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屐树》是一部由埃曼诺·奥尔米执导,Luigi Ornaghi / Francesca Moriggi / Omar Brignoli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故事在时间中诉说
残杀与反抗在时间调和。
他蹲在那里专心致志的玩游戏,之后起身去吃饭,饭是妈妈做的,他狼吞虎咽的吃。时间与美好让他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
《木屐树》观后感(二):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
一部好片,良久感動。
19世紀末義大利北部鄉村生活的紀實風電影。
想起米勒那些畫兒,想起《詩經 七月》
背景音是巴赫的管風琴、無伴奏大提琴,還有教堂的鐘聲與晚禱⋯⋯
“無衣無褐,何以卒歲”的苦情,化作靜水流深的堅韌。
上帝說:“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
1. 9区蓝光碟
2. 2017电影节
《木屐树》观后感(四):木屐树
《木履树》导演起用了一批非专业演员,效果非常好,也许是因为真实,所以表演特别细腻,尤其是片中人物的表情,虽没有大悲大喜,但神情变化非常微妙,耐人寻味。比如有个场景,是一个姑娘收了工在路上走,有个小伙子紧随其后,有意求爱。姑娘出于教养和羞涩对他置之不理,但是她的表情,粗看不动声色,其实传神地流露出她意属于那个小伙子。这段两人基本没有什么动作,就是不停地走着,但是一点不显得单调乏味。
《木屐树》观后感(五):意大利好人
看这部片子,总让我想起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一样底层的人,承受那么多的重压和剥削,依然默默顽强的活着,我是该为人类坚韧的生命力赞叹,还是该感慨人世间从东到西,无处不在的残酷真相?参观过几个旧时贵族的庄园,其奢华,阔绰历时百年千年,仍足以让今人震撼,人间,是地狱也是天堂,佛说,业力所使,所以只能默默(如果有机会一定会大声说)祈愿,有余力的人,请多帮助人,就算只是积德行善,更有余力的人,试着去做吧,更好的制度,法律,技术什么的。
我喜欢《木屐树》,它充满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温情及残酷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并非产生于激烈或者极端,它是来自于平和的,轻描淡写的,近乎妥协式的,无法选择的生活本身的逻辑。我愿意将此称作为诗意的逻辑。它是一种将生活寄予自然的,来自于土地的,来自于双手的,来自于劳动本身的自然主义式的风格。它令人在浸润的同时,唤醒了一种对自然生活本身的回顾,一种亲近大地的,来自于田野的,春夏秋冬的风雨雷电雪的灌溉,让心灵在泥巴地里打滚了一圈后发现其实弄脏的只是自己的皮囊,而眼睛则依旧是清澈纯净明亮的。
--Ermanni Olmi,1978
《木屐树》观后感(七):书写底层,书写尘埃
意大利导演埃曼诺·奥尔米于2018.05.07与世长辞,他的《木屐树》曾被列入“金棕榈十佳”。
这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部意味深长的史诗。旖旎的田园风光,近乎于琐碎的生活细节,纪录了一个时代中我们不曾看到的另一面。直视生活的困苦,剖析底层的艰难,书写历史的空白。在历史的洪流中,大部分人都只是一粒小小的尘埃,而《木屐树》书写的正是尘埃。
如同油画一样的画面,放低视角去平视,不由得想起了梵高的名作《吃土豆的人》。那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脸,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的故事都不尽相同,但却汇合在一起,体现着一个时代的侧面,描绘出完整的生活图景。这不仅仅是他们的故事,也是你的故事、我的故事、他的故事,是我们的故事。
这部电影无疑是美的。处处流露出诗学之美。虽长达三个小时,却并未给人拖沓之感。农村的风景是美丽的,美丽中的哀愁却如何都挥之不去。
住在一处的几家人各有各的心思,各有各的艰辛。每每在一起,必要祈祷。祈祷真主保佑一切。保佑按部就班不出意外。孩子的鞋子坏掉了。父亲连夜偷偷砍掉了一颗小树给孩子制作新的木屐,最终被地主赶出了家园。此处辛酸,无以言表。
美丽之处随处可见。耕田场景,剥玉米的桥段和记忆中小时候的模样无二分别。雪后,村子里的人聚在一起谈天说笑,亦是和小时候冬日光景一样。
神父找到寒冬在河边洗衣的遗孀,对她说,最小的孩子可以去孤儿院。遗孀回去和十五岁刚得到工作的大儿子商量。儿子停下刚喝了一口的稀薄的粥,看向母亲,这真的有必要么?特雷西那春天就可以在纺织厂工作,皮埃利诺也可以帮忙。我可以整天工作,但是小孩子们要和我们在一起。
看了上海电影节放映的《木屐树》,说它是流淌在屏幕里的乡间散文诗也不为过。3个多小时的电影里,只讲述了三个简单的农家故事,上帝在他们贫穷的生活中保佑他们相爱。画面的每一帧都是美到令人赞叹的,大地色基调的背景下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城市小路都像印象派油画,在朦胧的布色中沉淀诗意。实在太美了。
这场的观众素质很高,尽管开头工作人员播错了画幅,大家也只是有序地和门口的其他工作人员交涉。到了后面,由于电影的剧情没有什么大风大浪、对话都极为日常,场内不少人都小睡了一会儿(包括我)。真是非常舒服的一觉,四周几百个观众都静悄悄的,睡醒了睁开眼睛就能看到——眼前的大屏幕里美丽的十九世纪的意大利画卷。
导演似乎并没有打算夹杂价值观上的私货,他只是简单地记录三户农民各自的生活,他们之中有爱情发生、继而喜结连理的;有穷则心变、贪图不义之财而落空的;有不惜锒铛入狱偷砍一棵木屐树为儿子做一双新鞋子的。他们的生活又喜又悲,期间也发生不少与城镇文化碰撞的场面,有改革派激昂演说预示意大利山雨欲来;有牧师、修女勤恳的传道。生老病死,稀松平常。
《木屐树》观后感(十):我的几点感受
尽管对Ermanno Olmi很陌生,但《木履树》绝对是我最钟爱的电影之一,看过好几遍。前面的评论已经挺充分了,我只是补充几点自己的感受。
关于音乐
是《木履树》的配乐让我喜欢上了管风琴。在此之前我只知道管风琴是个轰鸣咆哮的庞然大物,唱片录音里奇怪的音色我总难以适应。但是《木履树》中频频响起的管风琴,单独听也许并不动人,但和电影很般配,那声音清冷,纯净,让人感受到贫苦生活中农民的坚忍和希望。还有一个镜头,是一大群人在仓库里一边干活一边唱歌,没有管风琴,但是淳朴的歌声也很动人。
关于演员
《木履树》导演起用了一批非专业演员,效果非常好,也许是因为真实,所以表演特别细腻,尤其是片中人物的表情,虽没有大悲大喜,但神情变化非常微妙,耐人寻味。比如有个场景,是一个姑娘收了工在路上走,有个小伙子紧随其后,有意求爱。姑娘出于教养和羞涩对他置之不理,但是她的表情,粗看不动声色,其实传神地流露出她意属于那个小伙子。这段两人基本没有什么动作,就是不停地走着,但是一点不显得单调乏味。
《呼兰河传》
《木履树》让我想到了萧红的《呼兰河传》。一样艰苦的生存环境,但是不悲观,不抱怨,这需要特别的精神支柱才得以做到,在《呼兰河传》里是出于儿童眼光的纯真,在《木履树》里也许是出于宗教的信仰吧。《木履树》和《呼兰河传》里都时常流露出人与人之间脉脉的温情,在困苦中,这些温情也就格外感人。
最后要说的是,《木履树》真的是不容错过的好片,我觉得看十遍都不会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