皮亚拉拍摄于1972年的《我们不能白头偕老》正是这种电影观念的严格实践产物。它“真实”到我们可以通过这部自传性质的作品而勾勒出导演 本人的性格轮廓,明确其贯穿创作生涯始终美学追求

  首先,皮亚拉的电影是“真实”的。但他的真实,不是力保故事逻辑畅通,不是对主体以外事物存在的关注,也不是诗性电影所专注的长镜头式主观真实,更不是对世界本质的形而上学思辨。他拒绝法则深度意义,他的“真实”直接且日常,并最终指向自己或身边的人,指向那些他们曾经感知参与过的生活经历。

  柯莱特曾是皮亚拉生命中重要女性之一,并为其担任过电影录音工作,他们彼此相爱,互相扶持。但和许多艺术家一样,皮亚拉脾气暴躁,性格敏感,难以相处,树敌无数,在捍卫个人电影思维与美学伸张的同时,也形成了生活上的副作用。两人因此而分分合合六年,终至分道扬镳,感情无疾而终。而这六年也正是皮亚拉创作生涯最重要的时期。这段死亡的爱情经历让皮亚拉耿耿于怀,并最终被其搬上银幕以供祭奠

  电影里两人相爱相恨,再相恨相爱,如此周期循环断续,反反复复,彼此伤害直至无可挽回。关于他们的爱情,像拉锯一样,看不到壮烈与美好,只有无常与无解,和一股西西弗神话式的非理性冲动荒诞,这与现实相符,因为生活不是好莱坞合家欢。

  现实中与柯莱特的这段真实情史就这样被皮亚拉复原,并封装至胶片,留下其个人无尽的反思自省。而在导演的作品序列中,《关于我们的爱情》里伯奈尔在自身独立与家庭约束之间难选难择;《难为了爸爸》里离婚的德帕迪约在生活与孩子之间徘徊穿梭;《赤裸童年》里小男孩性情难驯的反复无常,都是皮亚拉电影的这种基本运动模式,这点也和布列松神似。但皮亚拉淡化一切用于解释动机、过渡剧情的辅助性描写,让段落单元间保持内在的独立,观众是时刻被间离、难以融入的。他只是告诉观众他们不能白头偕老,至于为何难成眷属,你无须问,导演也不想说。其实一段失败感情经历,会随着流年而逐渐发酵成对此在的怨念与对过往感怀,但到最后都会蜕化成对时间的敬畏和对生命的释怀。导演在小说结尾提到:“我整个人浸没在黑暗中。我辗转反侧,无法像往日那样入眠。所有的一切都变成另一番景象。我不知道要用多久才能将柯莱特从记忆中抹去,但我深知,真爱永在却可遇而不可求……”,一个人之所以对一段经历念念不忘,我想正是因为它发生在这个人最美好的年华里。

  电影展示的是生活表象,而生活又像一张漫无边际的网,捕获所有人。导演在拍摄时要求镜头内的时间、天气、场景必须与真实一致;采用自然光、同期录音并舍弃配乐;不用虚假、操纵性的剪辑和过于丰富的画面语言。一切面向观众的叙事陷阱情绪爆点与廉价情怀煽动统统不要,平白如水、真实似镜,简约执拗残酷。同样,皮亚拉拒绝事件选取的完整有序,因为他觉得一个人的生活是无法被封闭独立的具体某个故事圈住的,是不能被规则套路所代表的,生命更是不能被量化的。而摄影机所能采集到的,只能是生活长流中的一瞬或一段,导演所需要做的,就是对这些状态碎片进行真实的提炼与互文性整合,用多种可能的偶然性来重塑生活之剖面。那么蒙太奇的本质,在皮亚拉这里就转变为源自他对过去时态的回溯与重放,然后根据意识条理组建起回忆的真实。皮亚拉的电影源自生活,是关于时间与空间的本质还原,似乎有着某种意义上的现象学含义。

  从电影本体论角度上看,皮亚拉和布列松、小津安二郎以及戈达尔类似,拒做墙头草,透过各自的世界观对影像作本质考察,侧重通过形式与章法来组织电影重心,形成连贯如一的作者风格,这或许是成为大家的必要条件?但无论哪种世界观,终究是一己、一时、一地之见,这世界没有什么是绝对的。

  《我们不能白头到老》观后感(八):Nous ne vieillirons pas ensemble

  WE WON'T GROW OLD TOGETHER.

  我们不能白头偕老。

  莫名其妙的接触到这部电影。是八月份的时候,一直下好了在我电脑里面,却没什么时间看。到9月看了一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没有中文字幕。就很难看下去了。后来真的看进去我发现,其实有没有中文字幕都不重要。你能被这部电影吸引。是因为有相同的感受与经历。所以才能理解它。

  场景一:床上。中近景。C醒来,J睡觉。

  最开始C睁着眼睛躺在床上若有所思,旁边J像全天下所有男人熟睡的样子一样。这个画面特别有代表性,因为C的行为也是全天下很多女人常常干的一件事。她胡思乱想了半顷,说"I don't like your flat ,it depressed me."而J睡得迷迷糊糊的附和了一句“eh?it as nice as your parents'."C玩弄着自己手指,眼睛盯着一处飘渺的地方,说了一句看似漫不经心却思考了很久的话“It don't same as my parents',they love each other.you can see you've done anything to this place.It's dead,there's no life"

  quot;the first time I came here 3 years ago,It's the best memory I have of you. Of course,you don't even remember it."一直到说到这里的时候,C由前面的面无表情或者说有点茫然或者难过过度到有点小欣慰。想起三年前开心的事情。而她说道这里的时候,发现J已经睡死了。她用手指轻轻的挠了一下他,说道“ARE YOU ASLEEP?”

  J被挠烦了,翻了个身,继续睡过去。

  场景二。厨房。中景。C在吹头发,J在做早餐。

  到这个场景的时候我不得不注意到画面由太多低明度的蓝色构成,J的蓝色衬衫(他在后面也经常穿到)C裹着的浴巾是蓝色。桌布是蓝色……上个场景他们的被套枕头都是蓝色。 在这样的一个房间里。让人感到窒息,毫无希望。孤独。

  场景三 客厅。中景。C整装待发。

  C穿好衣服走到客厅,J从厨房走出来“what are you up to ?"

  C"going,I'm fed up of being here."

  e fed up 是片中C经常说到的一个短语。其中类似的还有“put up with.."

  可见她对这样生活的忍受已经到了一定的极限。而且我在重新看的时候才发现第一个BE FED UP 在这里就出现了。因为后面还有很多。然后他们开始第一段场景的小争吵。各自说着各的。C说“I CAN'T MOVE,EVEN GO TO THE WINDOW."J就说你自己要躲避阳台的吧啦吧啦,C依旧说着自己的,今天天气很好,我要出去。

  然后室内的戏就完了。

  而接下来室外的戏,也并不是连着上一场戏讲诉的故事。大概就是J去接C,C应该是从哪里回来的样子,拎着一个红色的包(这个包在后面也有出现)然后放在后座,他们讨论着J假期的事情,然后是J工作的场景。

  之前也没对这部电影的背景了解太多,单纯的被片名吸引去看的,越看到后面越发现这部电影的场景其实非常少,这里的场景并不是说外景地点什么的。而是镜头主要都是集中在主角身上。比如说J工作在拍摄东西,我们只能看到J拿着一个摄像机转动着,C站在他旁边跟他讲父母过来了的事情。大量的中近景。没有好莱坞电影叙事传统的正打反打之类的。而且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可以说就是反情节,经常这一段戏完了,下段内容与上一段并不是靠具体的时间关系剪辑在一起的,它就是零散生活的片段,如果硬要从时间顺序分,也是可以分为,他们在一起比较紧密的时候,他们在一起比较淡化的时候,他们不在一起了。

  而J的工作到底在拍些什么呢?我们不知道。但后面又用一个场景去介绍了一下J工作的样子。随便拍拍街上的这些普通人。C举着话筒。到这里的时候又吵架了。

  整个影片说简单一点就是一个在一起6年的不断的吵架,和好。而到有一天。他准备向她求婚的时候,她拒绝了。然后他感到她离他越来越远,他想要追回来,在这个过程他发现,以前他根本不爱她。而现在他越来越爱她。可是她却和别人结婚了。

  在争吵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见女主C是一个很软弱善良没有目标的人。有一场在车里的戏。(车在影片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载体,J开着车带着C到处走,同时很多对话都发生在车里,而这部电影就是由大量对话支撑起来的戏。导演的创作手法很即兴。到这里的时候,还看不出来这部电影受新浪潮影响那是假的了。)男主角说了一段很长的台词。

  噢是的,不清楚。这六年你只找过文职工作,要是换我我能把整个巴黎都翻遍。为什么不找些有意思的活去做?而你就坐在那等,什么都不干,傻等,每次我想帮你都这样。我想让你做电影,但没用,你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你就是懒,眼睁睁看着机会跑走。你就想做封面女郎,就你这鼻子和雀斑,还封面女郎?你又矮又丑,你得学会自我反省,想出点其他方面你想做的事。你没做成过什么,也不会做成,知道为啥不?因为你没品味得无药可救,而且你也太平凡了,这辈子你就做个看门人的女儿吧,你现在这么盯着我看也改变不了什么,只让我想起曾经有那么多好女孩,我真应该跟她们在一起,奇怪我和你在一起干嘛呢,大概就是因为同情,没别的了。你粘我六年了,你没动力没勇气,平庸是你唯一的长处,跟你在一起把我的生活毁了,完完全全的给毁了。你没看出来我受够你了吗,你没觉得这拖得太久了吗,你没发觉我想让你滚蛋吗,帮个忙吧拜托。滚回英国去,至少那能让你学到点什么,我他妈真的不在乎你了。

  这个男主角简直就是典型的大男子主义+直男癌晚期。说话很伤人,不考虑对方感受和后果。这次对话说完,他们又分手了。女主回家了。J又觉得难受,去她家找她,给她买了一件新衣服。 又回到自己家找父亲要了戒指,准备求婚。可再C回来的时候,又一巴掌抡了过去,问她为什么回来这么晚。晚上又拧着对方的手压制她。 C说“You shouldn't have done that,I'll never forgive you for that. You fool."

  一开始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本着想要分析镜头语言的思路去看,注重服装道具色彩走位调度景别,摄影机的运动方式BLABLABLA。思考着每个镜头是否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一直到了几个片段我发现它实际上是一部反情节电影的。这类电影我已经很久没看过了。所以反应还还比较迟缓。而我好久没有接触新浪潮电影,之前看都是四年前,看得并不认真。但特征记得很清晰,觉得特吕弗那类人很酷。特吕弗的偶像竟然又是希区柯克。你看看特吕弗,所以这从我喜欢希区柯克喜欢昆汀到喜欢贾樟柯并不矛盾吧?

  又是在车前,C下车后,J又拿着戒指出去。C说“It's beautiful.but..."欲言又止。

  J问,Don't you love me?

  C:yes,I love you less.

  J:When did this happen?

  C:"It happened gradually."

  然后J开车走了,高速路,开到一半,他猛地停在草坪上,然后掉头。又开回了C家。

  拿出戒指,递给她。“I forget to give you this earlier.”然后回到车里,从白天坐到了晚上。这是我第一次觉得J很让人心酸的一个时刻。像个小孩子的时候。

  这段确实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经历。在此之前也有一个点。是车站的点。本来两个人是出去玩的,后来J因为什么事情生气让C滚,C滚了。去了车站。过了好一会,大概就从上午到了下午吧,然后J也去了车站。C就站在那里,笑着看到J走向她。J说,我就知道你在这。C也笑,说,我错过了我的列车。J说,从你到这里就应该有三班车。C说,是的,但是它们是慢车。J说,那我们走吧。

  我觉得我能把这部电影很用心的看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部电影的真实性。看完电影查了一下发现这是导演的自传性电影。(又一新浪潮特性,-.-)

  这里面有太多的争吵,不是那种戏剧性的争吵,而是那种很生活化,很真实的争吵。看的时候我在想,这一定是他经历过的。不然不可能记得这么清楚而又真实。要不然就是采访了很多情侣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杜撰的东西始终都会与生活产生一定的距离感。比如说你看《那个杀手不太冷》很明显的是一部加工后的艺术和商业结合的电影。而这种电影就不存在商业的成分在。它的个人倾向太明显。也没有太多的加工和修饰。很简单地叙事手法和剪辑。但它也不是纪录片。它还是有故事的,只是这些零碎的故事拼凑在了一起,个人特征又很明显的零碎的生活片段。说到拼凑和记录,我还想起了一部电影《少年时代》这部拍了十几年的电影,记录了那个小孩的成长,他的家庭,父母离异,各自生活,考去外地。不过有些东西毕竟还是编剧里写好的故事让他来演绎的。所以这样的也不是纪录片。他们把生活加工后的艺术。《少年时代》做的很精美很用心,也很符合大众的审美,有自己的故事线。但《我们不能一起白头偕老》又是另外一个风格。它是导演的自传,取自于生活又加工成了艺术。

  这些电影的共同点都是让我们产生共鸣。并以真实来打动我们。

  像车站这场戏的情感。在处于恋爱中感情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吧。其实不甘心,其实不想走。其实期待你回来。然后你来了。

  不过和我想起的不一样的地点是。

  有其实不甘心,其实不想走,其实期待你回来。但是你没来。

  也等过。等了三四个小时。默默的哭。心里也知道不会再来了。

  这是感情的后期。

  感情前期的时候。

  有一次他送我回家。我到了家,到了我房间的窗口,望出去看到街道上他的车还停在那里,车灯没有关。

  我给他发简讯说,你怎么还没有走。

  他回的什么呢,大概内容我也记不清楚了。记忆真的是靠不住的。有些东西就要靠回忆人得想象了。这样说起来真是美好。

  所以他回复的可能是,我只是想确认你到家了。

  所以他只是想看到我房间的灯亮起来的样子。

  然后他走了。大男子主义的人真的不会懂什么是浪漫。然而有的时候一些小的细节。会让你觉得格外感动,甚至就忘了那些他们不好的时候。

  不同的是,影片的后半段,J开始极力挽留C。他们依旧会约会,见面。做爱。只是C开始力不从心。

  一次春天,在草丛里。J说" I want to marry you."

  C笑了。

  他说I'll work,I'll change,we'll have a children."

  C摇了摇头,“You don't buy a children like a packet of coffee.Anyway ,I don't want to live with you. I know now I never could. We've not been getting on for a while.We're sick of each other."

  如果要用文章中心主旨句来形容一部电影的key word的话,我觉得C这句话就说出了在这个社会大量存在的一些在错的感情里迷路的人的通病。但其实最后J可能是想改变的,可能想留她在身边。可每一次的分分合合到最后。都是在逐渐远离彼此的一个过程。而他在这个过程中找寻自己内心真正爱的。她却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疲倦,到彻底看清自己的未来并不是和他。婚姻亦不是他们的终点。只有分开。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们不能白头到老》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