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伤害》是一部由安德鲁·戴维斯执导,阿诺·施瓦辛格 / 弗朗西斯卡·内莉 / 克利夫·柯蒂斯主演的一部动作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间接伤害》观后感(一):间接伤害
施瓦辛格主演,电影还不错,讲述了一个消防员家人被恐怖分子炸死之后,追击恐怖分子的故事。也许电影的结尾设定还不错,被追击的恐怖分子也是因为自己的孩子被政府军误杀加入游击组织的。看似善良的瑟琳娜,才是行动的真正主谋,仇恨,总是说不清的。要怪就怪人是有感情的,而感情很多时候会蒙蔽理智。
《间接伤害》观后感(二):不是很施瓦辛格
施瓦辛格般的精彩的搏击和复杂的武器运用都没有在这部片子中展现出来,只是少数动作场面才有那么一点点味道,缺少我需要的那种刺激。
不过稍微文明的片子还是有新的东西,至少给我们点反思。恐怖分子为什么要执行恐怖行为,他们或许没有得到他们应该的自由和物质生活。施瓦辛格的复仇好像和恐怖分子的差不多,都是为了完成某种目的而剥夺他人的生命,但其实还是有某种区别而已。美国人就是喜欢在电影里传销自己的高尚思想,不过已经开始有点老套了。
还是喜欢那个施瓦辛格战士。
《间接伤害》观后感(三):间接伤害
消防员戈登(阿诺•施瓦辛格 Arnold Schwarzenegger 饰)有一个美好幸福的小家庭。
然而,却遭遇飞来横祸:哥伦比亚的恐怖分子为了自己的目的在洛山矶市的繁华路段炸毁了一栋大楼,迟到的戈登亲眼目睹了爆炸引起的大火将在大楼前等侯自己的妻儿活活烧死,然而美国官方只给了戈登四个字解释――间接伤害。
虽然戈登四处奔走,呼吁将凶徒乘之于法,然而哥伦比亚官方称这是叛军所为,而这伙叛军已和政府军进行了长达10年的内战,政府也没有办法将匪徒缉拿归案。
官方软弱的行为彻底激怒了戈登,戈登决心亲自前往哥伦比亚找出这伙恐怖分子让他们血债血偿!
《间接伤害》观后感(四):直接伤害的间接伤害
本来是一部很好的批判现实政治不作为和恐怖主义行径的好片子。但可能是由于导演和编剧的讳疾忌医,毕竟是自己心底热爱的美国啊,所以其批判的力度就明显弱多了。
就这部电影发挥一些电影政治学的理论还是很容易的。比如政治公信力和政府的公民责任等等。以及关于所谓间接伤害的补偿问题。但我却不想再说 什么了。首先,影片自身就难以自圆其说,其政治批判性在施瓦辛格的“复仇”之旅中急剧减弱了。
其次,在我们这个国家,没人跟你讲什么间接伤害或伤害,因为凡是出于任何政治权威和组织的伤害都是你不能龇牙的,以牙还牙?笑话,你硬的过二炮部队和武装警察?所以我不想说什么了,说了也只会倒胃口。我们的间接伤害无处不在,上至政府下至社会生活,经济活动,人际关系。我们的直接伤害和间接伤害都没什么分别了,所以单纯的讲什么“间接伤害”的术语显然是无奈和无聊的。
最后,施瓦辛格的演技在这部戏里明显出色于其动作。很值得赞一下
《间接伤害》观后感(五):我们到底哪里不一样?
阿诺的动作少了。但是思想性提升了。其实电影很有含义,最精彩的是一种对比,阿诺与野狼两个家庭的对比,其经历非常相似,但是两人的抉择却完全不同。而这其中,两人的一段对话最有意思,那就是野狼问:如果我们都有杀对方的理由,那么还有什么不同的么?
阿诺答:我跟你不同,我只杀你一人。
这段话看似简单,确实整部电影讨论的核心:复仇的杀戮,可以是不择手段的么?如果可以,所有复仇,都会是恐怖主义的,只不过是官方的或民间的版本不同而已。如果不行,那还能留下点什么。
其实,影片中已经暗暗指明,美国的那两架飞机,与野狼并无不同。仅仅不同的就是阿诺这个人。野狼说阿诺Naive,确实说得很对,否则阿诺就不会带野狼的妻子进去,造成有恐袭的机会。可是如果阿诺也像野狼一样,为了报复,给旁人造成间接伤害也毫无所谓,那这样,他们实际就完全没有差别了——因为野狼也是这样才加入恐怖主义的活动的。
所以,为了希望,世界确实是要付出代价的,哪怕这种代价看起来这么幼稚、可笑。所以,有仁爱心的人,千万不可嘲笑其幼稚、天真,这就是孔子说的“君子可欺也,不可罔也。”电影最后,阿诺接受那个孩子,就是这种拒绝间接伤害的表现。不管这些看起来,是多么的理想化、一厢情愿,但是,没有这一点,人类还剩下什么?不是各种版本不分是非、滥杀无辜的恐怖主义么?
《间接伤害》观后感(六):《间接伤害》------一切只因信仰
影评《间接伤害》------一切只因信仰
复仇是文学作品及电影的一大亮点,《间接伤害》就是这样一部电影,讲述伤害复仇,表现美国式的个人英雄主义。
影片的开始,展现洛杉矶的消防队员戈迪-布鲁尔(阿诺德-施瓦辛格饰演)的家庭生活,温馨的色调和场面让人感觉着他幸福甜蜜的流溢。情节往后退进,他的妻子带着儿子在市中心的一座多层大楼等他接儿子回家,儿子拿着球玩耍着,画面及人物的移动,平静中让人感觉到一种危机的存在和逼近,隐隐担心着。果然,他们碰到了一场恐怖爆炸,布鲁尔看着向他挥手的妻儿在火光中丧生。
布鲁尔的世界倒塌了,充盈他脑中的是复仇,他要杀了制造这场恐怖爆炸的哥伦比亚恐怖活动头子野狼。后面的情节就是他出生入死接近野狼寻找杀机的复仇行动,并最终完成愿望,野狼及他的妻子双双毙命。
影片如果只是展现枪杀类个人的复仇行为,看起来好看,但关上电源留在记忆里的只有空乏。而影片里隐隐透出的不同信仰者执著的冲突,让影片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而深刻起来。
布鲁尔的遭遇对他来说是天大的事,他的天轰然倒塌,他生命的意义倾刻间被催毁。而个人的感受对国家机器来说算什么,官员轻描淡写的呈述着自已的观点,轻描淡写的说很遗憾,这只是一个附带的伤害。确实一个或几个人的伤亡对一个国家,一场战争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又是什么原因带来这种伤害,布鲁尔不及深思,站在个人的角度他只想杀了野狼血债血偿。
而野狼的立场是什么呢,站在他的角度,他也只是做着和布鲁尔相同的行动,复仇。美国军队侵犯哥伦比亚,他的女儿死在妻子的臂膀中,美国的势力深入哥伦比亚,哥伦比亚一片混乱狼藉。他叫嚣着让美国滚出哥伦比亚。
影片展示着布鲁尔的痛苦,野狼的残忍。这只是美国电影的角度,夸大着它的国民的痛楚。当美国强大的军事武器在哥伦比亚上空掠过,又有多少无辜生命倒下。所以野狼说美国人不问一下别人为什么拿起武器,布鲁尔和他一样为了某种原因杀人,他们并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一样尊重野狼这样一种有信仰的行为,更广大一点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复仇,而是为了整个国家和民族。
影片戏剧化的让野狼的妻子和儿子与布鲁尔相遇,并上演了一场搭救故事,初初让我觉着落入了俗套。而野狼的妻子带着儿子跟随布鲁尔逃至美国,为了制止及指证丈夫的一场爆炸事件,让我大跌眼镜,很不能理解她的行为,站在她的立场,她是在背叛,逃离前美空军对基地的轰炸她可以无动于衷,却可以这样的出卖一起走到现在的丈夫,我很困惑。影片继续行进着,原来一切只是一个套子,她是来炸情报局大楼的,并得手。她的仇恨及执著甚至到了可以放弃儿子的生命上,我被感动了,她的前后行动得到了解释,一个更加执著于信仰的女人。
当她坐在野狼的摩托车后双双逃命时,我知他们无法逃脱,导演会让他们死掉,但在飞驰中感觉到他们的坚韧和无悔,感觉到双方为了共同理想赴死的浪漫。他们双双倒下了。
影片的最后,布鲁尔抱着野狼的儿子走了。也许导演希望世界可以和平,可以有跨越国界的单纯的人性上的同情和关爱。但是布鲁尔的复仇是狭隘的,野狼死了天下并不太平,只要美国与其他国家的侵占于反侵占存在,一个野狼或拉登的存在与否,只是表象,那些千万个站起来的后继者,依然会反抗着做着伤害美国国民的事。这是根本问题所在,不是简单的个人英雄主义可以解救的。
2005年10月3日