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是一部由哈·克尔瓦瓦茨执导,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 / Slobodan Perovic / 鲍里斯·德沃尔尼克主演的一部动作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桥》影评(一):那座桥还在吗?
已是遥远得可以,偶尔记起,因为《啊!朋友再见》深情演绎的三重唱,因为和平演变进而斥诸武力的四分五裂国之不国,俱往矣.倒是魁梧的瓦·齐霍耶诺维奇难保不吹着不着边际的口哨从你我梦里走来,走去那座桥...
穿着德军制服的游击队员冲进了碉堡,三个德国兵举手敬礼,游击队员说:把另一只也举起来。
党卫军上校看着桥的图片问勤务兵:这座桥象什么?勤务兵回答:象屁股。上校说:你真是个笨蛋。勤务兵想了想,回答:象个臀部。
《桥》影评(三):总算看上了
一部南斯拉夫老电影,童年时就想看一直没有机会,时至近三十年后我才看到。
故事编得很好!首先突出了德国人的精明,然后再慢慢揭示游击队的智慧,有惊有险有误会,选人、给刀、枪毙、袭击德军指挥部等戏,都十分精彩,远非文革时的中国剧所能比,甚至远非现在的中国戏所能比。伟大!
《桥》影评(四):DL
评价:当写到“前南斯拉夫”时,心中总不是滋味,也许真的不存在永恒的东西吧。小时候看这部片子时,是看那些战争场面;现在再看,则更多的是怀念,怀念那峥嵘岁月,怀念那纯正且理智的赤色年代。一切物质终将被抹去,只有历史和精神有可能流传下来。庆幸自己经历过历史,庆幸自己向往过精神。
这个电影是我小时候、十岁以前公映的,一时脍炙人口,但是我到底那个时候看了没有,我却一直没有印象。这次看DVD的一个目的就是想确认一下。看来当时确实没有完整地看过。
我检查了一下他的外语音轨,发现这个1969年的电影里面,德国人说的就是德语,南斯拉夫人说的(应该是)克罗地亚语。而直到最近几年前,我们的抗日影视作品里面,日本鬼子说的还是一种奇怪的汉语,有说是“协和话”的。
《桥》影评(六):啊朋友再见 ~
“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在桥完成爆炸的那一刻 世上所有的情感都瞬间崩塌荡然无存 那些所谓的“闺密”“兄弟情”都相形见绌 当一种情感以生命为代价时 是多么的无私多么的伟大!也许这是战争中一些可贵的东西 这里想到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每个人自己心里都清楚 谁是真心的 谁是假意的 谁是有企图的 谁是表面的 谁是好人 谁是小人……如果你现在还不清楚 赶快去学着感受一番 如果你连这都懒得做 那麽你只能一辈子活在小人和笨蛋堆里
cctv6上看的,虽然小时候看的内容一点记不得了,但好朋友再见的熟悉歌声一响起来立刻就被带回到那个时代。有动容也有思考,在少年牺牲的时候,他不是死在敌人的手里,而是死在同伴的炸药下—因为不能被活捉啊,战争的残酷性在这一刻真是显露无疑;修道院中那幅基督受难的画像则同样代表了为了信仰牺牲的人们。最后一幕上校他们转身,毫不留恋的离去,留下的背后一片郁郁葱葱和洁白的山石,就想起牺牲的人们的对话:这儿真美啊,真像撒丁岛;最后他们在这片土地上长眠。
《桥》影评(八):soomething……
我看的时候是98年,北约和南联盟打仗的时候,炸了我们的大使馆。
当时是十岁。
后来和一个男生讨论情节,他说不怎么样。最后那个工程师终于由一个知识分子蜕变成一个无产阶级战士,是否暗喻无产阶级事业生生不息?其实我很喜欢,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那个年代的人们拥有那么坚定的信仰,好象什么都可以付出。这是我无法理解的遗憾。
《桥》影评(九):soomething……
实在是不会取名字,还是随便一点好了。
我看的时候是98年,北约和南联盟打仗的时候,炸了我们的大使馆。
当时是十岁。
后来和一个男生讨论情节,他说不怎么样。最后那个工程师终于由一个知识分子蜕变成一个无产阶级战士,是否暗喻无产阶级事业生生不息?其实我很喜欢,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那个年代的人们拥有那么坚定的信仰,好象什么都可以付出。这是我无法理解的遗憾。
《桥》影评(十):再插上一支玫瑰花
今天晚上中央台又放了一遍这个片子。当熟悉的曲子响起,时光又一次倒转。不知道看了几遍了,可每一次看到沼泽追捕时,都会泪流满面。有信仰有追求的人是幸福的。这个应该是快40年前的影片了吧,今天看来还是不错。没有太脸谱化的人物,性格鲜明。最重要的是很体现人性,无论是革命着还是纳粹军官,他们也有悲伤,有喜悦。就是那时候的翻译语言现在听来稍稍有些土,但是那首歌还是翻译的很不错啊。整整影响了一代人,连滑稽戏里都有提及。有人提到《大兵瑞恩》最后的桥段,果然是有点像啊o(∩_∩)o...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