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裂》是一部由李文化执导,郭振清 / 王苏娅 / 温锡莹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决裂》观后感(一):好逗
今天看來,有一種古典的美感,雖然現在的正反已經顛倒了過來,那些落后的老師,還有著知識分子的儒雅之氣。
看這個電影,唯一得忍受的是我們親愛龍校長的笑臉。
每當看到那種弱智的笑臉時,真想上去把那掛著的臉皮撕下來,或者用拳在上面爆淬一頓。
《决裂》观后感(二):。
1果然美帝这种资产阶级教育路线就会导致像死亡诗社这样的悲剧结局。而毛主席对广大贫下中农的关爱才使得故事有了这么一个完满的收尾!
3这部电影很好地解释了文革是怎么搞起来的。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无法理解批斗知识分子的仇恨根源在哪里
4非常好的探讨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改革开放可能真的不能提前开始
1,1976年的贺岁片。
2,拍的不错。除了急推脸部特写有点眼晕。剧作结构非常扎实,矛盾冲突层层升级。
3,导演曾是早春二月和红色娘子军的摄影。8-90年代开始拍武打片、枪战片。
4,这部片子在当时被江青评价:政治好、思想好、内容好、艺术好。
5,后来四人帮倒台、邓小平上台整顿经济,导演差点因此坐牢。
6,“教学,不按照毛泽东思想教人,危险呐!”这就是为什么,从小学一直到大学、研究生、博士,都必须有的一门课就是政治。
《决裂》观后感(四):正在想
郭振清生前曾公开宣称,《决裂》是他表演的高峰,演龙国正这个角色是经过生活体验,采访过很多大学生变质的实例的。郭振清对《决裂》做过这样评述:“我一生两部戏看得很重,一是《平原游击队》,二是《决裂》。用今天的眼光看待历史,影片表现的过去那一段是扭曲了,但是,像共大这样的办学精神是永恒的,共大这样的农业学校,为广大农民子弟学习文化知识提供了条件,是十分实际的,这样的学校,今后还应该办下去。”
毛主席说“让上不起学的农民上学,好不好?”
这两段话正在想— —
从艺术角度上说,是部非常成功的电影,虽然年代很久了,但现在看上去依然十分好看,将近两个小时的片子,人物性格鲜明,充满了矛盾冲突,跌宕起伏,郭振清饰演的校长甚至面临被处分的威胁,直到最后五分钟才得以峰回路转,让人看得很过瘾,不愧是那么有名的影片,现在能导到这个程度的导演也不见得有几个。
不过影片也难以避免地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以现在的眼光看片中的入学考试标准,简直比笑话还笑话。但真的希望能有更多人看到那个时期的影片。当我们看到曾经的错误之后,犯类似错误的机会也许会小一些,再小一些。
《决裂》观后感(六):大跃进思想
明显的大跃进思想嘛,文化水平达不到就可以上大学,我们读了12年的书才可以考大学的啊,要是没有达到一定的文化水平,就上大学,那出来的大学生会是什么样子,说不定和小学生一样。
文化水平不够,底子薄是上不了大学的,但是,为什么他们会文化水平不够,底子薄呢,那是因为在旧社会他们身为贫下中农,被剥夺了上学读书的机会和条件。现在新社会想要让他们都有机会接受教育,但也不能操之过急,一下就弄他们上大学,要一步步来,从比较底层次的教育开始,根据他们文化程度的不同,先把他们分别编制到不同层次的补习班学习,等达到上大学的文化程度了,再让他们上大学。
本不想说的,但是看了这么差的电影还是有话想说.
说实话,就没看过这么困难的电影~~不是因为正好学到50~60年代文学,我才懒得花时间去找一部和时代脱节的电影.
整部电影2个半小时,可以和<霸王别姬>媲美,但是其水准只能是BOTTOM,我觉得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可以看出,整部电影的手法单调得呕吐,每个人的动作和表情都是经过设计,在当时称得上是模板型的代表~!!
有意思吗?这么长的电影,其表现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打倒所谓的资产阶级文化路线的影子.太可笑了,如果真的都成了这样,我无法想象中国的教育事业以至于整个国力还将继续倒退多少年!!
说它无聊,并不无证据!从影片一开头,之后每一个场景都能想到,反正是"跟着伟大领袖毛主席"就对了!!哎~~~浪费时间呀!
《决裂》观后感(八):引起我的冲动
决裂
整部影片看的过程
就是一个不断调用历史信息的过程
想到了刘副主席
想到了以他为守的那些个个东东
影片中甚至更是直接提到了
刘副主席的名字
其实现在也会在想
如若当时以赵副专员为首的那批人
他们的学校办成功的话
那么当代的中国还会是现在的中国吗
当代的大学生还会是当代的大学生
我想就是必然的
在影片中
我们看到了那些个大学生们情形
大学对人改造
大底是应该感谢还是
我无语
但是
这个影片对大学生的形容
即便拿到今天来说也是具有一定意义
说得更直接点
当代的大学生本质上来说来说是
以前就有了的了
《决裂》观后感(九):看《决裂》的两点感想
1、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教育强调优胜劣汰,人上人;无产阶级服务的教育如果脱离劳苦的亿万群众,便迷失了信仰。搞清楚学校到底是为哪个阶级服务是重大的方向问题。然而现实在资产阶级作风的笼罩之下我们教育丢失了本心。什么是资产阶级的作风?正如影片所提:不讲求实际、脱离群众、教条主义。什么叫丢失了本心?不难看到,即使放到当下,越来越先进的设备、栋栋高楼大厦,舒适的住宿校舍、温饱食堂······教育什么都有了,但没有理想,没有信仰。进入学校我们似乎天然知道分数排名至上。进入高中老师告诉我们苦这三年,幸福30年。倒要问问:这是什么幸福?分明是自私自利的幸福。如果说受这教育之前因为天然还是好的,那经过教育的手就都变坏了。前些天偶加入一个高考群,一位家长发出“绝对不可能留在河北”,真的“把知识、学问教给学生,他们就能服务社会么?” 2、另外一个问题上,我认为,教育本身没有阶级性。教育,上所教下所效也,特别自文字产生以来,这种上一辈留下来优秀的思想结晶和经验传递的效率大大提高。正如影片副校长问:2+2=4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呢?但是教育很容易沦为服务政治的工具,染上阶级的色彩,从而带有阶级性。事实上,学校自产生之日起就担当着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作用。新中国的诞生,其意义在于劳苦大众从此成为主人,回到学校中的教育,我们必须要问清楚,教育这一筛选资格的依据是?筛选的权利是在哪个阶级手中掌握着?这一阶级又代表谁的利益?筛选的标准又是如何制定出来的? 我的问题: 1、今后无产阶级若登台,又如何制定筛选标准?选拔骨干? 2、如何看待教育学这门学科?教育学有没有可能脱离阶级性,找到自己的地位?
《决裂》观后感(十):《决裂》与可悲的割裂
2.该“大学用的是大学名号,但与当今职业技校的,与当今“大学”观念落差极大。
3.免费的学费、半工半读、培养无产阶级人才的大学,听起来很新鲜、甚至很荒谬。
4.该教学改革是以让绝大多数人都听懂为标准,重普及性、轻尖端选拔。
5.多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让很多人对这种阶级立场分明的影片有不适甚至反感。
归纳后该影片中该学校特点:
教学方式:教学与劳动结合 (从“马尾巴事件”和在农田教学看出)
办学宗旨:学生就业不以盈利为目的 服务于农村 (从校址选在农村、地主儿子给猪看病做买卖看出)
学生立场:公有制思想浓重 反对私有化 (从反对“三自一包”看出)
总结:
从影片结合当今现实来说,这所社会主义大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更类似于公益事业大学,而且在极端落后的中国极为有市场。他具有生源的普遍性、目的是结合生产、促进劳动,也就是通俗的学以致用,所以更类似于现在技校的办学理念。正因为他的目的性是为了服务落后地区,所以才具有培养社会主义人才、排除私有观念的人的规定。
可以说,这所大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更像是脱贫致富的福利培训所。如果从脱贫这个角度来看,这所大学确实应该人人都准入。如果从贫穷的角度、或者马克思理论重劳动的观念来看,"劳动是人的本质",确实应该把从考试的考察标准转换到学以致用的标准。同样,他的教学方式也应该是教学与劳动相结合的了。既然学校是为了培养农民发展新农村,那反对私有化,反对一些靠着国家福利学技术的思想也是理所应当的。
所以,这部电影有充分的时代性。从公益的角度来看,这是帮助落后地区脱贫致富的好路子。但是并不能把这种大学以偏概全,代替所有的大学,放弃考试选拔、放弃成体系的教学。这也就是很多反对者为什么总拿“大学”这个字眼,来批判这部电影的原因了。
从这部电影,也能看出现在时代的影子。比如传统大学的学生一进入了城市就染上了资产阶级习气,嫌贫虚荣。比如资本家地主阶级想钻国家的空子,来共大里偷技术做私有生意。比如旧知识分子摆架子和某些领导的官僚做派、脱离群众,还有现在应试教育的照本宣科、死读书、不注重实践应用。这都是我们应该反思的。他具有充分的阶级立场,也使得我们深思:共大应不应该算是大学?教育的普及性与选拔性怎样有机的结合?阶级关系怎么和谐而融洽?不良社会风气延续至今并大行其道是政策的错还是人类的错?“教学,不按照毛泽东思想教人,危险呐!”这句台词无奈的使教育体制将无产阶级与知识分子决裂开来。
根据以上的思考,这部电影不能被全盘否定,更应该作为典型的范例思考我们很多年没有思考过的问题、用以解决当今的社会问题。是观念的决裂还是阶级的决裂,在一次次地讽刺着当今现实,使这部电影在褒贬不一中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